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大学校园西北墙角处有一块汉白玉石碑,为乾隆御书诗碑。该碑为乾隆御书 《半月台》诗碑,属圆明园遗物,原来立于长春园“海岳开襟”东侧的半月台,诗文内容描述的是半月台的景色。至于石碑何时移至北大已无从考证。
景点位置
北京大学校园西北墙角处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亦称“圆明三园”,是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的统称,是清代行宫式御园,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由康熙皇帝命名。“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此。雍正皇帝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Summer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
北京植物园位于西山脚下,面积400公顷,是以收集、展示和保存植物资源为主,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游览休憩、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新优植物开发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植物园。北京植物园由植物展览区、科研区、名胜古迹区和自然保护区组成,园内收集展示各类植物10000余种(含品种)150余万株。览区分为观赏植物区、树木园和温室区三部分。观赏植物区由专类园组成,主要有月季园、桃花园、牡丹园、芍药园、丁香园、海棠栒子园、木兰园、集秀园(竹园)、宿根花卉园和梅园。月季园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月季专类园,栽培了近1000个月季品种。桃花园是世界上收集桃花品种最多
介绍北京紫竹院公园位于北京西直门外,来到紫竹院,便来到了竹子的王国。公园里有竹楼、竹亭、竹桌、竹椅,连大大小小的桥都用竹子装扮起来。壮观的侗寨风雨竹桥,可使游人亲身体会贵州侗族在桥上避雨休憩的情趣;上船桥则是一艘大竹船,竹篷竹窗。各式各样的竹建筑尽显中华民族的竹文化风采,竹水车带着哗哗的水声慢慢转着,不停撑动的竹篙使竹筏在湖面上划出一道水痕,坐竹轿子、抖空竹、吹竹筒让人玩得开心尽兴,一大群人合着苗族芦笙的节奏兴高采烈地跳起竹竿舞,草坪里用竹子搭起的舞台上云南白族、傣族的歌舞表演也吸引了大批的游人。湖岸边用竹子搭建的竹市一条街上人头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