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湾越人墓
何家湾越人墓
何家湾越人墓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湘乡市,何家湾越人墓

春秋墓葬。位于湘乡市东郊乡长丰村何家湾。1982年发掘3座。1号墓为带壁龛的土坑竖穴墓。随葬有8件铜器,其0-自壁龛的有铜鼎、缶、削各1件。铜鼎盖上有一镂空盘状盖纽,表而满饰阴刻重圈纹,盖面中心部位有4个涡纹,再外有11道不同式样的图案,有云雷纹、勾连云纹、蟠螭纹、凸棱绳索纹等,粗壮兽蹄足。铜缶为大鼓腹,极矮圈足。另3件铜鼎形状大小相近,腹近直,底近平,三长足外撇,三耳立于口沿,微向外移,耳端呈山字形(即牛角形),内侧满饰折曲纹,并有相对的突出圆眼;立耳下部为云雷纹,有平盖。盖与耳接触处凹时,正好嵌合;接近边沿立有3个半圆纽,捉手外饰阴刻雷纹、三角雷纹、蟠螭纹;三范合铸,底部有三角形铸痕。两件铜敦上下4个侧垂梯形扒钉扣合,整体球形,接近口部处上下各有一环耳纽,饰浮雕云纹组成的兽面;上部有3个下半节为环、上半节由云纹组成的兽头形纽,下半部有3个镂兽蹄足,膝部和足部由云纹组成兽面。2号墓有头龛,无随葬物。3号墓仅出一铜鼎,腹斜直,底圜近平,三直足,足根微外撇、底部三角铸痕,三足正安于三角铸痕三个顶点处。1、3号墓出土的细长足外撇、底部三角铸痕的铜鼎、削,均系越族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狭长的墓坑常设壁龛和头龛,是越人墓的特征,故可判断其为春秋晚期越人墓。但所出兽蹄足鼎、敦、缶,却是典型中原或楚式器,可证接受中原和楚文化因素相当明显,说明春秋晚期楚势力逐渐南下,地处湘中的湘乡,已与楚直接接壤。

上一篇 陈鹏年墓
上一篇 五里牌越人墓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45388.html
湘乡市周边景点
湘乡东山书院
湘乡东山书院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湘乡东山书院是毛泽东走出韶山,求学励志、成长报国的第一站。东山书院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原湘军将领、新疆巡抚刘锦棠及湘乡县举人许时遂、黄光福等人倡修,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建成,规模为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合计60余间。书院门额“东山书院”四字,系清代榜眼、大书法家黄自元所书。书院建筑具有典型的湖湘书院文化特色,在布局上体现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采取中轴对称、多重院落、前后连串、层层深入的空间组合,给人以幽深宁静的感觉。在装璜上不求华丽,青砖青瓦,没有堆砌的装饰和虚造的声势,呈现出端庄、朴实、宁静、典雅的特色。

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
李卓然故居
李卓然故居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卓然故居景区位于湘乡市山枣镇保元村,由故居、生平业绩陈列室和纪念园组成,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卓然故居系晚清湘中地区居民风貌建筑,由中间主体建筑和东、西两侧建筑构成。通过故居复原陈列,再现了李卓然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展示了李家知书达理、博学多才的家风特点和爱国爱民的高尚风范。李卓然故居景区现已成为我市红色旅游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山枣镇:湘乡市辖镇。1952年设山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7年建镇。位于市境南部,面积101.7平方

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