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潜口许氏宗祠、下尖塔、徽州长虹桥、洪承栋宅及花园、胡氏众厅、谢正安宅、小岩遗址、小练革命烈士墓、继善亭、徽州观音桥、三世二品坊、徽州永济桥、石桥廊桥、新福桥、呈坎升仙桥、佘翁桥、得济桥、岩寺洪桥、呈坎环秀桥、荫秀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潜口许氏宗祠位于徽州区潜口镇,时代为清。潜口许氏宗祠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潜口镇:1、镇位优势:千年古镇潜口,雏形于秦代,全镇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下辖10个行政村,129个村民组,1.4万人口,为黄山市重要建制镇之一。距市府所在地——屯溪21Km,区府所在地——岩寺5Km,黄山风景区36Km。潜口镇境内地势平缓,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地理位置显要,环境资源丰富。潜口镇与徽州区府……潜口镇详细信息++
下尖塔位于徽州区潜口镇,时代为明。下尖塔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潜口镇:1、镇位优势:千年古镇潜口,雏形于秦代,全镇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下辖10个行政村,129个村民组,1.4万人口,为黄山市重要建制镇之一。距市府所在地——屯溪21Km,区府所在地——岩寺5Km,黄山风景区36Km。潜口镇境内地势平缓,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地理位置显要,环境资源丰富。潜口镇与徽州区府……潜口镇详细信息++
徽州长虹桥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时代为明。又名新桥,座落在西溪南村首原泰伯祠(现中学)后,南北向跨丰乐河,北接愚公堤为莘墟潜口要津。全长185米,桥面宽6.5米,高约9米,红岩石砌筑,十垛十一孔。始建于明代,原建有桥亭,两旁有护栏,同治七年(1868)洪水冲坏桥垛两座,石级五屉。里人吴玉培、吴永绥、吕本松等倡捐修复。后岩寺至西溪南公路开通,藉为公路桥,桥面又浇筑柏油。此桥现仍为徽州区内最长的古代石拱桥。徽州长虹桥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洪承栋宅及花园位于徽州区岩寺镇,时代为明。洪承栋宅及花园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岩寺镇:岩寺镇在黄山市徽州区东部,即东经118°14′,北纬29°14′,素有“黄山南大门”之称,镇政府所在地岩寺既为黄山市徽州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亦是徽州区的中心城区,是徽州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经省政府批准的黄山市规划中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蔬菜基地及物资集散地。岩寺镇建制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岩寺得名因于古代村前一山岩上有座寺庙而来。到公元766……岩寺镇详细信息++
胡氏众厅位于徽州区西溪南镇长林新村,时代为明代。胡氏众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正安宅位于徽州区富溪乡富溪村,时代为清代。谢正安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富溪村:一、地理位置富溪村地处黄山脚下,位于黄山市市徽州区的北部,四面分别与呈坎镇的小容村、黄山区汤口镇的芳村及本乡的长坞村、碣石村、新田村交界。距区政府所在地岩寺约40公里,距黄山风景区约35公里。二、自然条件富溪村系重点山区村,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型,气温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寒多变……富溪村详细信息++
