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石门关、怒江第一湾、丙中洛、重丁教堂、雾里村、那呛洛峡谷、黑普隧道、丙中洛茶马驿道、怒江桃花岛、坎桶村(怒江第一湾桃花岛)、贡当神山、怒江石月亮、白汉洛教堂、迪麻洛乡、老姆登基督教堂、石星星、怒江第一啸、风雪丫口、怒江大峡谷溜索、石门摩崖石刻,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石门关当地人称之为“纳依强”,纳依是仙人洞的意思,强是关口的意思,意思为神仙也难通过的关口。石门关摩岩壁上共刻有五幅藏文-版,第一、第二、第三幅藏-是教徒们对藏传佛教第十七世嘎马巴说的话,意为:“我们信仰你,我们尊敬你,嘎马巴”,第四幅藏-是释迦牟尼说“南无阿弥陀佛”,第五幅意为“山神保佑这里过往的行人一路平安,不要闹鬼,不要滚石头”。石门关侧面有两个石坠,形极似伞,称之石伞。崖顶有一块平地,周围生长着一种绝世棕榈树,每年自己脱壳一次,较高的有5—6米,一般在1—2米,据专家考证,为世界仅有的表稀植物,目前仅有数百株。2001-200
怒江流经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为怒江第一湾。湾中心有一个村子叫坎桶村,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气势磅礴,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怒江500米,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原。-原四周景物宜人,每到农闲季节或节假日,人们便到这里泛舟过溜,对歌起舞,坎桶村堪称峡谷桃源,处处是田园风光。沿丙中洛溯江而上,就来到石门关,两座直立的悬崖峭壁屹立在怒江两岸,直立的石壁活似两根石柱插入云端。
丙中洛位于贡山县城丹打以北42公里。怒江从西藏奔腾而至,在丙中洛绕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块-坝。也是怒江大峡谷在怒江自治州最大的平坝。这里居住着怒、藏、独龙、傈僳等多种少数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和多元的宗教。既有原始图腾的崇拜,又有-教,还有西方的天主教。多种宗教在这里共存共溶,成为宗教的一个奇观。这里的怒族、藏族能歌善舞,是怒江的歌舞之乡。这里还有远近闻名的怒族“鲜花节”,石板粑粑、石片盖屋等风俗和景观。位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2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
重丁教堂是丙中洛地区名气最大的教堂,教堂始建于1904年,由制造“白汉洛教案”的法国传教士任安守仿香港的天主教堂修建,规模宏大,非常漂亮,后来教堂在“文革”期间被毀,1996年在原址上重建,规模小于原来的教堂,现在的教堂里面十分简陋,数条长木凳,墙上挂着褪了色的画。教堂后面在绿树掩映下有一座简朴的小坟,当年修建教堂的神父就葬在这里。用时参考1小时交通徒步前往或坐当面的前往门票教堂的钥匙在丁大妈手里,参观需要收取5元的参观费景点位置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重丁村(丙中洛乡东部)
雾里也叫翁里、伍里,到过这里的人都称它为“瑞士田园风光”,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村落。这里风景如画,怒族人的木屋错落有致的矗立在田野上,伴着袅袅的炊烟,静谧和谐的美感油然而生。用时参考半天交通沿着怒江上游徒步行走约2公里左右。景点位置怒江州贡山县(前往秋那桶途中的怒江对面)
那呛洛峡谷――位于丙中洛镇秋那桶村,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转换地带,地形、地貌独特,风光优美,是怒江峡谷中的最美峡谷。丙中洛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等。……丙中洛镇详细信息++
怒江西岸,座落着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宽9千米,南北长135千米,总面积12万公顷。山势陡峭,峰谷南北相间排列,有着极典型的高山峡谷自然地理垂直带景观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这是横断山脉中的一颗明珠,森林覆盖率达85%,高山峡谷复杂的地形和悬殊的生态环境,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自下而上条件。高黎贡山巨大的山体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留住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保护区,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在东西坡海拔1600—2800米地区,是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它连接东喜马拉雅区,组成了我国最引人瞩目的原始阔叶林区。
丙中洛茶马驿道是一条从贡山通往西藏的人马驿道。驿道穿越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转换的整个地带。途中地形、地貌独特,风光优美,景色无以伦比,瀑布无数,珍稀生物繁多,且不乏危险。全程步行,约四-五天时间,到达西藏的察瓦洛。丙中洛茶马驿道是当年解放军进驻西藏的通道之一,在领略风光的同时,可体会到当年进藏大军的艰苦。丙中洛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
桃花岛位于丙中洛东面的扎拉桶村,因怒江环绕,成半岛状,岛上桃花甚多,故此得名,该村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桃花节民俗。传说解放前,把麻风病人关押在次地,有名"麻风岛",怒江第一湾又名"麻风湾"。丙中洛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
怒江第一湾中心的村子叫坎桶村。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风光绮丽,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原。-原四周由于景物宜人,对外界很有吸引力,每到农闲季节或民族节假日,三五成九的人便到这里泛舟过溜,对歌起舞,有情的恋人则潜入沿江两岸的密林中互诉衷肠。坎桶村堪称峡谷桃源,处处是田园风光。这一峡谷中少有的山间奇景,怒江人称它是峡谷的一颗绿色宝石。交通徒步前往景点位置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坎桶村(怒江第一湾中心)
