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七曲山风景区、“两弹”城旧址、司马相如读书石室、蜀王思妻台、兜鍪山、御马岗、唐明皇幸蜀闻铃处、李业阙、卧龙山诸葛寨、西岩摩岩造像、卧龙山千佛岩石窟、卧龙诸葛寨、瓦口关、翠云廊公路、翠云廊公园、送险亭、古蜀道、梓潼翠云廊、梓潼关帝庙、七曲山大庙,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是1994年10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林场批字[1994]150号)建立的。它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国家森林公园。林业科学家称它为“森林化石”,旅游者称它为“蜀道翡翠”,文人雅士称它为“翠云明珠”。一、基本概况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梓潼县七曲山上,距梓潼县城最近端3公里,最远端20公里,在梓潼县城郊西北部,是川北剑门蜀道精品旅游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国道108线贯穿园内,现国道108线复线在该园东侧边缘,并在公园南北两端相接。公园距中国西部科学城绵阳57公里,距四川省会成都177公里,北有剑门关之雄,西有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指当年为发展中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研制“两弹”(原子弹和导弹)的中心。中国“两弹”城旧址,是当年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强军事实力,研制发展高能物理,热-的地方。中国“两弹”城旧址,是曾聚集中国国家科技精英,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倾注心血,举世瞩目的人杰地灵之地。中国“两弹”城旧址,位于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区过渡的绵阳市梓潼县城西郊长卿山西麓,占地有数平方公里。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64
司马相如,是我国汉代大辞赋家,大文学家。是继屈原之后启辞赋首创者。他给汉代和我国文学中,树以独特文体形式规范,他的“汉赋”对当时和后期、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一直到今天,这种格体新形文法仍是启发和效仿的特写格律,也唯之而稀贵。这种古风遗产,这位千古传留的大作家,与我梓潼有一定渊缘历史故事,我们不得不对他要深入的重温旧课和怀念。一、司马相如其人据“史记”及有关史资记载,司马相如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即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小名犬子,慕蔺相如为人,更名相如。初进长安用钱捐
五妇祠、蜀王思妻台是梓潼五妇山的两处历史遗迹。《元丰九域志》及《华阳国志》记载,五妇山在梓潼县北十二里(五妇山今又名水观音),高四百二十丈。《蜀记》云,梓潼县有五妇山。秦王遗蜀王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至梓潼,遇蛇拦路,五丁怕大蛇惊吓美女,即踏地大呼拽蛇,山崩,压杀五丁及美女,所有随行人员均被压杀。蜀王至此,伤痛至报,乃登上山顶平台,于平台作思妻台,汉代建“五妇祠”。《元丰九域》称:“梓潼五妇山,碑志存,有五妇庙”。蜀之先祖名蚕丛,继之有柏,鱼凫、蒲卑、开明等王。《蜀王本纪》云:“蚕丛居岷山石室中,狩猎养蚕。”蜀人先祖最初居住在岷山
兜鍪山又名大茅山、大帽山,位于县城之东14公里的玛瑙镇境内。光绪版《江油县志·山川》记载:“大茅山,在县东(指江油县之东,清代,大茅山为江油、梓潼、剑阁三县共管)一百六十里,即兜鍪山,相传五丁开蜀道,遗有兜鍪(古代武士头上所戴之帽名兜鍪),故名,民间又呼为大帽山。”《重修梓潼县志·山川》记载:“县东南19里,从武连驿东南,群峰列峙,势如兜鍪,上有龙神祠。俗呼兜鍪神。”《蜀水经》记载:“唐明幸蜀,遥见大茅山酷似武将头盔,即赐名兜鍪山。”《舆地纪胜》记载:“梓潼县东十九里兜鍪山,有蛟龙祠,俗呼兜鍪神。古老相传,此地昔用生人祭之(每年六月十
御马岗位于县城之东10公里的马鸣乡境内。《舆地纪胜·蜀志》记载:“刘先主自葭萌(今广元昭化镇)起兵,义旗南指,梓潼县令王连,固守不降。先主不强逼,义而舍之。先主以堂堂之师,不加威区区之县,绕城而去。”王家佑教授所著之《汉晋春秋》云:“梓潼县城之东10公里有御马岗,传说刘备自葭起兵攻成都,兵至梓潼受阻,刘备即移军至此。刘备所乘的白马曾在这里的小河饮过水,还留下马蹄印,故尔百姓呼此为御马岗。当地百姓还说,刘备率军离开后,他所乘的白马还思念御马岗,常常腾云到此饮水,天天早晨都能听见白马饮水的嘶叫声音。(明)嘉靖时期,乡人开始在此建民间神庙”
