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古庙
国公古庙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公古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禅城区,国公古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祖庙街道辖区新安街46号,又称鄂国公庙,始建于明代,是佛山炒铁业神诞活动及祭祀祖师的重要场所,也是佛山现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业的师傅庙,内祀冶铁祖师尉迟敬德(尉迟恭,字敬德,是唐初大将,-鄂国公。传说铁匠出身,且具独特工艺,故铸铁行业祀为祖师神)。民间冶铁炉旁都习惯安放祖师神像,逢初一、十五燃香敬祀。

国公庙,清代历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年代多次修茸、扩建而略具规模。清代是佛山“炒铁”(锻铁)钉行西友会馆馆址。包括大门、香亭、前殿和后殿,至今尚保存完好。其山门、香亭及大殿等主体建筑,沿纵轴线由南至北排列,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及同治二年(1876年)重修并修缮后的面貌,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该庙山门庄重而瑰丽,石额镌题“国公古庙”仍清晰可见。山门及大殿均砌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面宽三间,大殿进深三间,梁架为台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香亭为卷棚歇山顶,其架构颇独特,后檐柱即为大殿前檐柱,前檐柱则不着地而置于左右两廊大拱枋之上,在同类建筑中颇为少见。其建筑装修除普遍使用各类雕缕精致的木雕以及灰塑绘画等装饰外,山门前檐廊梁架均遍饰着精巧细腻的花卉及人物故事的园艺雕或高浮雕,更显典雅华贵。檐柱石枋所刻划的洋人侏儒形象,具反帝思想内容。庙之山门两侧门框有于清道光乙未(1835年)秋立的石刻对联一对:“夺梢宣威传武烈,范金垂法仰神工。”庙前原设有戏台及大地堂,即为演戏作人神共乐之用,今已建成民宅。庙内神龛神像及一应祭礼祀器具俱已无存,载有清同治年间炒铁业十八行捐资修庙的碑记一通尚存。

佛山炒铁业、铸钉业、五金业始于明朝,生产品类齐全,共24行,刀、剪、钉、斧、凿、锁、针等数十个品种,方、圆、扁、角样样齐全。自清代开始,佛山镇之制钉业已续渐繁盛,制钉工场多设在新安街,在近200米长的街道两旁有数十家店铺,多为既制作又售卖,其技艺誉冠全国。清嘉庆年间(1796~1820),佛山就已创立钉行会馆。1923年至1925年为制钉业的鼎盛时期,从业人员超千人,产量逾千吨,至20世纪80年代达5000吨。产品除内销外,还销往海外。

1989年6月,国公古庙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祖庙街道:祖庙街道位于佛山市禅城区东北部,东至桂澜路,南沿季华路,西以佛山大道为界,北抵汾江河北岸,辖区面积21.5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下辖64个行政村(居),是佛山市中心城区的核心街区,是佛山市委、市政府驻地,辖区集中了绝大部分佛山市级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现为佛山市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历史文化深远。祖庙街道是佛山的核心区域,具有千年历史…… 祖庙街道详细信息++

上一篇 塔坡庙
上一篇 南田冯公祠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49119.html
禅城区周边景点
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佛山祖庙建筑群位于祖庙路二十一号佛山市博物馆内,由祖庙、孔庙、碑廊、陈列馆和园林组成,占地186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明旅游区示范点、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祖庙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历经20多次重建和扩建,现存以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明清建筑为主,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万福台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1685年)。建筑以歇山顶、不用斗拱、面宽三开间、进深二开间。分前后台,前台三门敞开,是专供演戏用的戏台。灵应牌楼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将祖庙“敕封”为灵应祠时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
南风古灶、高灶陶窑
南风古灶、高灶陶窑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平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古时建窑习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平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