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尾古村落
塘尾古村落
  •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古村落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莞城街道石碣镇石龙镇茶山镇石排镇企石镇横沥镇桥头镇谢岗镇东坑镇常平镇寮步镇樟木头镇大朗镇黄江镇清溪镇塘厦镇凤岗镇大岭山镇长安镇虎门镇厚街镇沙田镇道滘镇洪梅镇麻涌镇望牛墩镇中堂镇高埗镇松山湖东莞港东莞生态园东莞生态园,塘尾古村落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明清古村落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古村内共有书院19间,古榕树21棵。李氏宗祠气势雄伟,历史悠久;建于明代的围墙,是东莞市现存最完好的古村围墙。塘尾明清古村落对研究明清时期珠三角的建筑风格、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以至于岭南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

塘尾村明清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

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李景通的家祠,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首进设二塾台。面阔9.5米,进深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宝卿家塾: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宽8.85米,长9.5米,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学冀南与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梅菴公祠:塘尾上班李氏十二世祖李梅菴的家祠。始建于明万历前间,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装修。坐北向南,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设二塾台,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9.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41.28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 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塘尾李氏宗祠在塘尾村西北角,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院落,占地770多平方米,建于明初,重修三次,最近一次维修是1999年。门外左右各遗旗杆夹,乃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二进堂号“追远”,前檐下还挂“文魁”、“经元”二匾,皆由后人仿造,原匾由明成化年间举人李质立,已于文革被毁。里间壁栊满置神主,两边对联“举目思言功祖德,存心为孝子慈孙”,其时从六世祖坟上担回来的三只乳猪静静躺在坛前,香火缭绕,供祖宗享用。古井: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径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古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巷道由红石条石铺就而成,宽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绪年间,富绅李植忠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可达当时的南社火车站,由北门出围直达当时的木排村石龙渡口,总长度近10公里,现仅存围内300米。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间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宽4.24米,长5.38米,高9.30米,为两层青砖镬耳山墙建筑,围门之上镶“秀把东南”匾额。围墙附有28个谯楼(当地乡民称楼斗、炮楼),以28个天文星宿命名,规棋有大有小,一般尺寸为长、宽各4.5米,高7米,围墙、围门和炮楼组成完整的防御设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来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军的抢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现围门完好,围墙基本完整,炮楼尚存19个。七房厅与墩睦堂:为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七房厅为李松石家祠(乡民习称家祠为“厅”),墩睦堂为李松石之子家祠,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宽度为9.6米,总长度为20.95米,其中七房厅长10.31米、中间天井长1.04米,墩睦堂长9.6米。七房厅建于同治、咸丰年间,墩睦堂建于光绪年间,皆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墩睦堂封檐板、梁架木雕工艺精美 。守善堂: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家祠与民居是光绪年间建造的一体建筑,有侧门相通。家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宽9.14米,长11.9米,民居宽5.8米、长11.23米。民居建筑规模和装饰工艺稍逊于家祠。家祠屏风、梁架装饰精英。

地址: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类型: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免费开放。

塘尾村: 石排镇塘尾村位于东莞市东部,占地面积1.57平方公里,村内道路四通八达,太和中路、石岗大道、李横路三条大道穿过村内,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塘尾村内的古村落,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环境生态和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于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村落布局严谨,保存完整,房屋类型多样,建筑风格兼备,岭南特色浓…… 塘尾村详细信息++

上一篇 田饶步生态旅游区
上一篇 水濂山森林公园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51943.html
东莞生态园周边景点
逸颐艺舍博物馆
逸颐艺舍博物馆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逸颐艺舍博物馆位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彩霞路129号,环境幽雅,设计独特。我馆推崇“保存与保护、尊重与欣赏”的文化理念,主要从事艺术品收藏、展览陈列、艺术交流与合作,为个人、机构和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艺术顾问服务,让客户通过参与艺术鉴赏与收藏提升其个人品味,树立其机构或企业公共形象。我馆本着成为一个文化地标,努力打造成为区域文化符号。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反哺博物馆的发展,更好的服务社会。我馆于2011年开始筹建,建筑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展厅设施、灯光照明、消防报警、安全监控系统达到国际水平。馆内主体建筑有

广东省东莞市
松山湖景区
松山湖景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松山湖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ongshanLake松山湖松山湖原本是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境内的一个大型天然水库,后被政府部门以湖泊为中心,将大岭山、寮步和大朗三镇靠近松山湖的部分边缘地带划分出来与湖泊区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保持着完好的充满岭南气息的原生态绿地,绿化覆盖率超过了60%。8平方公里水面的松山湖,四周峰峦环抱,湖面烟波浩渺。开发出了“生态游”、“工业游”和“科技游”三大旅游产品,有松湖烟雨、松湖花海、状元笔公园、月荷湖

广东省东莞市
东莞科学技术博物馆
东莞科学技术博物馆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东莞科技馆”)位于南城区元美中路2号,建筑面积40000m2,科普展览教育面积23820m2,展品300多件套,其中90%以上为互动展品。主要展示制造业科技、信息与高新技术两大主题,同时兼顾启蒙科技、网上科技馆、影视天地三大辅题,是国家、省、市三级科普教育基地,国家4A旅游景区,是国内首创的具有东莞特色和现代意义的专题科技馆,年均接待中外游客40万人次。科学技术博物馆东莞科技馆以科学传播科学普及为己任,自开馆之日起就将对公众环境教育工作纳入科普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推广环保理念、技术和方法。一是运用常设

广东省东莞市
塘尾古村落
塘尾古村落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明清古村落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古村内共有书院19间,古榕树21棵。李氏宗祠气势雄伟,历史悠久;建于明代的围墙,是东莞市现存最完好的古村围墙。塘尾明清古村落对研究明清时期珠三角的建筑风格、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以至于岭南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

广东省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