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县好玩地方必去旅游景点景区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绛守居园池、新绛龙兴寺、清濂洞、新绛县博物馆、北池稷王庙、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绛州三堂、绛州乐楼、冯古庄墓地、新绛县龙泉村、新绛古城、新绛天主教堂、北池村稷王庙、绛州鼓楼、绛州钟楼、龙香关帝庙、乔沟头玉皇庙、新绛寿圣寺大殿、净梵寺大殿、新绛马庄遗址,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绛守居园池
绛守居园池
国家旅游景区2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守居园池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内西侧高地之上,面积1464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州府园林。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由当时的内军将军临汾县令梁轨修建,他还体察民情,见百姓饮水困难,庄稼干旱,于是从城北30里处的鼓堆泉,导水开渠灌田,引余波贯牙城,蓄为池沼。园林内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园西南为虎豹门,进门入园下台阶二十九级直达洄莲亭,亭正方形,半陆半水,绿柳成荫,仲夏下池中荷花盛开,为园林“夏景”。洄莲亭西依墙而建有半亭,左右有花墙,两旁古柏翠竹,奇花异草,为园林“冬景”。洄莲亭东北方有一上山,系当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新绛龙兴寺
新绛龙兴寺
国家旅游景区2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当你从县城南关下车,涉过那座人工搭成的小浮桥,或者坐车从浮桥上游的汾河大桥通过,一踏上热闹非凡的新绛县城的街头,纵目远眺,首先迎入眼帘的,便是耸立在巍巍高垣上的龙兴古寺。龙兴寺据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称龙兴寺。当时,寺院建筑十分雄伟,规模也相当宏大。至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兴灭法运动,拆寺毁佛之风盛行,龙兴寺内的建筑毁之殆尽,唯只塔院寺幸得以存。宋代时,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为宫。后因僧人占居,才又恢复了龙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清濂洞
清濂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濂洞自然风景保护区位于新绛县泽掌镇乔沟头村第9居民组(黄土坡)北3千米处的姑射山东南面半山腰。坐西向东,东西长约88米,南北宽约50米,分布面积4400余平方米。创建于唐。天然石洞,不规则半圆形,近前沿崖壁处,洞内设主、次神坛,主神坛为仰覆莲花座,长7.4米,宽6.14米,高1.32米。其西北有洞厅,厅内南、北、西三面次神坛均有诸神牌位。主神坛背后洞厅内原有塑像已毁。神坛对面有石窑1座,共7孔。洞内现留有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会圣龛记碑”,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清濂洞碑记”,残存金大定壁画2平方米。据碑文记载,该处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新绛县博物馆
新绛县博物馆

新绛县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位于国保单位新绛龙兴寺内。新绛县博物馆始建于1950年,原名新绛县文化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位一体),1984年6月26日三馆分家改为现名,馆址位于新绛县龙兴广场2号,内设办公室、保卫科、财务室等机构,在编12人,隶属新绛县文物旅游局。龙兴寺内的碧落碑是唐代总章三年韩王李元嘉的儿子为母亲祈福而立,碑文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钟鼎文、颉、籒六种文字刻成,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字演变史具有珍贵的实物价值,被文字学家称为“独树一帜”的碧落碑体。博物馆现有藏品1482件/套,以汉、明、清文物为主,类别有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北池稷王庙
北池稷王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阳稷王庙时代:元、清北池稷王庙位于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西北部,一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38米,东西宽32.65米,占地面积1241平方米。据庙内正殿脊枋题记,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创建。后多有重修扩建。庙内正殿和戏台为明代建筑,其余全为清代建筑。北池稷王庙中轴线上南为戏台北为正殿,两侧有配殿、耳殿等东西配殿为天王殿、财神殿,东西耳殿分别为关爷殿、圣母殿。戏台西侧有土地庙,东侧的钟楼已毁。戏台建于1.25米高的砖包夯土基座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明间开间大,用移柱造和额枋。后墙明间墙面上有约9平方米砖雕影壁。正殿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光绪二十年(1894)、民国地址:运城市新绛县城西南桥西村南部大益成纺纱厂坐南朝北,东西宽168米,南北长280米,占地面积4.7万余平方米。清光绪二十年(1894)初,山西布政使胡聘之募银筹办“绛州纺纱厂”,后因财力不足和政局变化使之夭折。1926年初新绛人李通重新成立了“大益成纺织公司”,到天津怡和洋行购回20多年前从英国进口的全套纺纱设备和动力锅炉,发电机等器材。修复了100间锯齿形厂房,加盖了锅炉房、机电楼、机修车间、库房等建筑。该厂横跨三个世纪,经历了绛州纺纱厂、新绛工艺公司、新绛大益成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绛州三堂
绛州三堂

