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珠海·御温泉度假村、白藤湖度假区、珠海竹洲水乡水利风景区、黄杨山、金台寺、鳄鱼岛、网山古村落、莲花山古井、南山村镇南楼、斗门革命烈士纪念碑、财星阁、乾北石桥、黄錀古墓、西安码头泵站、崑山赵公祠、黄氏名贤祠、月轩黄公祠、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南门赵家庄,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珠海御温泉度假村是国内露天温泉旅游度假胜地之一,传说百姓因温泉而受恩,后称宋帝所浴之温泉为“御温泉”。珠海御温泉度假村是珠海斗门镇嵌在珠海斗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柴门木屋,假山飞瀑,小桥流水,暂别喧闹的都市,一派恬淡宁静的诗情画意。整个珠海御温泉度假村都是日式风格,以养生温泉为主,放松身心,洗去疲惫,而这里也处处透着小温馨,热情、周到、温柔、细腻的家庭式服务,令你仿佛在自己家一样。除了优质的服务以外,特色温泉也是这里的一大亮点,这里有天然温泉华兴池、花草温泉、木温泉、咖啡温泉等数十种不同类型的温泉,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放松身心,当然,
白藤湖度假区位于斗门县井岸镇东南3公里处,1984年建成中国生座农民度假村,因湖得名,并发展为今日的旅游城。全城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已建成12万平方米。现已建成国际金融度假村、上海度假村、广州铁路局度假村、中国锐务度假村、松墅屋村等十多座。它们各具民族风格,富有大自然野趣,临湖建筑的园林别墅、豪华宾馆、海鲜餐厅均座落在湖光水色之中,旅客床位达2000个。娱乐设施有水陆娱乐场、沙滩泳场、摩托快艇、珠江海面游、澳门海面游;还有园艺式的水果、荷花、花卉、番薯等公园,供游客品尝和观赏。餐厅可随季节供给各种海鲜,还有
珠海竹洲水乡水利风景区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国家生态农业园境内,依托磨刀门水道、水松林和竹银水库而建,属于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46.2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9.57平方公里。竹银水源工程是优化澳珠两地水资源配置、保障两地供水安全的关键工程。景区地文景观独特、水域风光优美,平原宽阔,山丘起伏,水网密布,具有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区内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资源种类较多,观赏价值较高,有竹篙岭自然保护区、大面积水松林湿地等景点;水资源保护有力,水质较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黄杨山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中西部,有“珠江门户第一峰”之称,风景幽雅,登高远眺,珠江三大出海口尽收眼底。黄杨山是斗门闻名已久的风景胜地,九峰相连.第一峰海拔580米,面积30多平方公里.茶田吐翠黄杨山是斗门闻名已久的风景胜地,九峰相连.第一峰海拔580米,面积30多平方公里。黄杨山茶,早已驰名中外,茶味入口芳香,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此茶曾停产很长时间,近年来赵氏家族在原有茶场上开茺,种上新茶,名为黄杨山云雾茶,故有”茶田吐翠”之称。清泉冽水金台精舍黄杨山金台寺是清朝乾隆庚申年创建的,前座供有”龙母娘娘”,丙侧有佛像十尊,后座供奉赵氏祖先神
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位于黄梁都(今斗门县)黄杨山第二峰中腰(大赤坎村人称为乌苏峰),座南向北。南宋末年,宋军在新会崖门抗元失败后,承节侍郎赵时纵,大理寺丞龚行卿、翰林学士邓光荐等人为了逃避元兵的追杀,建寺在此隐居。清乾隆年间立寺并扩建,内有大块石横匾,刻着“金台寺”三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1958年-期间拆掉主体建筑物,1981年兴建发电站时彻底毁掉,现在只留下一片残址。现在所见之金台寺为1992年11月在黄杨山北峰之下“将军卸甲”处重建。1995年元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由当初是一片荒山坡,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佛教
鳄鱼岛是珠海旅游新的热点之一,岛上养殖了1990年至1995年先后从泰国、马来西亚引进的100多条湾鳄,几年来已人工孵化出幼鳄100多条;目前又从安徽引进本土扬子鳄70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在这里,最富刺激性的莫过于驯鳄表演了。这些与恐龙同宗的狰狞猛兽任凭驯养员摆布,异常温驯。游客可以模仿饲养员的口哨声把大大小小的鳄鱼呼唤过来,亲手投食喂它们,就会独得一份乐趣。岛上还有其它精彩的节目表演,猴子担水、鸟说方言,各有“绝活”,而孔雀开屏、仙鹤亮翅、矮马奔驰更是令人大开眼界。地址:广东珠海市湖心路与白蕉路交叉口南面100米类型:水族馆海滨/
