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
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涵江区,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新宫里14号。

抗战爆发后,闽中国共两党达成合作抗日协议,抗日舆论逐渐开放。1937年12月,中共闽中工委动员爱国知识分子出面在莆田涵江霞徐新宫成立时事研究会。该会以“集体研究时事问题及探讨救亡理论与实践为宗旨”,由学员自筹经费出版《时论》旬刊。同年12月15日,莆田第一份抗日救亡报刊《时论》正式出版,发行人蔡拱北(即蔡博文),该刊为16开版,每期6页计12版,按时出版到第5期后改为不定期发行。选稿“除本会特稿、座谈会记录及研究大纲外,以选载国内外刊物的优秀而足代表众意的公正理论的原则”,多采用《抵抗》、《救中国》、《抗敌导报》、《国民》、《中国农村》、《战时生活》等刊宣传抗日救亡的优秀文章。因《时论》针砭时弊,抨击片面抗战,力主全面抗战,维护统一战线,受到莆田当局的种种阻挠,只发行至第9期就被国民党当局以没有办理登记手续、稿件没有送审为借口而停刊。停刊时,中-员蔡文焕刚从上海返回莆田,建议将《时论》改名为《抗敌知识》,正式向当局申请登记,于1938年4月10日得以重新出版。《抗敌知识》的办刊经费相当困难,许多热心的时事研究会会员提供帮助,才得以挣扎存在下来。但第6期后,又因送审稿件常被扣压而再度停刊。时事研究会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再次将刊物易名为《永生》秘密发行。后因无合法发行渠道,出版两期后又停刊。同年6月底更换办刊人员,改名《总动员》三日刊,重新登记出版,由刚从上海返闽的大学毕业生蔡金耀担任社长,办刊宗旨依然是“团结抗日”,只是版式由16开旬刊改为8开小报。刊物又因政治倾向不合国民党当局的口径,只发行10多期即被迫停刊。莆田时事研究会主办的刊物虽几经周折,几度更名,但实为同一刊物,体现了其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前途鼓动民众奋起抗日救亡的执着精神。这些刊物主要在莆田、仙游、泉州、福州等地发行。常为刊物撰稿的有省内爱国知识分子黄绿萍、朱维干、程永言、陈长城、蔡拱北、杨采照、邓捷敏、陈秋泉等,党内则由蔡文焕担任主笔,在闽中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在解放初期由地方政府接管使用,1958年改为涵江纺织厂,内部建筑结构有了很大变化,2003年纺织厂停办后无人使用,宫内古梁石柱楹联等古迹保存较完整。现被定为危房。

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1993年6月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共青团涵江区委旧址
上一篇 文墨斋书店交通站遗址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27586.html
涵江区周边景点
瑞云山森林公园
瑞云山森林公园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瑞云山森林公园位于涵江区西北部与永泰县交界的大洋乡和庄边镇境内。景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素有“大景一十八,小景三十六”之称。2005年被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以瑞云山为中心,规划为5个景区,即观光朝圣区、休闲度假区、草原风光区、生态观赏区。数百种野生动物时常出没,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蟒蛇、猴面鹰、穿山甲、苏门羚、白鹇等也偶尔可见。人文景观颇具特色,有太子桥、将军坪、古官驿道、石人石马以及建于唐代的隆兴寺、兜率院、瑞云山顶龙王殿、宋末元初的石窟寺,无不刻印着先民的足迹。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