看点:钟楼位于最南端,始建于北宋年间,后历代均有重修。钟楼上有一口万斤古钟,是绛州三楼中最古老的文物。乐楼原是一座舞台,分上下两层,装饰华丽。鼓楼是城内最高的建筑,始建于元朝,造型简洁大方。介绍:位于新绛县西部,三楼分别是钟楼、乐楼、鼓楼。明清时州府县城多有市楼,俗称鼓楼。唯绛州三楼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运城市


绛州乐楼
绛州乐楼

绛州乐楼位于新绛县城居园池社区贡院巷西端,衙坡中段。坐南向北,整体东西长16.7米、南北宽8.87米,砖石砌台基高2.6米,占地面积14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为明代遗构,民国三年(1914)及1983年均有维修、2008年落架大修。其面宽五间、进深四椽、重檐式建筑。下层为四坡顶,上层前檐歇山、后檐悬山顶,前出抱厦,二层梁架为三架梁通檐用二柱。檐下施三踩单翘斗拱。戏台前面对七星坡,坡南低北高,利于观赏演出,与绛州鼓楼、钟楼并称绛州三楼。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镇:龙兴镇原名城关镇,由原城关镇和店头乡


冯古庄墓地
冯古庄墓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出土有铜鼎、爵、陶罐等遗物。该墓地对于研究晋南地区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泉镇:三泉镇位于新绛县城的北部,北依九原山,中拥鼓堆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和善良的三泉人民。我们镇政府下辖30个行政村,9095户,3.8万人口,总耕地面积7.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80000亩,年产量21609950公斤;经济作物11620亩,年产量3317365公斤;另外,我们镇还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积极引导,已发展了一部分:石料加工、沙发家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新绛县龙泉村
新绛县龙泉村

龙泉村是古交镇一个行政村,相邻王村,下院村,物产丰富,友好好客,风景秀丽新绛县的龙泉村,有一棵据考证上了千年的古槐树,树皮皱裂,很沧桑的样子,树干很粗大,几个人合抱不过来。不远处还有一棵树,据说是千年古槐的根引出来的,不知真假。景点位置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新绛古城
新绛古城

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古城南临汾河,北沿丘陵,据高就低随地势制胜。远眺绛州城从西至东“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宝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间,“创造了生动而变化的城市轮廓与风貌”,这组古建筑群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景点位置山西省运城新绛县


新绛天主教堂
新绛天主教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新绛县圣安道主教座堂亦称“新绛总堂”,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是天主教运城教区主教府所在地,管辖运城、临汾等二十三个市县的教务工作,有教友18000余人。新绛是山西省最早传入天主教的地方,公元1620年(明朝万历四十八年),意大利神甫艾儒略来到绛州,建立山西省第一座天主教堂。1936年,罗马教廷册立绛州为宗座监牧区,定新绛为主教(府)座堂。隶属荷兰方济会传教区,奉天主教圣人安多尼为教区及座堂主保,任荷兰籍方济会士孔昭明为监牧主教。成立建有修道院、修女院、保赤会、养老院、首善医院、安道学校及公教进行会。主教府占地60多亩,房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北池村稷王庙
北池村稷王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正殿下的木雕结构有明显的元代特征,殿脊上的琉璃脊饰装饰华丽,戏台背后的砖雕影壁让稷王庙的历史艺术价值倍增。但令人遗憾的是,稷王庙的戏台因年久失修等诸多原因,在去年8月坍塌了一角。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绛州鼓楼
绛州鼓楼