网山村自清朝乾隆三十年立村,地处南海之滨、崖门之东,依山而建,因村后的来隆山造型奇特,远观如同网状,遂因此得名,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珠海乃至珠三角地区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之一。这里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一处难得的人居之地。由于网山古村至今仍保存着清代乾隆年间的诸多生活细节和场景,被一些古建筑专家誉为:“中国清代古岭南人民居建筑的活化石”。网山古村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树间,远远眺望,绿瓦、黄墙、老树、古巷,夹杂着一股久远古朴的气息一齐涌入视线,深邃而幽静,宛如一幅
莲花山古井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乾西村莲花山南麓,建于宋末元初乾务开村后村场扩展时期,清道光辛卯年(1831)重修。井深5米,直径1.36米,重修时井上端砌青砖护井壁,另以四块花岗岩条石将圆井口改成方井口。据资料记载:重修时井台侧置有一花岗岩条石,长1.15米,宽0.45米,上阴刻“道光辛卯春阖里立石”,条石今已佚。莲花山古井是斗门区已发现的历史久远的古井之一,目前保存较好,结构完整、稳定,基本没有遭受大的破坏,水清洌,长年不竭,至今尚供村民使用。古井对研究宋末元初先民在斗门地区的繁衍生息、生产生活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莲花山古井于
南山村镇南楼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南山村南基山上,建于民国14年(1925),由当地旅外侨胞捐资建造,建造费当时白银一万一千两,属防卫性护村岗楼。岗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644平方米。楼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行楷楣额“镇南楼”,五层正面外墙行楷匾额“南乾锺瑞”,一至五层四壁分置四方形和八角形状窗口。楼顶悬挂示警用铜钟一座。该钟铸于民国十六年(1927),外壁阴刻楷书“南山旅雪梨广崇敬送民国十六年铸”等中、英文字体。镇南楼保存较好,在南山村历史上意义重大,具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对当地研究当地旅外侨胞的历史具有一定价值,同时对研究
斗门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龙西村霞山北麓,建于1980年,是斗门县(区)人民政府为纪念斗门地区在各战争时期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而立。纪念碑坐西向东,由花岗石建成,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包括碑体、碑坪、栏杆、步级、坪道等部分。碑体分碑身和碑座两部分,通高11.50米;碑身呈四棱柱状,正面阴刻楷书泥金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研究斗门地区革命先烈的实物史料,于1988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
财星阁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大濠涌村,属于岗楼式建筑,建于民国11年(1922)。岗楼楼高五层,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通高14.6米,顶层南面花岗岩石匾额阴刻“财星阁”;岗楼呈四方形,夯土墙。一至五层四壁共分置25个射击孔。大濠涌财星阁作为民国时期村民抵御外部侵扰、守护家园的设施,是斗门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岗楼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惜和保护,历经90多年风吹雨打仍基本保存完整。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乾北石桥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乾北村,为东北西南走向石桥,建于明末(1641左右),当地人称之为“石桥头”。石桥横跨在龙漩窟(土名,山溪源头)及附近几条山溪的汇流段,由两块各长5.7米的花岗岩石板并排组成。每块石板的一侧边沿,均匀分布有50个开采石材时留下的半边方形楔孔。乾北石桥是斗门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历史最早的古石桥,历经300多年,结构仍完整、稳定。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錀古墓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乾西村后山蛤婆岭,属重修墓,始建于明代正统六年(1441),原为明代进士黄錀的祖父黄宏道之墓。崇祯十五年(1642),宏道后人将其子黄隆及孙子黄鉴、黄錀、黄铎、黄钺,曾孙黄延珪等人的骨殖迁移至此墓合葬,称之为“五子陪葬”。