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徽园、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卫立煌故居、安徽名人馆、大孔祠堂、包公墓园、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主教学楼、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安徽艺术剧场、安徽省档案馆、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合肥包公祠、合肥滨湖水利风景区、赤阑桥、孝肃桥、斛兵塘、清风阁、安徽省图书馆、合肥环城公园,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徽园是1999年为欢庆新中国建国五十周年而建设的大型安徽纪念园。徽园位于合肥市区南部的经济开发区内,东邻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明珠广场、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具有欧洲风情特点的欧风街,西傍合肥大学城,并与省少儿活动中心隔街相望。徽园占地面积300余亩。园区的整体规划建设是以安徽行政区划为基本构架,“长江”、“淮河”横贯其间。东部皖北园区采用皇家园林建筑风格,西部皖南园区以徽派建筑皖南水口园林为主要思路,中部有极具现代建筑风格的世纪桥和世纪广场,全省17个城市在相应的区位均建有代表各自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既相对独立成园,又与相邻各园及整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面积1072公顷,其中森林面积799公顷,水域面积263公顷,是安徽省内唯一万亩城市水网森林。该公园基于2002年形成的人工林,历时17个月“破茧成蝶”,成为我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至此合肥正式成为全国唯一中心城区拥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公园位于合肥市包河区东南,紧临南淝河入巢湖口。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这里已形成万亩森林。该森林公园集城郊森林公园与水网森林公园于一体,对保护巢湖边岸生态环境、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及提高城市空气质量、调节气候、防风降
卫立煌故居在淝河镇卫乡村河口村民组,只剩下三间门楼的卫立煌旧宅孤独地矗立着,宅子的造型、风格和久远的沧桑在周围房屋的掩映下,显得格格不入。这座老宅的主人是卫立煌的侄子,66岁的卫道询老人。据卫道询介绍,他已在这里守护了几十年,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找到家族的皈依感和精神上的依附。每当有陌生人过来,卫道询总是很热情地介绍着老宅的往事。关于这座老宅的准确年龄,卫老也不大清楚。他听父亲卫立涛说过,伯父卫立煌就是在这座房子里出生的,那是1897年2月16日(光绪二十三年农历正月十五)。卫立煌15岁那年,离开家参加辛亥革命,以后就很少回来过。不久,
安徽名人馆位于合肥市西郊蜀山风景区,是全国首家地方籍名人展馆、全国最大全息多媒体展厅、全国惟一声光电高科技场景。馆内收藏丰富,珍藏各类文物、标本、古籍21万余件,是全国有名的博物馆。基本陈列主要有"安徽文明史"大型系列陈列,面积2400平方米,分和县猿人、新石器文化、江淮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古瓷集览、徽州古建、新安诗画、徽派版画、历代名人等10个专题。还有"古生物化石"陈列,面积200多平方多平方米,并独家收藏有中国"风尘女画家"潘张玉良作品4000余幅,根据该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画魂》等已风靡世界。安徽名人馆一期工程选择展出史前至清
大孔祠堂是孔华清为家乡族人所修的宗祠,也是江淮晚清时期的一组较为完整的宗族公共祠社建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该祠堂被合肥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又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祠堂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所用木材粗大厚重,显得古朴大方。祠内原有建房60多间,结构为典型的清代古建筑,青砖红墙筒子瓦,雕梁画栋,清一色苏式油彩绘画。其建筑布局特点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院落,分为门楼、藏书楼、祠堂、两侧厢房。藏书楼为全木结构,高约30米,上下两层各三间,其造型与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相似,雄伟壮观。该祠堂为整个
包公墓园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主要建筑上置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杰等撰书的楹联。墓园外有神墙围护,内有神道贯通。园区规模宏大,建筑古朴典雅,满园苍松翠柏,地势起落有致,与相距不远的包公祠和相邻的清风阁遥相辉映。北宋嘉祐七年春天(公元1062年),宋
