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好玩地方必去旅游景点景区

河北省沧州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东光铁佛寺、吴桥杂技大世界、千童祠、倪杨屯遗址、袁绍墓、海兴小山、捷地御碑苑、武帝台、纪晓岚墓、鄚州扁鹊庙、盘古古庙、清真北大寺、献县单桥、歧口炮台遗址、金钱库、富镇烈士纪念塔、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纪晓岚故居遗址和墓地、沧县登瀛桥、乾隆碑,河北省沧州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东光铁佛寺
东光铁佛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光铁佛寺是著名的名胜古迹,素以"沧州狮子景州塔,东光县的铁菩萨"闻名遐迩。据《东光县志》记载,铁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3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寺内释迦牟尼佛体态硕大而闻名,民国25年(公元1936年)直系军阀吴佩孚曾亲笔题匾为"铁佛寺"。解放后,铁佛寺被列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的变迁,铁佛寺历尽苍桑。"-"期间(1966年8月25日),这些象征悠久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县政府报请省政府批准,重修铁佛寺。于1987年3月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
吴桥杂技大世界
吴桥杂技大世界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我国杂技发祥地之一,被国内外杂技界公认为中国杂技之乡。1993年,吴桥县政府与香港国旅合资兴建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把杂技艺术作为一项独有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大世界占地200公顷,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内设十大景点,融千年杂技文化于一苑,集游乐、人文、博物、民俗、杂技培训、比赛交流于一体,具有神奇、绝妙、新颖、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展现了杂技之乡古老的民间文化风采,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东方杂技旅游胜地。为弘扬民族文化,变吴桥杂技优势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1992年4月28日,由吴桥县政府与香

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
千童祠
千童祠
国家旅游景区2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童祠,位于沧州市东南盐山县千童镇,北距盐山县城25公里。千童祠内有东渡堂、泰山堂、友谊堂,记载着秦代方士徐福勇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东渡及对日本列岛的影响。千童镇,在商、周、战国时期称“饶安邑”,意为“其地丰绕,可以安人”。《史记·赵世家》中讲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赵将庞攻齐取饶安”即指此地。秦时此地称“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此置县称“千童县”。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于此始置沧州州治。千童镇在历史上州治县治长达841年,由于在公元前209年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
倪杨屯遗址
倪杨屯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倪杨屯在沧县杜林镇西南0.5公里处,沧州市西距沧州市15公里。遗址在倪杨屯村东南,距村20米。东0.5公里是滹沱河故道,北0.5公里是沧河公路。村民取土,在离地表5至6米的深度挖出铜鼎,铜剑(据传说曾挖出过刀币)、石刀、石斧,卜骨,角耜,在现场采集到鬲足,豆把,灰绳纹陶片。地表散见绳纹砖、大型陶器残片和白釉瓷片(实足玉璧底,圈足)、开元通宝等。取土沟,南北长300米。此段宽15米,南段宽80米,靠西部尚存古墓一座,直径10米,封土高5米,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从采集的陶瓷片标本看,文化层相当丰富。上自商周,下至唐宋。历史价值很大。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
袁绍墓
袁绍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高龙华古墓,以前高龙华村命名,传说为袁绍墓(当地人按其堆土形状,称之为“大疙瘩”)。该墓为典型的汉墓,封土高大,封土为椭圆形,高8米,东西径52米,南北径36米,占地1510平方米。该墓位于沧州市西南,沧县高川乡前高龙华村东北700米处。北200米处有滹沱河故道东西穿过。地处平原。南60米为东西土路,右靠南北向阡陌。黄沙土壤。前面和右侧种植枣树。后及左面种植梨树,农作物有玉米、豆、麦、谷、红薯等。前高龙华古墓,原属献县管辖,五十年代初属建国县管辖,1954年建国县撤消,划归沧县管辖。此处原有古墓大小两座,现存者为大墓。小墓在1956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
海兴小山
海兴小山

沧州唯一的小山,火山碎片覆盖的小山,在山上喝着石井甘甜的水,东眺海上船只浮动沧州唯一一座山丘——马骝山又名小山,它形成于2--3万年第四纪晚期火山喷发,为高于地面7--36米的穹形火山锥(堆积山丘)。小山其势自南而北又折向西,东西宽约1.5公里,南北长约7公里。马骝山是中国东部沿海大平原仅有的两个第四纪晚期火山遗迹之一。其典型性、多样性和自然性,实属平原地区独有、国内罕见,是极具重大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地质遗迹。小山南望齐鲁,东临渤海,北倚京津距沧州大港20公里,它不仅为沧州的最高点,又是九河下梢入海处及九河文化的交汇点。小山源远流长