县城之北20公里的七曲山中段有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史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为躲避安禄山叛军进攻京都长安,怆惶率姬妃臣僚向西蜀进发。六月十四日到达兴平县马嵬驿,随侍之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人,以为此次祸乱,全为宰相杨国忠欺上瞒下,误用0侫酿成,即鼓动军士逼唐明皇将国舅杨国忠斩首。杨国忠是明皇爱妃杨玉环的兄长,因怕报复,又逼明皇将杨玉环赐死。七月十七日,玄宗一行到梓潼七曲山上驿,夜宿馆驿,当晚阴雨蒙蒙,淡雾袅袅,与上月杨玉环痛死马嵬驿情景相似,于是,又忆起朝朝暮暮情的杨玉环,长叹一声后,不禁热泪盈眶,没想到自己君临天下,万
县城南郊2公里之李业阙,为墓阙。清咸丰《重修梓潼县志》载:“汉议郎李巨游(李业字巨游)墓,旧传在石马坝”。《后汉书·独行传》及《华阳国志·梓潼士女》记载,李业字巨游,梓潼人,少有志操,随博士许晃习鲁诗,西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经太守举荐,任官为“郎”。孺子刘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夺皇位,李业恨之,即托病去官,回归故里闭门不出。广汉郡(郡治梓潼)太守刘咸,幕李业名,强召之,业乃带病前往,被举为“方正”。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据蜀,建“大成国”。闻李业贤名,征业为博士。业托疾不从。大成国龙兴七年(公元31年),公
县城之西15公里的卧龙山诸葛寨,《舆地纪胜》记载:“葛山,在梓潼县西二十五里,旧经云,昔诸葛北征、尝营此山,因名。内有景福院;石碑云,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置寺。又有石龛,云,贞观年造。”《蜀中名胜记》载:“志云,梓潼西南二十里葛山,又名卧龙。相传武侯伐魏,驻兵于此,见虎豹蛇虫势恶,自卧草中,兽皆俯伏。有古碑,在此山之景福院。”清嘉庆版《四川通志》载:“武侯庙在县西北三十里葛山上,八卦井尚存。”后人将相传为诸葛亮所掘专供军马饮水的水池,称之为“饮马池”,并在山顶部建石寨,称“诸葛寨”,以抵御匪兵。又传,诸葛亮之养子诸葛乔随军伐魏时
西岩摩崖造像位于县城一江之隔的西岩。现存唐宗造像在西岩之岩崖,从南至北依次编号1—5号。1号龛刻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圆拱形敞口,口宽2.8米,内宽2.5米,高3.5米,深2.2米。龛内原塑主佛、菩萨已毁,现存文殊、观音、普贤等3尊佛像,系1980年补塑。龛内西侧壁有坐佛34尊,小佛11尊,石雕菩提树8株;龛顶主佛15尊,小佛12尊,飞鹤4只。龛楣饰树花纹,上刻有小坐佛7尊。左右角均刻有飞天,均为唐代浮雕。现大部已残损。龛外有“唐贞元二十年岁次甲申八月,癸卯三月十五日记”题记一款。2号龛位于一号龛之下1.44米,唐代雕凿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顶。造像凿于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石造像,未凿龛。总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东龛,圆拱形,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跌跏坐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型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立于佛的两侧,头部残,但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两侧,神态端庄。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沿
梓潼城西三十里有卧龙山,亦名葛山、亮山。《舆地纪胜》载:“葛山,亦名亮山,昔诸葛北伐,尝营此山,因名。”《蜀中名胜记》二十六卷亦载:“梓潼西南二十里(应为三十里,引者注)葛山,又名卧龙,相传武侯伐魏,驻兵于此。”历代方志及有关史籍均有蜀汉丞相军师诸葛亮北伐魏驻兵于此的记载。诸葛寨又名牛头寨,山形椭圆,四面陡削,寨顶较平,周约三千多米,南端为葛山寺,原寺规模宏大,有三重十八殿,明末毁于兵火,清光绪年间重建,只有两重五殿,比原有规模要小得多,寺背倚崖,崖上古柏葱葱,约五百余株。寺内有一唐贞观八年刻的《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石碑,有唐僖宗
“瓦口关”位于五妇岭,梓潼城北十里,古金牛道南端,关壁刀削,苔绿斑斑,藤蔓倒悬,古人据险为关。蜀道沿龙门山脉向南,穿岩过岭,直转陡下,过关,路渐缓。岩坡皆长柏树,负势竞上,互比高下。林涛涌关,潼江如练。“瓦口关”扼控三巴,屏障西南,为兵家争战之地。《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一役便是在此。时魏将张合(加包耳旁)据守瓦口关,张飞从难民口中探得路径,乃令魏延引兵叩关佯攻,自己却率五百轻骑,从梓潼山小路攻其后背。先前曾扬言“人皆怕张飞,吾视之如小儿”的名将张合(加包耳旁),到头来却落得个“弃马上山,寻径而逃,方得走脱,随行只有十
