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故居
邹韬奋故居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邹韬奋故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黄浦区,邹韬奋故居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南路205弄54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政论家邹韬奋的故居。邹韬奋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在1927年开始启用的“韬奋”笔名,“韬”意韬光养晦,“奋”意奋斗不息。他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11月5日出生在福建永安一个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韬奋青年时代家庭日趋困难,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又真才实学的工程师,把他送进了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而韬奋本人爱好文学,他的志愿是做一名新闻记者。1919年暑期后,他毅然转如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读书。1921年大学毕业后,于次年进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任部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并“职业教育丛书”,从此开始了他所热爱的新闻出版工作生涯。

1930年,邹韬奋和夫人沈粹缜一起设法租下了法租界吕班路万宜坊54号,也就是现在的故居所在地,作为自己的寓所。这一寓所是一幢联排式、富有现代气息的两层楼住宅,砖混结构,外墙用混凝土拉毛,屋前有两米高的围墙围护。进入围墙是一个小天井,然后是会客厅兼餐厅。这里四周安放这用蓝色士林布覆盖的沙发,中间又一张小圆桌,桌旁是四个靠背椅,墙上挂着韬奋父母的照片和沈粹缜的一幅刺绣佳作,还有几幅秋冬景色的油画,整个房间里显得朴素和雅致。二楼是韬奋夫妇的卧室,落地门窗外是用铁栏杆圈着的小阳台,室内是普通的木地板,一边安放着一个大床,另一边是大橱和梳妆台,西南角放着一张小圆桌及两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幅家人的生活照片。后面亭子间是韬奋的工作室,靠窗有一张写字台,靠墙是两只装满外文书籍的书柜。邹韬奋在这不满七平方米的斗室,写下了大量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犀利檄文。

“九·一八”事变后,韬奋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7月15日,他与沈钧儒、陶行知等共同签署发表了“团结御诲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公开信,明确表示赞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观点和抗日战线的主张。毛泽东用公开信的方式给予了复信,大大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日志。

1936年11月22日,国民党为了扑灭国内的抗日烈火,在上海逮捕了正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12月4日又将此七人移送苏州关押,由江苏高等法院审理酿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在八个月的牢狱生活中,韬奋等人坚贞不屈,与法官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1937年6月13日,上海市民五千人举行大会,要求当局宣告“七君子”无罪。在全国人民坚决斗争下,国民党政府被迫于7月31日释放了“七君子”。

邹韬奋出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返沪就医,第二年不幸逝世于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终年49岁。

邹韬奋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很高的评价。1944年9月28日,党中央给韬奋家属的唁电中说:“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复邹韬奋的故居,并在隔壁53号建立了韬奋纪念馆。纪念馆包括韬奋故居和韬奋生平事迹陈列两个部分。故居仍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韬奋一家居住的原貌;生平事迹陈列则分8个部分介绍邹韬奋同志革命的一生。现韬奋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故居在内的纪念馆也是上海市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并被上海旅游局推荐为观光点。

门票

5元

开放时间

9:00~11:00,13:00~16:00

景点位置

中国上海黄浦区重庆南路205弄54号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人。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在上海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 邹韬奋详细信息++

上一篇 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上一篇 复兴公园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14709.html
黄浦区周边景点
外滩
外滩
国家旅游景区5A级

外滩,百余年来,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她位于外白渡桥至南浦大桥的黄浦江西岸,全长4公里,是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和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外滩的东侧是浩荡的黄浦江和漂亮的外滩新堤岸,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上海母新河----黄浦江的风采,远眺对岸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新姿,或是散步于绿树花坛之间,感受大都市园林的别有风味,享受大都市少有的清新空气的明媚阳光。外滩西侧矗立着各种风格迥异的中西建筑物,尽显"远东华尔街"风采,今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群。仅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1.5公里长的这一段,便鳞次栉比矗立着52幢各种风格的

上海市黄浦区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简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楼下客厅举行。中共一大会址在1952年后成为纪念馆,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中共一大会址房屋建于1920年秋,建成后不久,李汉俊(

上海市黄浦区
上海文庙
上海文庙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庙,坐落在文庙路215号,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儒学圣地,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元代始建的文庙,位于学宫街,1853年(清咸丰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在文庙设指挥部,清军攻陷上海县城,文庙被炮火所毁。1855年(清咸丰五年)文庙在现址重建,占地17亩。内有棂星门、泮池、三顶桥、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建筑;有放生池、荷花池等景点;隙地遍种花木。当时已初具规模,但以后渐趋式微,犹如一颗明珠沉落于灰土之中。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在“文革”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但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拨款修葺和重建了一批建筑

上海市黄浦区
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上海从全球三十几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第6座杜莎夫人蜡像馆的落脚地,杜莎集团看中的是巨大的本土明星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详细精确的市场调查,在冗长的候选名人名单中精挑细选,每位入选者都是大多数中国人渴望见到的名人。在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分为“在幕后”、“上海魅力”、“历史名人和国家领袖”、“电影”、“音乐”、“运动”和“速度”七个主题展区,观众除了可以与80多尊足以乱真的中外明星蜡像留下亲密合影外,还可以加入到与“明星”对歌、拍电影、打篮球等互动体验中去。据悉,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筹备已超过两年,展出的蜡像每尊制作成本上百万元

上海市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