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佛迹仙踪芒玉峡谷旅游区、昔木水库水利风景区、景谷营盘文笔塔、爱情树、景谷大石寺、景谷河水库、大仙人脚佛寺、树包塔塔包树、迁糯佛寺、公榔村芒朵社,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这里两边的森林中分布着各种花草植物,以及犹如龟背壳的巨大石头,而河床上遍布无数“石缸”及大小不等的瀑布、平台……藏于-云雾中芒玉峡谷属于无量山山系,为典型丹霞地貌,与喜马拉雅断裂带属于同种地质结构系。其位于景谷县城北18公里的钟山乡联合村,驱车约行30多分钟。那一带曾是茶马古道马帮必经之处,芒玉峡谷上方还留有一段清末时期的茶马古道旧石桥——芒玉茶马古桥,而周围还有不少古茶树。冬天的芒玉峡谷周围,依旧一片苍翠,中午站在峡谷东侧海拔1492米高的主峰芒玉大尖山,白云在脚下流动,水声从云下传来,而峡谷被浓雾紧紧拥在怀里。峡谷主河流为景谷河,
云南省景谷县永平镇的永平坝子是一个狭长的山中冲积平原,面积153.3平方公里,是景谷县最大的坝子,也是景谷县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盛产蔗糖、烤烟的主要地区。春天,坝子内一片翠绿,生机盎然;秋天,稻谷金黄,甘蔗青翠,一派丰收的景象。而这一富美丽富饶的田园景象,得益于一座叫昔木的水库。在解放前没一件水利设施的时候,这里纵有坝子,也只是“等雨栽秧,靠天吃饭”。昔木水库位于距景谷县城73公里,距永平镇17公里的永平镇勐戛河支流昔木河上,属澜沧江水系,年供水总量2326万立方米。水库始建于1956年,至今已先后进行了一次扩建和两次除险加固。昔木水
景谷营盘文笔塔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水平镇营盘村景(谷)临(沧)公路54公里路旁,有一座密格式梯形砖石风水塔,这就是景谷营盘的文笔塔,在绿树松林环绕的丘陵之中,塔尖似玉笋刺入云空,塔有六方共八层,塔基质料为红砂石,塔身为青砖,塔高15.7米.塔基一层,塔身七层,塔顶呈一锥形,塔基每边宽3.2米,高1.68米,塔身每层商1.93米,塔基座中部六边均有石雕图案,内容有动物花卉人物,塔身第六层各方均有高1.2米,宽0.85米的塔门孔,塔旁立有石碑,记述其建塔经过。1988年11月,景谷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址:云南省景谷县水平镇营盘村
爱情树过了“普洱”就到了“景谷”,爱情树就生长在景谷城外的山坡上。爱情树其实就是两棵长在了一起的树。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在与为害乡里的“黑龙”搏斗时,双双遇难,后来“白象”来了,制服了“黑龙”,为了庆祝“白象”的胜利并使“黑龙”永远不得翻身。于是乡亲们塑了一个“黑龙”被“白象”踩在蹄子底下的雕像并为其盖了一座庙。之后不久在那对年轻恋人遇难的地方就长出了两棵相依相拥缠绵在一起的树。这就是爱情树的由来。那对年轻恋人;生在一起,奋斗在一起,死后变成树依然在一起的忠贞爱情深深的感动了乡亲们,受到了人们的敬仰。所以人们经常去祭拜“爱
景谷大石寺在气势磅礴的云岭无量山余脉南端,有一座山峦叠翠,异峰突起的山峰,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峰顶悬岩巨石之上耸立着一座惊心动魄,凌云星辰的道教寺观,这就是数百年来远近闻名而风光奇丽的景谷大石寺。大石寺在景谷县景谷乡文山海孜文笔山顶悬岩之上,海拔2200米,岩高坡陡,有陕西华山之险,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之奇,历代骚人韵士登临观赏,刻石题词,赞叹这不可多得的天工奇作。大石寺从景谷驱车,可直登大石寺绝顶。就在螺蛳形盘旋的海孜文笔山顶上,那300多万年前由砾石沉积而成的两个圆周宽约100余米的巨大砾石在地壳无能无能运动时期,从海底被抬升高