绛州鼓楼位于新绛县龙兴镇居园池社区东南部,贡院巷西端衙坡上。坐西向东,整体东西长23.95米、南北宽17.65米,占地面积422.7平方米。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崇祯五年(1632),清康熙四年(1665)、乾隆二十七年(1762),1994年屡次重修。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遗构。坐东西向,下辟东—西向砖券门洞,门楣前后匾额,东:“涵远”,西:“振昕”。楼身三层,面宽五间,进深四椽,三重檐歇山顶。周有回廊,鼓式柱础。一、二层檐下施斗拱,一层为一斗三升,二层为三踩单翘形制。券门两侧上方嵌石碣2方


绛州钟楼
绛州钟楼

绛州钟楼位于新绛县城居园池社区内,贡院巷西端衙坡上。坐北向南,楼院南北长45米、东西宽17.33米,占地面积780平方米,据《新绛县志》载,创建于宋乾德元年(963),元至元十三年(1294)、明弘治元年(1488)、万历三十八年(1610)及清代均有修葺,1979、1994年又作重修。现存梁架为明代遗构。楼体边长为9.45米,方形基座高1.74米。楼身砖砌,四向辟砖券拱门,柱头上施阑额、普柏枋,斗拱形制为三踩单翘,每面置平身科一攒、出45°斜拱。梁架为抹角梁上承井口枋,十字歇山顶,琉璃脊饰。楼内悬金天德二年(1150)铁钟1口。19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龙香关帝庙
龙香关帝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香关帝庙龙香关帝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民国地址:新绛县店头乡龙香村创建于宋,后历代予以重修。现仅存戏台、献殿、正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献殿、正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屋顶,四铺作单下昂斗栱,补间仅施一朵斗栱,殿内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用材粗大。殿内有关羽、周仓、关平等彩塑7尊,均为元代作品。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乔沟头玉皇庙
乔沟头玉皇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乔沟头玉皇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新绛县泽掌镇乔沟头村创建于唐,金元时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现存大殿、舞台、马王殿、献殿等建筑。大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与大殿相对的连三舞台(中舞台己拆除),为明代遗构,后台留有清光绪时演出题记。马王殿内东西墙留有清代壁画17平方米。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新绛寿圣寺大殿
新绛寿圣寺大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圣寺大殿时代:元地址:新绛县泽掌镇北苏村宋建隆二年(961年)创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元代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檐下斗栱四铺作单下昂,补间斗栱一朵。殿内使用减柱造,后槽施大内额一根,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三椽栿与四椽栿上皆施彩绘。2019年10月7日,新绛寿圣寺大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北苏村:村名的由来:北宋前,苏家先来定居,故名苏村。金、元后,由于地处官道要冲,客商云集,渐扩成镇。清顺治间厘定区划,因一县同名三村,以位定名,改为北苏村。基本情况:北苏村位于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净梵寺大殿
净梵寺大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净梵寺大殿净梵寺大殿(第四批省保)时代:元地址:新绛县泽掌镇泽掌村创建于宋嘉祐八年(1063年),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元代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35平方米。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殿内使用减柱造,施大内额,梁架结构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元代特征显著。泽掌镇:泽掌镇地处新绛县北部,北靠吕梁,南临鼓水,与乡宁、襄汾两县接壤,新乡、新古、新苏公路穿境而过,古门峪灌区贯通东西,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空气清新,昼夜温差大,无公害蔬菜、畜牧养殖、优质干鲜果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全镇共有19个行政村,68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新绛马庄遗址
新绛马庄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庄遗址马庄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新绛县西南约15公里的马庄村南位于峨眉岭北侧,地势南部略高,是较为平坦的坡地,西侧有南北向大断沟与稷山相邻,北近汾河。现存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95年发现,发现的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窖穴等。采集遗物以陶器为主,红陶居多,灰陶次之。纹饰除大量素面外,还有弦纹、线纹和彩陶。彩陶多为黑彩,有少数用白彩套边。花纹有圆点、弧线、三角、垂幢、流星索等。主要器型有钵、盆、碗、甗、罐、尖底瓶、釜、灶等。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