1988年重修,重修墓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45平方米,为抄手墓,由墓碑、垄环、挂榜、拜台、月池等部分组成;以混凝土灰沙花岗石混合构筑。墓前两侧置立原石狮,高0.96米,两狮相距14米。1988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码头泵站位于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西安码头北侧,占地总面积22320平方米。泵站于1977年1月动工,1978年12月定型试制卧式轴流水泵,1979年5月安装调试,197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按10年一遇两天排干标准设计,排涝面积3.8万亩,排水流量36.7m3/s(扬程3m),是全国唯一仍可使用的最大口径卧式轴流泵站,是广东省最大单台装机电排站之一,也是珠海市最大的电力排涝工程。泵站建成后至2003年12月20日止,共运行1457.7小时,30多年来为当地排涝减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被
逸峰赵公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崑山赵公祠又称世德堂,在逸峰赵公祠南侧,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崑山。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坐东向西,三间三进,南侧有副祠三进。硬山顶,博古脊,绿釉瓦当、滴水;石脚青砖墙,花岗石门框,行书阴刻楣额:“崑山赵公祠”。祠内外有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主体建筑与副祠间设巷道,花岗石行书阴刻巷道楣额“云衢”。
黄氏名贤祠荔山村黄氏名贤祠祀黄姓历代贤人而建,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三间三进,祠前置石狮一对。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绿釉瓦当、滴水,雕花封檐板;虾公梁上置石狮子,石雀替、石包台,祠内外有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祠堂右侧有夯土墙附祠。
月轩黄公祠荔山村月轩黄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丙子年间(1876),三间三进,祠前置石狮一对,后有水井及夯土墙。硬山顶,石脚青砖墙,后堂锅耳山墙,抬梁木架构,绿釉瓦当滴水,花岗岩石门框。石匾额阴刻“月轩黄公祠”,匾额由同治壬戌状元徐郙书题,祠内外有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含黄氏大宗祠、月轩黄公祠、黄氏名贤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东至西依次为:月轩黄公祠、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均属清代大式建筑,总面积1667平方米,分别由该村黄氏族裔、同治进士黄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议,于同治至光绪丙子年间(约于1862-1876)陆续建成。建筑格局均为三进连庑廊夹天井布局,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石础青砖墙,硬山式顶,抬梁木架构;绿釉瓦当滴水。建筑群气势雄壮,祠内外保存有石刻、木刻、砖雕、灰雕等多种饰物,其中以放置祠前的6只神态各异的石雕狮子最为精美。黄氏大宗祠基本保存
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桅夹村。石刻凿刻在一块花岗岩上,立面宽2.15米、高2.7米,凿刻部份呈T字形,正面阳刻文字“大王宫”、“工丈”以及带刻度的竖长条棱共1.94米,刻度清晰可见;每刻度0.38米。该石刻约刻于清代中晚期,是当时丈量土地的标准长度比照物,即地亩尺。“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的发现,为研究岭南清代度量衡标准提供了实物资料。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是广东省迄今为止同类石刻的首次发现,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邻近“两粤广仁税”摩崖石刻
南门赵家庄位于斗门区北部,现有户籍人口84人,该庄始建于嘉庆初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由南门赵氏十世祖意乡八传维茂携家眷从南门乡南边里迁居于此而建,因处霞山的北麓,故始称接霞庄。这里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河涌纵横交错,宜耕宜渔,是一处难得的人居之地。庄村人杰地灵,历代名人众多。清光绪中期,接霞庄已是颇具规模、装饰华丽、非常繁荣的村庄了,由于庄内全是赵氏一族,人们称它为“赵家庄”。房屋的设计均仿照广州西关模式,聘请当时佛山的著名建筑师建造,科学规整。一条长132米、宽4.3米的石板街横贯全庄。村中有一座三进、占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