捷地御碑苑
捷地御碑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捷地御碑苑位于沧州市沧县捷地乡西南部,是一处水利建设与水文化融合的景点。其中包括“三廊、三园、两河、两闸和两碑”,三廊即:京杭运河碑廊、历史长廊和大运河捷地碑廊;三园即:宪示碑园、垂钓园和万花园;两河即:大运河、捷地碱河;两闸即捷地分洪闸、捷地新建闸;两碑即:乾隆碑和宪示碑。京杭大运河碑廊、历史长廊是以大运河为主线,从历史、人文、传说各个角度演绎大运河、南运河、捷地碱河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大运河捷地碑廊则收集了乾隆有关水文化的诗词、书画和对联。宪示碑园内有宪示碑亭,记载着捷地碱河的相关水文化。垂钓园位于分洪闸的上游,万花园将建成一个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
武帝台
武帝台

武帝台又名汉武台,望海台。据史料记载,武帝台为汉武帝东巡观海所筑。。《北魏地形志》载:“章武有武帝台”,《畿辅通志》(康熙版)载:“武帝台在盐山东北七十里”。《盐山县志》(同治版)载:“武帝台有二,其一无考,岿然,独存者,惟盐山之一台。”台基呈正方形,每边长120米,高5.6米,可分5层,土内多有素面灰砖等。采集物有战国红陶斧、豆把、豆盘绳纹碎片和汉陶罐残片、瓦片、五铢线。武帝台位于古黄河边,为战国时齐国、燕国边境地区,黄河在此入海,原为军事瞭望台或烽火台,汉武帝在此基础上修筑而成,时间为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纪晓岚墓
纪晓岚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晓岚墓地位于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北村村南约300米处。纪晓岚,名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纪晓岚为清代官宦文人,沧县景城纪氏后裔。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其祖上在明朝从南京迁来。纪氏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总纂《四库全书》和撰着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闻名于世。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纪晓岚虽为科举人仕,可他不是纪氏家族中唯一做官的,更不是最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
鄚州扁鹊庙
鄚州扁鹊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鄚州大庙又名扁鹊祠位于河北省任丘市北15公里处,大庙座北朝南毗邻白洋淀,现今大庙建于1992年。由正殿三皇殿,东配殿药王庙(后称扁鹊祠)和西配殿文昌庙组成。四周筑有红色围墙,高约2.5米。整座大庙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450米,总面积157000多平方米,占地近230亩,连同香火地共计400多亩。大庙围墙的南面,建有三座高大的山门。每座山门又各有三个门洞,全部为砖石结构。门洞顶部无梁,呈覆釜形,俗称“锅底拱”,各山门前额嵌有长条石匾,上刻各庙名称,并冠以“敕建”二字,山门高大宏伟,美观大方,远处望去,甚为壮观。鄚州大庙,规模宏大,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
盘古古庙
盘古古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州民谣:“一文一武,一国宝,一人祖。”文者,是一代文宗纪晓岚,武者,是沧州乃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国宝指沧州铁狮,人祖即盘古,盘古遗址就在今沧州市所属的青县境内。青县城南6公里有村曰“大盘古”,村西有座盘古庙。大盘古位于黑龙港河(古黄河故道)西岸,其南有小盘古村,皆因相传盘古在此定居而得名。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在这里发现了盘古墓。大禹对开天辟地的盘古氏特别崇敬,于是把盘古庙修好,又修了享堂祭殿,然后留下200户人家,100户守墓,100户看殿。人们把看殿的这100户人家叫大盘古村,那100户守墓的人家叫小盘古村。据说这两个村名就是从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
清真北大寺
清真北大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北大寺位于沧州市区解放中路回民聚居区的中心,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真寺、济宁清真寺齐名。该寺始建于明朝建文末年,历时18载,于1420年正式落成。北大寺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其中礼拜大殿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建筑物以礼拜殿为主,配有女大殿、男女沐浴室、对厅、讲经堂、望月楼等。在我国属大寺、名寺之一,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礼拜殿由前古棚、中殿和后殿三部分组成。殿顶以硬山卷棚、庑殿顶、三攒亭勾连达式,殿内屋架卯榫咬合,浑然一体。八方亭宝顶上,竖有伊斯兰教星月标志。寺内的望月楼、对厅、南北讲堂与大殿相互衬

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
献县单桥
献县单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桥地处京德古御道貌岸然和滹沱河的交汇点上,自古即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后,人来车往,更感到无桥之不便。明正统六年开始建木桥,因滹沱河水势汹涌,木桥屡经毁复耗费了大量人力财物。河间知府王逢元等提议修建石桥。献县知事李粹自捐资主修邑人刘沿用、石守志、张九叙等捐资募款,力成此举。为此捐资出力者不计其数,就连石料都是商船纤夫不矢劳苦从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区义务代运。经过8年的努力,于崇祯十三年建成,成为京南的交通咽喉。至今桥面仍留有0.2米深的车辙,可见石桥当年的繁华。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
歧口炮台遗址
歧口炮台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歧口炮台遗址位于河北黄骅市南排河镇沧浪渠入海口,向为战略要地。炮台始建于明,清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建有大炮台2座(南北岸各一座),北岸为“大将军”炮台,南岸为“二将军”炮台。咸丰八年(1858年)抵及歧口,英法联军倚仗其坚船利炮,强行登陆。歧口炮台驻扎字兵与当地民众协同一心,顽强抵抗,奋死力战,英法联军败退。不得不转往大沽口登陆。当时两座主炮“大将军”、“二将军”之一的“二将军”炮至今完好,保存于黄骅市博物馆。现在歧口村渔港码头设抗击八国联军登陆纪念碑一座。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
金钱库
金钱库

