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
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渝中区,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1938-1946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地区:重庆市渝中区

批次:第七批

1、中央银行旧址:该址坐西向东,为钢筋砼结构5层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中央银行大楼由基泰工程公司1938年设计,建业营造厂施工,地下两层作为金库,为了防盗防爆,该库房混凝土墙身厚度达90厘米。因为处在抗战时期,内外装修简单。中央银行1928年11月1日在上海成立。抗战开始后,中央银行迁往南京,后迁至汉口,1938年8月汉口沦陷前,中央银行总行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中央银行总行初来重庆时,因中央银行在道门口的银行大楼还未完工,暂借美丰银行五楼办公,1940年元旦,中央银行总行业务局正式对外营业,重庆分行所有业务并入业务局。中央银行主要职能为发行钞券,代理国库收支,经理公债,管理外汇,检查全国金融机构业务等。1946年4月1日,中央银行迁回上海,重庆分行于当日复业。重庆解放时,该行由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接管,现为重庆市商委招待所使用。中央银行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作为重庆抗战金融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旧址对于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金融和重庆金融都有重要历史价值。

2、中国银行旧址:该址坐东朝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高5层,占地面积约49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该建筑1936年建成,为陪都时期的高档建筑之一。建筑整体风格类似于旁边的川盐银行,屋檐下用斗拱——中国古典建筑构件来装饰,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中国银行1912年成立于北京,初为国家银行,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另立中央银行后,中国银行改为特许经营国际汇兑的专业银行,总处迁上海。1935年,中行改组,增加资本总额为4000万元,官商各半,由宋子文任董事长,宋汉章任总经理。重庆原有中国银行重庆分行,1939年10月,中国银行内迁重庆时,即在分行行址办公。1944年,中国银行董事长改由孔祥熙担任。抗战时期,中行的主要任务是:受中央银行委托,经理政府国外款项的收付,经办进出口外汇及侨汇业务,发展与扶助国际贸易,并办理有关事业之贷款及投资,办理国内商业汇款以及储蓄及信托等业务。1945年8月抗战胜利,10月,中国银行迁回上海。解放后,中国银行由人民政府接管,西南大区时代,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西南区行,行址设在原中国银行行址,1954年重庆改为省辖市,该行撤销。现该楼闲置。中国银行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作为重庆抗战金融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旧址对于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金融和重庆金融都有重要历史价值。