小岩遗址位于徽州区岩寺镇罗田村小岩,时代为魏晋。小岩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罗田村:罗田,隶属黄山市徽州区,东南分别与歙县和屯溪区交界,慈张线205国道、皖赣铁路穿村而过,交通极为便利。曾为罗田乡乡政府所在地,1992年撤区并乡并入岩寺镇。罗田有三个自然村,呈三足鼎立形状。正面是罗田自然村,后面两个自然村分别是马岭、择树。罗田自然村倚靠大山,前面开阔,有自北向南、自西向南两条水流,是难得的风水宝地。马岭座落在罗田村后,相距1公……罗田村详细信息++
小练革命烈士墓位于徽州区岩寺镇石岗村,时代为近现代。小练革命烈士墓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石岗村:地处205国道线上的革命老区所在地岩寺镇石岗村座落于徽州区岩寺镇南部城郊,亦山亦水,风景秀丽,是新农村示范村。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属生态自然村。村辖小练、古塘、察塘、青光石、石岗、干村、小岩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406户,人口1496人,拥有耕地面积1080亩,林地5300亩。2010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62万元,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导产……石岗村详细信息++延伸阅读:·黄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继善亭位于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西,时代为明。继善亭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灵山村:灵山村位于呈坎东南,依山傍水而建,后唐时建村,元代隶属徽州府歙县22都1图,明代隶属徽州府歙县滚秀乡灵山大社仁风里,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行政村,辖17个村民组,人口1700余人。灵山,以其灵秀之气和人们眼中的佛祖禅佛圣地而为世人尊崇。村庄居于灵金山、丰山之间的山谷内,一条长长的灵金河从村中缓缓流过,将村庄分为南北两部分,河西边依林靠壁,筑房造屋。灵金河……灵山村详细信息++延伸阅读:·黄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观音桥位于徽州区西溪南镇西溪南村,时代为明。石桥村座落在黄山源口,丰乐河畔。丰乐河水滚过宋代水利工程——昌堨,直冲金竺山脚,受阻后左转,沿石桥村后芝山山脚掉下条垅堨坝,奔流直下,穿过明代黄百万独资捐建的丰乐河上游第一桥——石桥,东流而去。石桥村沿芝山东面山脚而建,从条垅引丰乐河水进村。主水流从石桥边直流而下,穿过5孔廊桥(俗称“观音桥”)。徽州观音桥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西溪南村:西溪南村是西溪南镇镇治所在。全村由西溪南、芝篁、占塘等11个自然村组成,26个村民组,5500余人。2012年6月,西溪南村率先在全区成立村党委。
三世二品坊位于徽州区岩寺镇虹光村忠塘,时代为明。三世二品坊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虹光村:虹光村地处徽州区以东与歙县王村镇交界,交通便利。村委会辖11个村民小组,全村381户,1304口人,虹光村亦林亦农,林地面积有449公顷,耕地面积84公顷,桑园面积28公顷。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名,全村共有40名党员,设有专门的党员活动室。该村以养蚕、茶叶、养猪和蜂业为主导,除此劳务输出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虹光村在镇党委、政府和有关……虹光村详细信息++延伸阅读:·黄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洽舍,跨黄山大源,旧时进入黄山的要道,青石砌筑,双拱石桥,始建年代不详(丰乐水库库区内)。据民国《歙县志》载:昔为蒋泰仁、蒋真保建,桥洞二。至民国,蒋致和重造,改名集成。桥长37米,宽8米,高约10米,两孔之间的桥墩上方桥身上嵌有长约1米,宽约80厘米的青石板,上刻“集成桥”三字,落款为“民国二十七年”。