金钱库,当地俗称“铁钱库”。铁钱堆主体埋于地下3米深处,据记载五八年大炼钢铁时曾挖出过,因当时的冶炼技术无法将其熔化,故又重新掩埋起来。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当地对铁钱俗称铁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大铁驴埋在地下,非亲哥八个才能挖得出来,当时旧城内有一家兄弟七人,想去试试,就把姐夫叫上凑成哥八个去挖铁驴。当驴腿露出来的时候哥八个两人一组,抱住铁驴的四条腿往上抬,可是有姐夫的那组的那条驴腿就是抬不起来,这是老三着急地说:“姐夫你使劲呀!”这一声不要紧,“吭哧”整个铁驴又陷了进去。直到1997年又进行挖掘。被挖掘出来的古钱堆平均厚度为80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
富镇烈士纪念塔
富镇烈士纪念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富镇烈士纪念塔富镇烈士纪念塔座落在距泊头市西45公里的富镇村南北大街西侧,西距镇政府约250米处。该塔被四面砖墙围护,院南北长55米,东西宽30米。塔体为二层八面木质结构,座北朝南,通高10米。台基为水泥砖结构,边长4.2米,高1.35米,共八面。第一层塔高4米,边长2.8米,南面是正门,东西两侧各设1个偏门。除北面外,其他各开一直径为0.77米的圆窗,塔外由八根木柱支撑斜檐,回廊由木栏杆八面维护。正门两侧对联:捐躯殉国英名记载功劳薄,流血牺牲精神永垂烈士塔。横幅是:流芳千古。东门对联:英名传万代,事业载千古。横额:传颂百世。西门对联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
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
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

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黄骅古贝壳堤是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位于黄骅市沿海地区。黄骅古贝壳堤由6条贝壳堤组成,总面积11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0公顷,位于张巨河村以南,后唐堡村以北,为重点保护区域。它主要由贝类、孢粉、藻类、有孔虫、介形虫等组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据科学考证,这些古贝壳堤的发育规模、时间跨度和所包涵的地质古环境信息为世界所罕见,在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可为研究古海洋变迁、环境变化趋势提供天然本底,对于进行科学研究,以及预测今后的环境变化趋势,为各级政府制定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除供科学研究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
纪晓岚故居遗址和墓地
纪晓岚故居遗址和墓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晓岚故居遗址和墓地纪晓岚故居遗址和墓地均位于沧县崔尔庄镇。纪昀,字晓岚(公元1724-1805)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目录学家。官至礼部尚书,协力大学士,加太子少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管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毕生精力倾注于此,贡献很大。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等著作。其故居遗址座落在沧县崔尔庄村内,今尚存一眼古井。在镇南约四公里北村村南有墓地一座,神道碑和墓碑各一通。乃为纪晓岚之墓。神道碑碑文是:“皇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纪文达公神道碑”。近年纪氏后人及当地政府部门,正筹化修复纪晓岚墓园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
沧县登瀛桥
沧县登瀛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林登瀛桥杜林登瀛桥在沧州西15公里旧沧河路与滹沱河故道交汇处的杜林镇。桥体由三大拱两小拱组成,两小拱悬卧于三大拱连接处的拱肩上,两个流线型的大桥墩支撑着桥身。桥长66米,桥面宽7.8米,每孔跨径11.3米。在沧州西15公里旧沧河路与滹沱河故道交汇处的杜林镇,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原名登瀛桥,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体由三大拱两小拱组成,两小拱悬卧于三大拱连接处的拱肩上,两个流线型的大桥墩支撑着桥身。桥长66米,桥面宽7.8米,每孔跨径11.3米。中拱上顶两侧各有一龙头石雕,探出桥体,张牙瞠目,若呼之欲出;左右两大拱之上,各有一石雕狮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
乾隆碑
乾隆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碑,位于沧县捷地回族自治乡捷地减河闸口北岸,乾隆碑分碑座、碑身、碑帽三层。碑身宽1.25米,高1.79米,厚0.30米。碑帽高1.12,宽1.10米,厚0.40米。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春,乾隆帝下江南时在此下船观看分水河闸,留下碑文。石碑阳面,刻有乾隆亲笔提词,传说乾隆年间,乾隆帝下江南,路过此地时,睡眠正醒,问手下大臣刘雍,这是什么地方?刘雍不敢说这是捷地,唯恐触犯龙颜,他改口说:“这是醒龙镇”。为此乾隆下船为此地提词,当时捷地曾一度叫”醒龙镇”,但终未叫响。至今,整个石碑仍在捷地闸所河的北岸。碑宽:1.25米,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