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主教学楼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屯溪路193号。典型苏式建筑。主楼高七层,两侧相连的教学楼高六层。与主楼有一连廊贯通的是其两幢配楼。1955年,教学楼正式动工建造,1956年,东、西两幢教学楼完工。1958年,主教学楼开工兴建。前苏联专家布斯洛夫担任总指导,为教学大楼设计规划出谋划策,前苏联专家的参与,使得教学楼充满着"苏味"。合肥工业大学主教学楼气势恢弘,主楼加东、西两幢配楼长500米,建成时全国较为少见。整体规模较大,设计建造质量优良,是安徽稀有的建筑。保护范围:以建筑主体为中心,向外延伸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
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是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共同投资建设的大型公共事业性项目,经合肥市有关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和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委托经营管理招投标程序,安徽美展国际会展管理有限公司于2012年5月16日正式中标,现已成为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和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委托经营管理公司。简介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东邻庐州大道、西邻广西路、北邻锦绣大道,南为南京路,占地58.6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3.28万㎡,其中展览部分建筑面积约23.08万㎡,投资约15亿元,项目一期建筑面积
安徽艺术剧场是安徽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自有剧场,座落于合肥市黄山路和曙光路交口。安徽艺术剧场于2011年由省政府投资建成,可容纳观众约600人,航空座椅、冷暖空调。有贵宾室1个,剧场前大厅约500平方。剧场舞台424平方米。舞台上有吊杆48道,供灯光、布景、幕布使用。舞台有40平方米升降乐池,供乐队伴奏使用。剧场共有大小化妆室5间,供演员化妆使用。剧场有电子屏幕,电子横标,围标供客户使用。剧场广场地上、地下可停放汽车约150余辆,为使用剧场观看演出人士提供便利。剧场交通十分方便,乘坐公共汽车10路、117路、118路、121路、1
安徽省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环城公园包河景区北侧,是省级机构档案的保管基地和利用中心,为国家一级档案馆。馆内现存档案资料120余万卷(册),分为明清及明清以前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建国后档案和资料五个部分。这些档案资料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真实反映了安徽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服务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也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基本省情教育的丰富而生动的教材。近年来,省档案馆以馆藏档案资料为依托,以档案展览为主要载体,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大力开发档
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滨湖新区最南端,面向八百平方公里的浩瀚巢湖,规划用地22万平方米。2008年开工,历时三年余建设,于2012年4月24日试开馆,时逢伟大的渡江战役胜利63周年。纪念馆由南向北为五角星胜利塔、总前委群像和纪念馆。胜利塔高达99米,整体建设从空中俯看呈五角星的形状,矗立在烟波浩渺的巢湖岸边,仿佛巨型战舰的桅杆,与风帆造型的渡江战役纪念馆交相辉映,象征着军民万众一心,不畏长江天险的万丈豪情。胜利塔的一面是一座纪念塔,另一面是巢湖岸边的灯塔,指引船只的方向。高大的渡江战役总前委群雕为全铜铸制,从东向西分别为谭震林、陈毅、
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原建筑物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战火毁坏。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任湖广总督、因母丧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