景谷河水库水,流过历史,穿越了时光的沉淀,流淌出它的变迁与更迭。它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起源的摇篮,却又是如此简单。是的,它很简单,再普通不过的微观粒子,无处不在,轻盈透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水的流淌,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脉与历史,黄河两岸,尼罗河边,印度河畔,都各自哺育了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对于景谷县来说,水是那里的优势资源之一,无论奔涌的江河、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是潺潺的溪涧,都润泽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哺育着这里的各族儿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口”,从景谷县穿城而过的威远江似一条长龙蜿蜒曲折,随着历史流淌的脉搏滋养着这
大仙人脚佛寺景谷的仙迹之多,是祖国名山大川中无以论比的,就云南所走过的8个地州60多个县市中,多数是人文景观,而景谷的自然景观中,随便屈指一数便可列举十多处。而且,永平大仙人脚仙迹不但很有名气,这里的故事不是口头传说,确是佛经经书实录记载的。景谷大仙人脚佛寺汉文傣文碑-云南普洱,云南普洱景谷县是一个汉文化与傣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地方,不少文物古迹反映出了这一点。在景谷县永平镇昔峨村大仙人脚佛寺内,就有一块汉文傣文碑。大仙人脚佛寺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妒85),傣语称“坝0贯”,属南传上座部佛教,此碑是大仙人脚傣族佛寺的建寺碑,石碑高3
位于景谷县城大寨官缅寺内。树包塔在寺东侧,这是一座下方上圆的葫芦形砂石浮雕塔。塔座方长4米余,塔高10余米,1株两围多粗的大榕树,生长在塔顶中央,树冠散开,偈一把擎天巨伞插在塔中,塔外又有无数粗装的树根把石塔紧紧楼在怀中。树塔如融一体、美妙和谐。塔包树在寺西侧,也是下方上圆的葫芦形砂石浮雕塔。1株一围多粗的榕树从塔中心长出来。由于树龄不大,树阴遮盖仅方圆10多米。雄伟壮实的白塔从四方把大榕树紧紧地包裹在中心。塔边清泉淙淙,伴以和尚朗朗诵经声,给人一种悠远旷世的感觉。两座佛塔均建于1644年。由于景谷气候湿润,鸟雀把大榕树种子带落进佛塔
迁糯佛寺位于景谷县迁糯村,系清代古建筑,建于1778年。整座佛寺由山门、大殿、布书亭、僧舍、拜佛者宿舍等几部分组成。山门全仿内地汉传佛教的形式,高十八米,宽七米。正面设三道门,中为大门,两边各一侧门。整体为牌楼结构,上段为木质,下段为石质基础,底部为须弥座支撑着牌楼。顶部为三重檐,覆盖青灰瓦,檐角上翘。牌楼天中用汉文书写「清佛寺」三个大字,字体工整严谨,落款「乾隆戊戌季春谷旦」。重檐下有龙、云纹等浮雕。过去有山门外曾有照壁和一对石狮,「文革」期间毁坏无存。不远处尚存一株高约三十多米,粗达数围的菩提树,青翠欲滴。山门内面的牌楼上也用汉文
公榔村芒朵社离景谷县城威远镇十多分钟路程,一个凤尾竹掩映下的傣族村寨。村小学前两棵800年的大榕树如华盖般擎天挺立,数十孩童嬉戏其下,初冬无风,尚闻蝉鸣,艳阳高照,树影迷离。沿小路而下,沿途古树参天,菩提和芒果树下有当地居民祭祀树神、祈福禳灾留下的仪式痕迹。若干树枝环树排列,并用白色丝线绕束于榕树上。在傣族信奉佛教前,自然崇拜是其主要的原始宗教形式。他们后来虽已信奉佛教,但至今有原始宗教遗存。傣族祭祀屋神,祭祀寨神。“披勐”是最大的地方神,是全勐共奉的寨神。最大的祭祀是祭树神,每个村寨附近都有一片古树林,并以其中最大的一株为树神,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