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山慈善堂
乌山慈善堂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山慈善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楼区,乌山慈善堂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

慈善堂座落在福州市乌山东麓第一山下,乌塔之西。

慈善堂大门是一座三开间两层近代洋楼,中央开间设拱门,门顶有扇形匾额,左右矩形窗上有木过梁,一层表面有黄色粉刷。二层红砖砌筑,檐口有砖叠涩线脚,上为两坡顶小青瓦屋面。

大门后为天井,有两厢。天井后为大殿,正面五开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观音兜式封火山墙。大殿占中央三开间,西开间为西归堂,东开间为穿堂通向后进。据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背面碑文(文保碑已不知所踪),“殿前古井,立有清同治年丁卯年‘东井’碑刻”。现石碑只剩下半部分横卧在西归堂前。据《福州晚报》2003年报导:“……在堂前乌山广场建设工地发现一块古碑,上以古篆题‘东井’,以隶书题‘同治丁卯七月’,为清代同治年间修浚南涧寺寺内古井‘东井’和‘西井’时所立。”(现“西井”碑置于护道白真人庙内。)

出穿堂为后进门厅,正对一单间小楼;其东为小院,小院正面为两开间两层木结构住房;再东侧,复有一单开间大进深两层住房,其下为厨房。

《三山志》载:“梁大通六年(西元532年),居士苏清以宅为之。唐乾宁二年(西元895年),闽王创天王殿。三年,号南涧护国天王,合庵十二为寺,得名南涧寺。”

《闽都记》载:“建于唐乾宁二年,闽王建天王殿,号南涧护国天王,合庵(即慈善堂)十二为寺。”

清《榕城考古略》载:“晋时林氏渡江入闽,有华阳道士凿井于南山足下,太早不竭。”井水清冽甘甜,唐时可供数百僧尼饮用。

《乌石山志》载:“南涧报国寺,今称南涧寺,在山之东。梁大通六年,居士苏清舍宅为之。唐乾宁二年,闽王审知增建天王殿。后人以有天王殿,故亦称天王寺。三年,号南涧护国天王,合庵十二为寺,以居涧旁,故名。

《八闽通志》:“伪闽时、迁寺于山之阴。”

五代梁乾化三年(西元915年),改为千福院,始建长乐台。北宋熙宁二年(西元-年)知州程师孟曾为篆“长乐台”。元代审理黄济改建长乐台,改名为“鳞次台”。明建文元年(西元1399年)沈沂篆镌“鳞次台”。

据旧时碑载,道光、光绪年间和民国初期均作不同程度的修茸和拓建,终形成20多间殿、堂、舍、室规模。1933年时,堂宇占地仍达1300平方米,除建有大士殿、念佛堂、钟鼓楼、伽兰殿、西归祠、斋堂、宿舍外,花园中还配置有亭谢、假山、放生池,种植有桂花、肚竹、建兰和睡莲等名贵花卉,不仅殿堂明亮典雅,堂宇环境亦十分清幽。福州督署、府县达官贵人、文人名士带妻儿从乌石山游览下山之后,多会顺道到堂内品茶。

抗战胜利后,福州高湖人杨显旺又缘首重修,1966年文革期间遭到--“破四旧”,由于天灾--,年久失修,堂院倾倒残破不堪,四分之三的殿房成了民屋,到1980年代年仅保留一座殿堂,几间旧屋,几棵榕树和一口井泉。

1990年代,福州市人民政府(时福州市委书记赵学敏)以“乌山文化广场”的名义立项,责令福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时任总经理翁金榕)对本区域进行拆迁,以向外商出让土地。拆迁过程中引发拆迁户集体抗争,发生数起死伤事件。慈善堂首进门楼被拆毁。

“乌山广场”拆迁后长期闲置。据说对此地感兴趣的开发商极多,有几个甚至已经达成初步意向,但不知何故均在签约前反悔。直到2002年,由时任市委书记何立峰介绍给泉州的开发商开发“冠亚广场”。

慈善堂原由民间优婆夷主持,约1990年代末由佛协派遣正式尼僧住持。

2003年,慈善堂管委会筹资四十余万原重修慈善堂,并立碑记。

2007年,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公布慈善堂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松风阁
上一篇 旧闽县谢家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29338.html
鼓楼区周边景点
源脉温泉园
源脉温泉园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福州源脉温泉园地处福州市区,东仰镇海楼,毗邻省体育中心,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这是福州市家由国有企业福州水务地热有限公司全资兴建的温泉休闲项目,是集温泉养生、康体健身、商务会议、地方特色小吃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型休闲园区。园区的温泉引自五四路深井源脉温泉水,水质清澈透明,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神经衰弱、伤风感冒以及美容美白、光洁皮肤有一定的疗效。有露天温泉汤池31个(包括汤院),加料汤院7座、汤屋7套、室内豪华温泉SPA房18套。这里设有SPA水疗池、儿童戏水池、露天电影、休息厅、棋牌室、福吧特色小食、室内恒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