翠云廊公路南起七曲山大庙,北止于剑阁县,全长约50公里,公路两旁生长着近8000余株古柏(含剑阁至阆中段的翠云廊),号称“三百里长程十万树”。由近万株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民间又叫“皇柏”,也称为张飞柏,传说是当年三国名将张飞驻守蜀国阆中时号召人民所植,据史料及民间传说,古柏是历代开成的群体,其栽植时间,上起秦汉,下至明朝中叶,历时2000余年。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树,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科学家称古柏为“森林化石”,文物专家则视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文人墨客比之为
翠云廊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建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可与罗马大道媲美的世界奇观。被誉为“三百里程十万树”的天下奇观。沿剑门关南行,可看到婉蜒于剑门崇山峻岭之中的三百里古驿道,古驿道始于西周,青石铺路,以古柏夹道,古柏参天,绿荫蔽日,夏不知热,冬不知寒。还有珍奇的松柏合一树——松柏长青树。翠云廊,她像一条莽莽苍苍的长龙,逶迤于崇山峻岭之间。身临其中,又如一条浓绿欲滴的翡翠画廊,溢彩流辉将拥抱。古蜀道像裹着绿色的绒毡,大地因她而显得格外秀美;山河因她显得更加壮观;游人因她而显得更加精神。千百年来,翠云廊古柏累受天灾-的袭击,而今保存下来的只
梓潼“东北界连龙剑,群峰苍翠于丹霄,西南壤接潼绵,曲嶂逶迤于绿水。坡陀山势渐就平衍,蜀道之险至此将尽。”这是前人对梓潼形势的描述。梓潼县北10里有个送险亭,她的建造和命名,颇有深刻意义,不同于一般风景设施。清朝咸丰年间梓潼知县张香海在《重修送险亭碑记》中写道:“送险亭……言蜀道之险,由此而尽,故以送名……栈道由陕西宝鸡起,入益门山,阴阳明晦,云雾弥漫,谚二十四站,又云七十二道脚不干。自西安至成都,久之,逾剑门,斯路径渐平,抵梓界,则顿失岩,心神敞豁。”过了送险亭,便进入成都平原的边缘了。从成都北上,过了绵阳,到梓潼送险亭,“险戏方始”
古蜀道贯穿川陕之间。山峦起伏,急流纵横,数百公里,处处险峻,自古号称“难于上青天”。千百年来为进出川陕的唯一通道,其间有峭壁如削,诗意悠然的清风峡、明月峡;有山环路绕,曲折盘旋的七盘关;有古柏参天,苍劲雄浑的翠云廊;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来兵家征战不休,号称险绝天下的剑门关。古蜀道旅游区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山多谷深,行路艰难的自然风光,另一个特点是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的三国文化,两者的结合深深吸引着广大国内外游人远道而来。
沿由秦入蜀的古金牛道南行,经宁强、利州、剑门关下的古城昭化,经剑阁县城,南至阆中,西至梓潼,有一条以石板铺成的三百里长的古驿道,道路两旁古柏苍苍,铁干虬枝,高拂云天,逶迤莽苍,蜿蜿数百里,云蒸霞蔚,天幕迷濛,人行其中,如入绿色长廊,行者“尽被浓荫裹”,虽是盛夏,也凉爽宜人,暑气全消。《嘉陵江志》载“自剑州以南,尽梓潼县界,古柏千树,皆大数十围,形状诡异”。这条古驿道的绿色长廊,便是被人誉为蜀道奇观的翠云廊。翠云廊在梓潼境内长达42公里,北起演武铺,南达石牛堡,有古柏覆盖的断断续续的石板路,在七曲山段的悬岩间还可见凌空凿洞的古栈道的一些
梓潼关帝庙在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大庙魁星楼北面,颇具气势。七曲山关帝庙由皋门、拜殿、关圣殿组成。关圣殿仍保留明代的建筑特色,皋门、拜殿为清代乾隆时所修,整个古建给人以古朴典雅、雄伟壮丽的感觉。在关圣殿前有高大木门六道,门上有四幅文昌帝君画像,绘有文昌帝君及擎着官扇、手托冠冕的侍从。图中蓝天映衬着白云,溪流漂过,鸟语花香,梅花鹿顾盼左右,整幅图案隐喻着“有禄”、“加官”的美好祝愿。这四幅明代门画,线条圆润浑厚,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关圣殿高15米,正中为通体鎏金的关羽坐像。像高5米,宽3米,头戴冕鎏,金脸长须,身穿绣龙袍,衣纹流畅自然,腰束玉
七曲山大庙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自古以“东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门”之称。大庙位于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陕公路边,距离绵阳市49公里,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庙。大庙始建于晋,建筑气势恢宏,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晋代张亚子而立的“亚子祠”。元朝初年,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造“文昌宫”,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形成了一组结构宏伟、体系完整的古迹建筑群,整个大庙一万二千多平方米,为文昌宫和关帝庙的总称,由23座不同时期的建筑群所组成七曲山大庙较完整地展现了从元代到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