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龙真民俗风情园、北魏冯太后墓、封和要墓志铭、大同博物馆、大同鼓楼、文嬴湖、天竺庙五龙壁、沙岭墓群、法华寺塔、大同玄真观、大同开化寺、大同朝阳宫、大十字街五龙壁、首善医院旧址、大同展览馆、大同赵承绶旧居、大同梁思成纪念馆、大同市革命烈士陵园、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大同九龙壁,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龙真民俗风情园位于大同市南郊区水泊寺乡小南头村西御河河畔,占地60亩,被第三届云冈旅游节组委会确定为农村民俗风情旅游专线景点。整个民俗园建筑有龙真寺、戏台、卧龙公园、村俗文化展厅、民俗餐厅、民俗表演活动广场等景点,风格古朴,造型独特,浑然一体。龙真寺原名关帝庙,始建于明清时期。寺内现有大雄宝殿、伽蓝殿以及观音殿、东方三圣殿、西方三圣殿和四大天王殿,殿堂内佛像全部为铜塑,造型优美,镌刻精细,法像庄严,是晋北地区唯一一处全铜塑寺院。园内有“三奇”,即奇树(树龄480多年的大仙树参天蔽日)、奇石(天降百年古陨石)、奇泉(一锹涌清流的青龙泉)
又名永固陵,位于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据《魏书》记载:“大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文明太皇太后葬此,号水固陵。”《水经注》记载:“方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旧志》所谓北魏二陵。唐朝诗人温庭筠游览冯太后墓,赋诗名曰“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团名陵闭玉颜。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全名为屯骑校尉建威将军洛州刺史昌国子封史君墓志铭。1980年出土于大同市西8公里的小站村附近。墓碑高0.42米,宽0.32米。楷书十二行,每行十二字,共141宇。石上刻以浅(上其下石)子格,格长宽为2.7厘米至2.9厘米。刻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石质极好,书刻俱精,铭文完好如初。无书刻人姓名。墓主人封和,是北魏代郡平城(今大同市)人,生于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38年),主要活动于文成、献文、孝文、宣武帝时。
大同市博物馆位于大同市城区下寺坡街下华严寺内,建成于1959年,为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下华严寺占地面积13043平方米,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华严寺得名于佛教《华严经》,始建于辽,明代分为上下二寺。下华严寺主要建筑为薄迦教藏殿,是储藏佛教经典之处,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风格古朴庄严,是辽代典型的殿堂作品。殿内有辽塑佛、菩萨、弟子、天王等像,塑技高湛,为辽塑中之精品。大殿内墙排列有辽代重楼式藏经柜,与后窗上之天宫楼阁浑然一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主要通过考古发掘、调查征集、单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乾隆年间均有重修,是山西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明清鼓楼。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鼓楼四面均悬挂牌匾,南向上匾为“鼓楼”,下匾为“声闻四达”;东向上匾为“歌风”,下匾为“云开春晓”;西向上匾为“振德”,下匾为“和声鸣盛”;北向上匾为“时雍”,下匾为“蟾云就月”。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
介绍:大同城东文嬴湖,旧称“文莺湖”。背依白登山、采凉山,波澄一镜,湖光山影,竟秀争奇。北魏以来,一直是大同豪门望族、文人墨客游渔抒怀的佳所。近年,开辟了滨湖别墅、康乐中心、游泳池、跑马场等游乐设施。山西大同市
介绍:天竺庙五龙壁位于城内大北街三道营坊巷内,乃夭竺庙山门前之照壁,建于明朝崇侦年间,其构图、格式均与善化寺五龙壁相似,也是彩色琉璃照壁,因年久失修,壁身有倒塌之危险,为妥善保护文物,故而,于1978年拆除,将其原件贮存在善化寺内。山西大同市
沙岭壁画墓群(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城区水泊寺乡沙岭村东北1千米处沙岭壁画墓群已发掘的壁画墓坐东朝西,为长斜坡墓道砖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现存墓葬总长8.5米,宽3.4米,其中墓道长3米。出土文物27件。木质葬具残破严重,未见人骨架。拼对墓葬中残存的漆片,上有彩色绘画和文字铭记。壁画布满了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顶、侧部,保存面积达24平方米。其表现手法是用红线起稿大体定位,再以黑线勾画整体轮廓后定稿,然后进行涂色。壁画主要有红、蓝、黑、三种色彩。内容主要有车马出行图、男女主人端坐图、宴饮图、武士图和伏羲女娲神话
法华寺塔(第五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大同市城区塔寺街37号法华寺塔坐东朝西,据清道光十年(1830)《大同县志》记载:“明时建久废,砖塔存。”可知法华寺始建于明代,因年久失修,寺院殿宇毁坏,唯存法华寺塔。法华寺塔为覆钵式白塔,由基座、塔身、塔顶组成,塔的体量较小。塔建在一处六角平台之上,塔座为两层束腰八角须弥座,其上为覆钵式的塔身,塔身比较高瘦,下部细、中部粗,形若瓶腰,在塔身四面开辟焰光门以供佛像,每个焰光门的上部及两侧有琉璃质的神像三尊,其上为“十三天”,用黄、绿、紫三色圆形琉璃收檐,共有八层的相轮,其上为累迭天盘、地盘,冠以铜质
玄真观(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大同市城区正殿街据地方文献记载,玄真观建筑台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台基上建筑为清代顺治年间增筑,是在代王府广智门旧址上新建的一座道观。现存的玄真观坐北朝南,东西长25.39米、南北宽15.76米,建筑在广智门砖券门洞台基之上。台基北侧门洞上现存宽1.98米,高1.18米砖雕门额一幅,内书阳刻“广智门”三字。《明太祖实录》记载:“王城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与明正德《大同府志》“代王府图”中的广智门图示极为一致。现存台基应是明代早期建筑遗构。正殿面阔五间
开化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大同市城区师校街8号开化寺坐北朝南,寺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17.11米,占地面积240平方米。据清道光版《大同府志》记载,该寺院毁于姜瓖兵变,后又在遗址上重建,寺院原有布局不明,现仅存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大雄宝殿平面呈“凸”字型,前檐设抱厦,抱厦面阔三间,卷棚歇山筒板布瓦顶,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八椽,五架梁通达前后通檐用两柱,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大雄宝殿用材较大,梁架保存完好。大雄宝殿前置抱厦,,属于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建筑。开化寺经过历史的变迁,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大雄宝殿的梁
