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崆峒山、南山生态公园、柳湖公园、太统山森林公园、崆峒山塔群、崆峒山古建筑群、崆峒水库水利风景区、平凉市博物馆、延恩寺塔、明代平凉宝塔、清福山、歇马殿、观音殿旅游风景区、老林沟景区、十万沟—大阴山景区、天门生态农业观光园、广场山庄、崆峒区博物馆、崆峒古镇、龙隐寺,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崆峒山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同时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凉市城西11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为古丝绸之路要冲,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湛,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之美誉。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三次登临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修身治国之道,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挥笔题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山水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
平凉南山生态公园为国家3A级景区,是城南一道秀丽的“绿色屏障”,占地22公顷。公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紧密结合崆峒文化实施建设,打造出花园广场、音乐喷泉、浮雕文化墙、标志性建筑“玄鹤楼”等景点,以及自助采摘果园和玉兰园、樱花园、丁香园、银杏园、牡丹园、竹菊园六个名贵花木观赏园,成为市民人文养生和休闲健身的最佳去处。相邻的圆通寺不时传来诵经之声,更为公园平添了丝丝古香禅意。
柳湖公园位于平凉市城区的中心,占地面积8.8万多平方米,合133亩,其中湖水面积32亩,是陇东著名的自然山水园林。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时任渭州太守的蔡挺引泉成湖,因柳树宜水,故处处植柳,枝高叶茂,翠色参天,故名“柳湖”。明嘉靖年间,韩藩昭王占为苑囿,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由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改名“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更名为“柳湖书院”,并题亲书“柳湖”匾额。民国十五年(1
"西来第一园"--太统森林公园,位于崆峒区西郊3.5公里处,占地面积21.7万亩,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是天然动植物园。景区森林覆盖率70%,木本植物33科90多种,草本植物3000多种,实用真菌20余种。生栖有金钱豹、梅花鹿、狍子、麝、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多种。主峰太统山海拔2234米,为平凉最高峰。山巅有太白庙、菩萨庙、龙王庙、天桥、石窟等,并有多种神话传说,是道教崇奉的"青山圣地"。自然景观独特,群峰环翠,万壑松涛,波澜壮阔。尤以夏日雨后放晴,有云雾蒸腾而起,笼罩山顶,状如巨形蘑菇,久聚不散,夕阳斜照,奇光异彩,
崆峒山塔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分布于崆峒山北台、中台之上,由道成和尚塔、怀睿和尚塔、灵峰塔、灵秘塔、普通塔、隐相塔、大彻塔等7处塔组成。其中道成和尚塔建造于民国时期,其余6座均为清代佛塔建筑遗存。崆峒山塔群是清代崆峒山景区佛教盛行、规模庞大、香火旺盛的重要历史见证,是研究陇东地区砖石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每座塔塔基四周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米。
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现存建筑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物,清代曾不同程度地予以修葺。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分布,主次分明,建筑群既自成一局,又相互联系,分为舒华寺、隍城和雷声峰三部分,主要古建筑16座,包括舒花寺内的凌空塔,隍城内的磨针观、十二元帅殿、太白楼、灵官洞、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天仙宫,雷声峰的三官殿、玉皇楼、三星殿、雷祖殿。建筑群占地面积计23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4平方米。凌空塔为七级八面0式砖塔,高30米,底层周长32米。始建于宋,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维修。老君楼位