座落在西溪南镇石桥村北。条垅堨在原琴溪桥口引丰乐水,经石桥琴溪东趋至下游雷堨,廊桥跨条垅堨渠道南北向而立,红麻石砌筑,平梁式桥面。长26.3米,中间三孔桥宽4.3米,两端两孔桥宽3.75米,高约3米,由6座筏形桥墩将桥分成7洞。桥上置长廊,木构架上盖小青瓦。由两个开间廊屋联墙组成桥廊,廊两侧置飞来椅,东侧居中设有神。桥廊梁上,书历次重修时间及修建人姓名。廊屋为歇山顶。该桥造型优雅,风格独特,始建年代不详。但从现存遗构看应为清代所建。清后期和民国年间及近年均有修缮。石桥村:石桥村,古称“石浦”,别称“琴溪”,明代称“通德乡通兴大社礼教里
座落在潜口镇潜坑村中,是古代由歙县通往黄山、太平的交通要道。明成化五年(1469)建,单拱,紫砂石砌筑,南北向跨小溪。长6.9米,宽4.2米,高3.5米。靠上游一面拱额嵌匾,上有“新福桥”、“成化五年重阳月初四日,工师詹以文”和“孝悌乡和睦里潜川保宁社信士汪宗钦……”等字。桥上置长廊,西面封闭,设佛,供菩萨;东边置“飞来椅”,供行人歇脚。靠北岸廊内,西边墙嵌石碑一块,刻《按院禁约》,天启二年(1622)立。潜口镇:1、镇位优势:千年古镇潜口,雏形于秦代,全镇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下辖10个行政村,129个村民组,1
座落在呈坎镇杨干村水埠口村西,东西向跨“氵众”(读音同“众”)川河。花岗石砌筑,三孔石拱桥,全长18米,宽4.5米,高3.5米,中间一孔较大,孔跨9米,桥面略呈弧形。明嘉靖间呈坎人罗期升倡建,以罗文佑得名,宣统元年罗亨淦捐资重修,现为水埠口村到呈坎的必经之处。杨干村:杨干位于徽州区中部,由岩寺往北去黄山的公路在佛子岭头分叉,左边去黄山,右边到杨干、呈坎。跌下佛子岭脚就是下杨干,跨过?川河是中杨干,再上便上上杨干了。上、中、下杨干在外界通称杨干。杨干元代属14都,明清时期隶属徽州府歙县通德乡丰乐里,民国时期隶属潜口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于
在岩寺镇孙公桥下游约500米跨丰乐河上,俗称“塔下桥”,南达文几山,北抵逍遥堤,红紫石砌筑,七洞,长约120米,高约13米,明嘉靖丙申年(1536)里人佘文义独资捐建。初时,桥两头双植华表,桥心起榭七间,下为亭,以供游息;上为楼,以位神祗。绕以游廊,可资远眺。未几被纵火所焚,遂不复立。万历、康熙年间,均由佘氏家族维修重建。此桥与文峰塔、凤山台、长坦山一起被誉为笔、砚、纸、案。1969年7月5日被特大洪水冲毁。为方便两岸交通,1987年政府拨款,在其上游约100米处建成钢筋混泥土公路桥,现为歙县至黄山的主要交通要津,现称“文峰桥”。岩寺
俗名斋堂桥,也叫寡妇桥,亦跨颖溪之上,是南山下与上街的要道,明正德元年(1506)里人汪世昂妻胡氏所造。桥单孔,红紫石砌筑,长15米,宽4米,拱高约4米。胡氏年轻守寡,孝顺公婆,将平素积蓄,造桥行善,为里人颂扬。此桥至今仍保存完整。
在岩寺镇后街,与通济桥并驾颖水之上,一名洪福桥。颖水经此即入丰乐溪,岩镇“双溪水色”系指此地。此地旧有木桥,明成化五年(1469)里人郑荣彦攻石立垛,四垛三洞,亘以大木,长约18米,宽2.8米,上置五间廊屋,设佛龛,两头砌石级以登。康熙间毁于火灾,仍旧架木以济。雍正十年(1732)族孙郑为翰重建一如其旧。民国初年(1920)方德重修,桥面改为石质。桥东堍有小屋名“香积”,抗日战事期间,为新四军发报台,叶挺将军常在桥廊内与群众促膝谈心,陈毅经常在桥廊内与岩寺的开明人士下围棋、聊天,宣传抗日的主张。岩寺镇:岩寺镇在黄山市徽州区东部,即东经
座落在呈坎村中“氵众”(读音同“众”)溪上,连接呈坎村与溪东街,旧时是呈坎通往灵山与歙北许村的主要通道。桥为二墩三洞,桥面架平石梁,花岗石砌筑。建于明嘉靖乙丑年(1529)。全长15米,宽4.5米,高约3.5米。桥梁面西端建敞廊,木构架上益小青瓦,两侧置飞来椅,供人歇息。桥墩嵌有刻石,有桥铭曰:“本里原建环秀桥梁,历今弥远,目洪水冲倾,善士罗杲宗偕室吴氏业出已资,鸠工复造,以便往来,福有攸归。皇明嘉靖乙丑季岁秋月吉旦立。”另有一块小石碑,上刻“道光九年十月亨忠重修”。据志载,“环秀桥在呈坎村中,为休、歙、旌、太往来要道,明成化间里人罗
建于明嘉靖甲寅(1554)年,桥紫红砾岩石砌筑,单孔跨溪,桥长2.7米、宽2.45米,拱高0.92米。下游桥拱上方嵌有桥名刻石,上有“荫秀桥”和“嘉靖甲寅夏”字样。“荫秀桥”三字娟秀有神,具自然之风韵,淘为大手笔,荫秀桥三字,琢刻不同,“荫”字阴刻,“桥”字阳刻,“秀”字上半个阴刻,下半个阳刻,成为一半阴刻一半阳刻。象征着阴阳界的划分。据传,对面山有座尼庵,桥系出家人集资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