朝阳宫(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大同市城区朝阳寺街22号朝阳宫坐西朝东,东西长24米,南北宽27米,占地面积648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山门两侧建钟楼、鼓楼。朝阳宫创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原为佛寺,后改为道院,为道教活动场所。1942年,由道姑张圆英接管住持,改名为朝阳宫。“文革”期间由街办工厂占用。20世纪80年代交宗教部门,由郝明高师傅接任住持。正殿二层,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单步梁对后五架梁通檐用三柱,前一间为敞廊,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明间置六抹隔
大十字街五龙壁(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大同市城区大十字东街大十字街五龙壁创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原位于大同县文庙正门前,坐南朝北,青砖砌筑,长33.6米,高5.7米,厚1.22米,占地面积41平方米。壁座为砖砌须弥座,壁心是以剔地起突雕刻的五条团龙,屋顶为仿木结构庑殿顶,檐下施三踩斗拱24攒。五龙壁两侧置八字墙,壁心以剔地起突雕刻的两幅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图案。大十字街五龙壁为清代遗构,布局完整,画面生动逼真,硕大的壁身厚重、沉稳、大气磅礴,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16年,大十字街五龙壁入列山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首善医院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民国地址:大同市城区雁同西路22号首善医院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06平方米,由主楼和教堂两座建筑组成,为欧式风格建筑。民国六年(1917),大同发生鼠疫,英国圣公会派教徒史梅礼大夫等10余人来大同进行防治,回国后史梅礼向圣公会建议在大同建一所医院。1922年开始筹建,1924年竣工开诊,命名为“首善医院”。1942年,日军强行改名为晋北医院,并新建部分房屋。1947年,重命名为首善医院。首善主楼旧址,2013年之前一直为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办公楼,建筑坐北朝南,顶部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主体建筑二层,中心
大同展览馆(第五批省保)时代:1969年地址:大同市城区西街大同展览馆是一座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建筑,大同人民对它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特别情感。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受当时政治风潮影响,沈阳、石家庄、杭州、张家口等城市都兴起了“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俗称万岁展览馆)的建设。大同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也于当年4月1日党的“九大”召开的日子正式奠基开工。全市党政军领导和数以万计的工农兵学商各界人士怀着极大的政治热忱参加了建馆的义务劳动。建成后的展览馆以其类似首都人民大会堂的宏伟气势,成为全市各类政治--和社会文化活
赵承绶旧居(第五批省保)时代:民国地址:大同市城区户部角街12号赵承绶旧居坐北朝南,二进院格局,1928年建。东西长21.66米,南北宽41.72米,占地面积903平方米。南房、过厅、正房各七间,东西房各五间,均为硬山顶木结构建筑。院门、室内装饰具有西式特征,供暖等设备基本保持原貌。赵承绶(1891-1966)字印甫,五台县槐荫村人。1919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任阎锡山部队二师师长,1928年任晋绥军骑兵司令,驻防大同。1948年6月,晋中战役中被俘投诚。195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参事。赵承绶旧居为民国
梁思成纪念馆位于大同市东城墙和阳门外带状公园内新建的一处下沉式四合院。梁思成是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纪念馆设立了四个展厅,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和书籍详细介绍了梁先生的生平,特别是对梁先生来大同进行古建筑调查的那段历史充分展示,收集到的多本梁先生的的专著更是弥足珍
大同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大同市城区马军营乡田村东,前身为“大同市人民公墓”,创建于1954年4月,2005年1月更名为“大同市革命烈士陵园”,总占地面积为80余亩,由革命烈士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塔、烈士广场和烈士墓园组成,园内亭榭楼台,小桥流水,绿化面积达60%,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第六批国保)时代:民国地址:大同市西郊西岩山下的五周川学校前身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大同中学堂”,此后校址校名几经变迁。1913年,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正式创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名为“山西省立大同中学校”,1972年改为“大同师范学校”一直沿用至今。建筑坐北朝南,校门由八根方形砖柱组合而成,形成正门和侧门。进入校门后是一字形办公楼,为单层建筑,正面楼外有半出檐的中式廊柱雨棚。办公楼后20多米处便是富丽堂皇的大礼堂,其平面布局构图俨然一头头朝北方的巨型卧象。礼堂后面是1
大同九龙壁大同九龙壁(第五批国保)时代:明地址:大同市内东街南侧据《大同府志》记载,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单面五彩琉璃照壁。。九龙壁坐南朝北。长45.50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黄、绿、兰、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须弥座的束腰镶有两层琉璃神兽:第一层是麒麟、狮子、猛虎、梅鹿、飞马等;第二层是行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九龙琉璃壁身,稳重雄健。壁身之上有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栱六十二组,承托琉璃瓦顶。壁顶为单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