贡当神山位于丙中洛南面,是丙中洛十大神山之一,意为白色的狮子,因山形酷似狮子,岩石全是乳白色的羊脂玉大理石,故此得名。可坐车上山观景,山上山花烂漫、风景优美,可观双象峰、仙女峰、仙人洞,登高远望丙中洛坝子和气势磅礴的怒江第一湾一览无佘。山上山花烂漫、风景优美,可观双象峰、仙女峰、仙人洞,半山有两座观景台,一个可以俯瞰丙中洛全景,另一个可以俯瞰气势磅礴的怒江第一湾。地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村乡丙中洛村西南方向类型:山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无需门票。丙中洛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
在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米的峰巅,有一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沿着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石月亮。它仿佛是开天辟地就耸立在那里,在傈僳族古老的大洪水神话中,它就已经存在了。傈僳语称它为“亚哈巴”,石月亮的意思。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希望接近它,然而,它仿佛是留给勇敢者的去处,这里山峰陡峭,道路崎岖,气候变幻无常,没有勇气和毅力是无法到达峰顶的。去石月亮,从福贡乘车,沿公路往北行驶多公里,再三区的利沙底下车后,沿高黎贡山一侧的小路向上爬,大约走
白汉洛教堂白汉洛教堂位于贡山县丙中洛镇白汉洛村,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法国传教士任安守建。为中西结合的木构建筑,占地454平方米。门为牌楼式样,用六抹格扇装置,二层明间用拱形窗,三层为钟楼。1905年当地民族举行反洋教起义,烧毁教堂,即白汉洛教案,现存建筑为任安守用清政府赔款重建。虽然文革期间,教堂内的许多文物被毁坏,但经法国传教士传播到民间的法国葡萄酒酿酒工艺得以保留。现在,白汉洛葡萄酒及利用法国葡萄酒酿酒工艺酿制的各种白汉洛野果酒,是到贡山必品的上乘佳酿。景点位置云南怒江贡山县丙中洛乡白汉洛村丙中洛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
迪麻洛乡从贡山县的棒当乡过人马吊桥,就转入了到迪麻洛的狭窄道路,这条大概只能通行一辆汽车的土路基本是在密林里穿行,沿途溪流淙淙,野花奇草不绝眼底,所以迪麻洛又被当地人唤作“鲜花盛开的地方”。迪麻洛乡在迪麻洛峡谷中,零零散散的木楞房分布在迪麻洛河两岸。主要的农作物是苞谷、土豆等,据说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玉米种植区。由于山里雨水多,山泥倾泻经常毁坏作物,交通也不方便,所以乡里人们生活条件艰苦(这个离县城不到30公里的乡与县城比真是天上地下),但青山翠谷中小桥流水,远处雪山在太阳光下闪着银辉,另有一番风味。这里的人普遍信仰天主教,教堂很有特
“老姆登”是白族语,意为“紫竹生长的地方”。老姆登教堂是怒江峡谷里最大的一座教堂。青砖墙,红漆木窗,白铁皮屋顶,简单朴素,更显出人们信仰的纯粹和虔诚。怒江地区的基督教堂均来自于法国传教士。早在1902年,法国传教士就开始从茨中地区跨越碧罗雪山,来到怒江地区传教,并建立了多座教堂。老姆登教堂是其中最大的一座。从外表看,这座教堂并不壮观,没有常见的玻璃彩窗、穹顶、和标志性的哥特式尖塔,甚至也没有管风琴等乐器,有的只是长条凳和红漆木窗。可这并不妨碍人们的虔诚,每个星期天,周边乡村的信徒们都会集中在这里做礼拜。地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老母
站在普拉底乡咪谷村的公路边,每到晴天的傍晚,遥望高黎贡山,有一座碉堡似的山峰,两边有独立的小山头,似哨兵守卫着碉堡,碉堡中间有一个透明的小洞,象碉堡的观察孔,又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随着人的移动而变换着光芒,直到天上的星星出现,它才消失,当地人把它称为石星星。爬上咪谷村后面的山上,向东眺望,一个巨大无比的菩萨呈现在面前,普拉底乡政府所在地正巧坐落在菩萨怀中,这就是普拉底地名的由来,即菩萨居住的地方。普拉底乡:福贡县辖乡。1973年设马吉公社,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最北部,距县城62公里,沿怒江而居。瓦(窑)贡(山)公路过境。面积
一路咆哮的怒江到达这里江面从100余米突然收紧到50余米,平静的怒江水变得湍急万分,浪花飞溅,发出雷霆万钧,震耳欲聋的怒吼声,形成70余米的巨浪,2004年5月1日参加贡山丙中洛旅游规划研讨会的专家们提出:贡山月谷是千里怒江的缩影,最能体现怒江奔腾咆哮的本质特征,所以命名为千里怒江第一啸。
风雪丫口是高黎贡山由我国内地通向片马境外的咽喉要道。这里海拔3153米,地势险要。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英国侵占片马时,曾在这里私立界桩;日军侵占东南亚时,曾在这里构筑碉堡。
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它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绳索有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过渡者将竹、木制做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怒、独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
石门摩崖石刻--石门摩崖石刻位于贡山县茨开镇东400米当打村怒江西岸高50米的崖壁上。系贡山通福贡的古驿道旁,因地势险要称为石门。民国38年(1949年)设治局长梁之彦题刻"石门"二字。此处尚存石刻碑文三通,条幅二方。-"万家生佛"四字。石碑之一,立于民国36年(1947年),碑文高1.3米,宽0.78米,书14行,全文316字,记述贡山民众驱逐设治局长赖惠生的事件。石碑之二,立于民国34年(1945年),高1.9米,宽0.78米,直书16行,全文573字,记述设治局长陈应昌修路架桥,开办学堂,取消叶枝土司等事迹,其中有当地群众利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