崆峒水库水利风景区位于平凉市以西12公里处。景区与崆峒山一衣带水,是依托崆峒水库宽阔的水面及十万亩大峡谷原始森林开发建成的亲水、生态文化、观光旅游景区。景区水库容积297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30平方公里,现建成观光游船航道12公里,有观光快艇5艘,游船码头3座,主要包括大峡谷原始森林,崆峒水库、崆峒山的王母宫、问道宫等六处自然水利工程和人文景观。2003年被水利部以水综合[2003]470号文件命名为第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地址: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以西12公里处
平凉市博物馆前身是平凉地区博物馆,成立于1983年。几经搬迁,几经变更,到2002年,改名为平凉市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是一座中型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博物馆,占地66000平方米,馆藏国家珍贵文物1万多件,藏量丰富,种类齐全,品位高是平凉市博物馆的一大特点。就藏品的质地类别而言,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漆木器、玻璃器、壁画、皮影和字画等十多个种类,琳琅满目,无奇不有;就藏品文化类型而言,有新石器时代的半坡类型、马家窑类型、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齐家—常山下层类型和地域特色鲜明的安国式寺洼文化类型陶器,有“静宁七宝”美誉的
延恩寺塔,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区东宝塔梁上。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正德十年(1515年)、天启七年(1627年)及1985年重修。该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石质塔基,通高33.5米,底座用长36.64米。第一层朝南开券门,门楣上方嵌有楷书“大明”匾额。从第二层起,四面开门龛,有仿木窗棂、围栏、斗拱。琉璃瓦盖顶为覆盆式,顶端立有小铁塔一座,形体与主塔相仿。2006年5月,延恩寺塔作为明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明代平凉宝塔位于平凉市城区,建于明弘治年间,为七级八棱锥状体仿木楼阁式砖塔,高27.54米,底部直径12米。其第一层南面有拱形塔门,上嵌“大明”石匾。经上各层四面有门和龛。出檐部分为砖雕斗拱,有云头花卉,上复琉璃瓦件,各角有曾头凤铃。圆形尖顶,上有铁铸宝刹。塔内设木结构楼板、楼梯,可供登临。整个塔体雕工精巧,绿瓦黄墙,金碧辉煌。登塔远眺,城区景色尽收眼底,是平凉城区主要风景之一。196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位置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双拥路
清福山清福山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东南塬畔,距城区20公里。山下为西兰、宝平、平镇3条公路交汇处,也是宝中铁路由南向西的转折处,为陇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地。清福山古木葱笼,清静幽雅,古庙错落,钟磬之声,远近可闻,向来为道教崇奉之地。山上有楼台殿阁60余间,道观僧院10余处,统称三宫四台七宝殿,且多石刻、壁画。1980年辟为自然风景区,建有三清殿、无量殿、雷祖殿、百子宫、三官殿、三圣宫、财神楼、药王洞、地母殿、三皇殿、五圣宫、太宝殿、灵官洞、山门、洪元桥等,处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十分宏伟壮观。洪元桥下有洌泉,水甘甜,清澈见底,永不枯竭,
歇马殿歇马殿位于城区312国道沿线北边,占地约3.1亩,主建筑有歇马殿山门、圣母殿、祠堂、斋房各一处,园内有明代国槐两颗,树龄约六百余年,是我区一处主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据记载,汉明帝八年(公元65年),明帝刘庄派遣郎中蔡歆、博士秦景等十二人赴天竺迎佛取经。公元67年,汉使梵僧用八匹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回洛阳,途经平凉时,因阴雨连绵行进困难,就在路旁一处宽敞的店坊里驻足。蔡、秦二人深知取经是朝廷一件大事,既使马队不能早日回京也得把消息带回京去,决定蔡歆先行一步回洛阳,秦景留在平凉驻地,料理经卷马匹。因秦景是一名朝廷的外交官,有
观音殿旅游风景区观音殿旅游风景区位于崆峒区北塬香莲乡境内,距城区30余公里。周围层峦环抱,寺院古木森森,山岩细流吐珠,汇集成半月状清泉,世称"灵鹫潭"。据碑载,此处旧有殿宇始建于宋元之间,明清时期曾多次补葺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经大规模整修,建观音菩萨大殿、子孙宫、韦陀寺、文昌阁、打儿窝、龙泉滴珠、灵鹫池等,终年香火不断,四季游人不绝。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庙会,届时远近各方进香信士及赶会乡民络绎不绝,热闹非常,为西部塬区最大的庙会。