合肥滨湖水利风景区位于合肥市包河区,依托巢湖大堤、淝河大堤、派河大堤兴建而成,总面积124.0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70.59平方公里,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合肥市依托“大湖名城”发展战略,自2008年以来,大力推进环巢湖生态治理及修复工程,开展了岸线整治、蓝藻治理、入湖河流治理、清沟清渠等专项治理工程,不仅将堤防防洪标准提升到百年一遇,而且使水利工程更具景观化、生态化,巢湖水质及水生态环境也有了显著提高,为市民提供了宜居生活空间,成为合肥市一张城市名片。景区内有16.08公里长的环湖景观大道,以及安徽名人纪念馆等十大文化场馆。
赤阑桥,是位于合肥城南的一座桥名字,而且与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姜夔曾在此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经常被当代诗人所歌咏。姜夔为南宋著名词人,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他的诗词中有好几十首皆与合肥有关;而他与合肥有关,却是结缘于两位歌伎姐妹。姜夔怡情山水,热爱自然,据考证,中青年时期的游历中他至少三次来过合肥,均居城南赤阑桥畔。他第一次来时,便爱上了赤阑桥边那位弹琵琶的歌女。姜夔词中的她体态“燕燕轻盈”,言语“莺莺娇软”,可谓千般妩媚,万种风情。她对姜夔“别时针线”,“别后书辞”,温柔体贴,经久难忘。而且,弹琵琶的歌女还有一个弹
孝肃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东边连接南淝河,桥西与巢湖路交口,桥东接坝上街交口处,是合肥市东西走向的主要跨河桥之一。孝肃桥始建于宋代。原名通津桥,后为纪念宋朝名臣包孝肃公(即包公),该桥被命名为孝肃桥。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的东边连接南淝河的地方,一桥飞架东西,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孝肃桥,桥西与巢湖路交口,桥东接坝上街交口处,是合肥市东西走向的主要跨河桥之一。历史变迁古庐州水多,自然桥也多,但一座桥和一位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这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孝肃桥历史上几度修复,几度重建,几度易名。史料记载,孝肃桥始建于宋代,1309年重修,1496年
素称“三国故地”的合肥,由于魏、吴长达30余年的争夺,曾遗下众多与三国有关的历史遗迹,斛兵塘便是其中一颗耀眼明珠。三国古迹斛兵塘,别名站塘,又称量兵塘,位于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镶嵌在校园内东南角,面积约6.7公顷,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屯兵合肥,安营扎寨时,人马浩荡,无法计数,为清点人马便挖出了这口旱塘,做为计量将士的场所,斛兵塘由此得名,这一化零为整的科学思维方法也直接导致曹冲称象的典故,如今的斛兵塘既是是智慧的体现,也是合肥工业大学的文化符号之一。
清风阁位于合肥包河南岸,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化而建造的。清风阁园区占地33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包公文化旅游区东侧,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仿宋综合性建筑群。清风阁景区主要有功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区三个部分。功德广场区由大门、引路灯柱、功德广场、明月亭、鱼沼飞梁几部分组成。大门的层顶四角分别是马、牛、羊、仙人带路,平台四角为四角兽。主道两侧各有三根引路灯柱,灯柱为天然石料雕刻而成,高度1.76米,造型用料都经过考证并符合历史的文化氛围。灯柱
安徽省图书馆是国家举办的综合性省级公共图书馆,它座落于合肥市风景秀丽的包河河畔。安徽省图书馆创建于1913年2月,前身是安徽省国立图书馆。1953年4月在原皖北区合肥图书馆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安徽省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1962年12月迁至合肥市包河公园西侧,建筑面积达6345平方米。1981年建成七层书库大楼,建筑面积增至13900平方米。1998年10月,在原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2001年10月,2.3万平方米的新馆扩建工程竣工。扩建后的总建筑面积达到3.69万平方米,设计阅览座位1400余个,满足藏书容量420万册。
环城公园位于合肥市老城区周围,环绕护城河,20世纪50年代废城垣建环城马路,并植树造林。1980年始建环城公园,公园总长8.7公里,总面积为137.6公顷,是一个以原环城绿带为基础,采用开敞式布局,运用造园艺术,点缀园林建筑和山石小品形成的线带状敞开式公园。环城公园被东西穿城而过的长江路分割成南环城和北环城,形成西山、银河、包河、环东、环西和环北六大景区。公园总入口处位于东门外马鞍山路与环城东路之间,并建有一座大型的作为合肥市景标志的九狮雕塑广场。九只狮子昂首挺胸,寓意着欣欣向荣的合肥,正敞迎接纳五湖四海的宾朋好友,又象征着合肥这座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