老林沟景区老林沟景区位于崆峒区峡门回族乡西山和白家山两村交界处,东临平华路沿线,西接麻武乡,南依关梁马夫灵官,北连西山村市马掌社。因其境内林木繁茂,沟壑丛生且历史悠久而得名,是一处集自然奇特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花香四溢、四季如春的自然风景区。境内东西长而南北峡,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有丰富的草山和林木资源。境内栖息麝、豹子等动物10多种;有茶花、石榴花等卉20多种;有凤凰嘴、牛鼻子山、二郞担山等自然奇特景观10多处。尤其是元代石人像遗址是老林沟内最负盛名的人文和历史景观;有天然瀑布10多条;是人们休暇郊游的理想去处。
十万沟—大阴山景区十万沟—大阴山景区位于崆峒山西南,泾河峡谷南侧,距城约20公里,麻武乡城子村境内。景区面积23.8平方公里,是我区天然林资源区和旅游风景区。这里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历史景观于一体,有大小沟峁溪谷近百条。山岩奇诡,丛木阴森,溪瀑激荡,深潭吐月,百鸟和鸣。据史书记载,昔日轩辕黄帝登崆峒问道时,曾将十万军马隐于沟内,石崖间“将军窑”、“藏军洞”、“击鼓窑”以及上“教坪”、“仓房梁”,“将官墓”、“仰驾山”等古遗址仍存。较著名的风景点有“虎跳崖”等景观。
天门生态农业观光园天门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平凉城区西郊天门塬,占地面积2450亩,其中西塬1100亩,东塬1350亩,是平凉市生态农业重点示范园区。近几年投资678万元,完成了梯田建设、水利设施配套和道路建设及林田林网等工作。为了建设城市生态大背景,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天门生态农业观光在原来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季节性果园,配套休闲娱乐设施,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农业。2005年,计划投资505万元,建成500亩中心区,包括桃园、李子园、梨园3个观光农业园区,新植优质果园310亩;投资360万元,修建1个2层和1个3层楼宇200平方米,配套附属设
广场山庄广场山庄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重点工程,为区委、区政府招待所,该工程由中国西北建筑总院在考察全国五星级酒店验收打分前十位的六个酒店的基础上,按国家五星级酒店标准,结合崆峒山道教文化的传统设计的。山庄西靠崆峒山,南临太统山,北傍泾河和崆峒风情大道,东距平凉市中心仅5公里。山庄内汇集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文化研讨、商务会议、住宿餐饮等多种服务功能,能够承办政务、商务、旅游等各类活动,总占地面积303亩,概算投资1.88亿元。山庄依照道教“八卦”脉络规划,总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总体布局分为六大块:
崆峒区博物馆崆峒区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008.32米。有展室7间,面积为231平方米;库房2间,面积为52平方米。共有馆藏文物2755件,其中一级文物为22件,二级文物149件,三级品为321件,展出约300件。辖区内有各种文化遗址400多处,其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0处。区博物馆文物绝大部分出土于区境内,它是我区几代文物工作者斩荆棘、披霜露,抢救并保护下来的,倾注了文物工作者的大量心血。出土于我区大秦乡沙塬子的“古菱齿象”,1993年中国社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断定并取名为“平凉古菱齿象”,被定为世界性标
崆峒古镇为了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景点,经过多方考察和反复论证,崆峒古镇·问道驿站项目于2006年开工兴建。该工程距崆峒山6公里,距市区6公里,处在中心位置,东接广成山庄,南接平泾公路,北靠崆峒风情大道,总占地面积300亩,总投资1.5亿元,崆峒山管理局为实施主体。古镇整体设计为仿明清建筑风格,均为一至二层别墅式组群,相互对应,各具特色。四面城门创意性恢复了古平凉城门,其间道路纵横交织,流水环绕,景点景观镶嵌其中,既展示出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南方园林的秀丽优美,把传统的人文景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其中。古镇暖、通
龙隐寺位于城西3.5公里处的龙尾山侧,依山傍水,占地约300亩。这里西接崆峒山,南望太统山,两山环绕,草木茂盛,环境优雅,亭院阁隐现其中,自古为消夏游览胜地。据《平凉市志》载,寺原名"灵隐寺"、"兴教寺",始建于汉唐时期。以后明、清、民国等各代均有扩建。先后开凿洞穴5孔,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筑。龙隐寺之名,来源于唐肃亨下塌寺内的传说。相传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仓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从嵬(围)驿回军北上,"通夜驰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乌氏驿,辛酉至平凉郡……"李亨曾在灵隐寺内下塌。翌年7月,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