3、交通银行旧址:该建筑坐北朝南,为钢筋砼与砖石木混合结构,地面五层,局部六层,面阔22.1米,进深24.5米,57间房屋,建筑面积292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625平方米。仿巴洛克式风格,内外装饰比较繁琐华丽。建筑为两层四廊柱直贯六楼,两侧楼房无柱廊对称。廊柱柱式为园锥形,柱础与顶端皆有考究的装饰纹样,柱面为一凹面与一圆面组合,是典型的仿古希腊爱奥尼式柱。交通银行旧址原是四川商业银行行址,该建筑由加拿大建筑师倍克在1934年—1935年间设计,由汉口迁渝的洪发利营造厂在1935年底建成,1937年12月7日,交通银行以45万元价格从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处购得,1938年1月10日,交通银行重庆分行在新址开业。1938年6月,交行总管理处内迁重庆。抗战期间,交通银行主要业务为:办理工矿交通及生产事业之贷款与投资;国内外工商业汇款;公司债券及公司股票业务;仓库及运输业务;办理储蓄信托等业务。抗战结束后,交通银行迁回上海,此楼由交通银行重庆分行使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交通银行停业后,该大楼曾经作为市冶金工业局办公用地,现由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打铜街支行作为办公营业使用。交通银行作为官办的“四大银行”之一,其总部大楼在当时“银行一条街”上显得巍峨大度,气宇不凡。反映了抗战时期的金融历史及建筑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1992年3月19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7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美丰银行旧址:该址坐西朝东偏北7度,为7层钢筋砼框架结构建筑,面阔37.8米,进深8.7米,建筑面积3352.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07.5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3120平方米。美丰银行大楼由上海基泰工程司建筑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由近代著名施工企业馥记营造厂来渝施工。大厦于1934年开工,1935年6月竣工,1935年8月正式落成剪彩,是当年重庆是首屈一指的建筑。购买地皮和修建大楼共动用资金49万余元,资金大部分来自“四川美丰银行新屋落成纪念储金”。该工程的外装饰第一至第二层用青岛黑色磨光花岗石贴面,第三层以上采用米黄色釉面薄瓷砖贴面,外观端庄简洁,底层入口门厅设钢卷门、板门、玻璃门三重,以保安全,其他都是钢窗硬木门。营业厅空间高达二层,顶部有气楼式天窗玻璃吊顶,增加了大厅的空间高度感。营业柜台用大理石贴面,第三至第六层均为写字间,由侧门厅电梯出入,地下室为银行金库。建筑外观像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布”币,是近代重庆较早出现的具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近代银行建筑,反映了设计者严肃的设计态度和纯熟的设计技巧,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景观价值。美丰银行于1922年4月2日于重庆正式开业,最初为中美合资银行,后转变为中方独资。总经理康心如为显示银行资力雄厚,决定修建银行大厦作为银行一个具有永久纪念意义的象征。抗战期间,内迁重庆的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在没有修建好新的办公地点之前,都曾在此租住办公。美丰大楼施工质量过硬,抗日战争初期经受了日机空袭的考验,1949年朝天门地区发生的“九?二”特大火灾,被该楼有效阻挡,遏止了火势蔓延。1950年4月美丰银行宣告停业,1954年后,美丰银行大楼作为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办公和营业用直至今天。该处对研究重庆金融史有着重要意义。2003年由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聚兴诚银行旧址:该址坐西朝东偏北15度,为三楼一底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建筑。面阔29.3米,进深52.8米,通高22.78米,建筑面积6498平方米,占地面积2082平方米。该建筑由杨希仲委托日本留学归来的工程师余子杰仿照日本三井银行样式设计,1917年建成。建筑布局为工字形,地上为四层砖木结构办公大楼,地下两层为库房及金库。基础为石作,石砌台阶及阶梯,地面为瓜米石,拱形木质大门、拱形窗等,做工细美,造形大方,整体建筑气势磅礴,是近代中国广为流行的中西合璧式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在重庆地区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聚兴诚银行成立于1915年3月16日,是重庆市第一家私营商业银行。聚兴诚银行是重庆杨氏家族的产业,由杨粲三负责经营。杨粲三(1887——1962年),四川江北人。父亲杨文光为重庆巨富,其杨氏家族为重庆的名门望族。杨粲三早年当学徒,学习经商之道。1908年接任聚兴成商号的掌柜。上任伊始,杨粲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商号改名,将“聚兴成”改为“聚兴诚”表明以“诚”取信于人的态度。民国成立后,揽办重庆铜元局和川北盐税业务,获得巨大利润。1938年,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西迁,重庆成为陪都。战区的金融、商业、工矿企业纷纷内迁,大后方人口骤增,物资辐辏,市场繁荣,带来了西南经济的大发展。重庆更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抗战时期是聚兴诚银行的“鼎盛时期”,业务获大发展,形成庞大的川帮银行集团,并向工矿、交通、公用等部门扩展。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外交部曾借用该建筑一部分设办公之所。该银行作为陪都时期重要的私营商业银行,对研究重庆金融史有着重要意义。解放后,聚兴诚银行大楼一部分为聚兴诚银行老职工居住及药材仓库,后为保险公司、工商银行使用。1984年,为重庆市农贸中心使用。2003年,由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6、川康商业银行旧址:该址坐北朝南偏东15度,为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四层,进深26.7米,面阔16.57米,占地面积525.43平方米,建筑面积2101.72平方米。室内外地形有高差,金库建在地下室。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成立于1937年9月,是由川康置业银行(创立于1929年)、重庆平民银行(创立于1928年)、四川商业银行(创立于1932年)三行合并而成立,简称川康银行。川康殖业银行于1929年由刘航琛、何北衡等人创办。重庆平民银行创建于1928年,张子黎任总经理。四川商业银行于1932年由唐棣之、甘典夔、刘航琛、范绍增、汤子敬等20多人联合创办,唐棣之为董事长,汤子敬任总经理。川康平民银行成立后,刘航琛任董事长、宁芷邨任总经理。经过几次增资,资本金达到2亿元。其实施了“集中人力财力,整顿内部和谋求对外发展”的经营方案,成立了总管理处,并将总管理处迁往上海,后又划分上海、重庆两个管理区,成立申区行和渝区行;在省内外的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繁荣的地区设立了较多的分支机构,职工也由合并时的102人增加为638人。抗战期间,故宫三路转移文物中数量最大的一批辗转迁移至重庆,这批国宝约9000余箱,因川康平民商业银行二楼仓库异常坚实,所以这批国宝中一部分文物选择存放于此。抗日战争胜利后,进行买卖黄金、美钞、棉纱的投机活动。后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予以打击,其囤积的黄金、棉纱被冻结。1947年该行总管理处由重庆迁往上海,1949年11月,因对外负债过重,宣布停业。1949年12月,该行被重庆市军管会接管,进行清理。现为重庆市邮政局打铜街支局使用。该银行大楼于1934年建成,主体保存完整,破坏较轻,内部因使用需要数次装修,但改变不大。此处是陪都时期林森路金融一条街的重要史证,其建筑也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09年,该建筑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近现代优秀建筑。

2013年5月,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老鼓楼衙署遗址
上一篇 囯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56707.html
渝中区周边景点
重庆湖广会馆
重庆湖广会馆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广会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又名禹王庙。抗战时为军用203仓库,现为重庆市商业储运仓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道光二十六年(1846)扩建,为湖北、湖南在渝商人的聚会之所。由于长期以来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大山门被拆毁,殿堂房舍毁坏严重。大殿坐北向南,原为歇山式屋顶,现已改为普通屋顶,抬梁式屋架。面阔16米,进深13.6米,通高12.5米,建筑面积217.6平方米。前檐残存斗拱5朵,用材细小,是典型的清前期的建筑风格。湖广会馆与相联的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为一庞大的清代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是古代重庆

重庆市渝中区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科普教育基地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朝天门广场,2003年开始筹备,2005年10月12开馆运行,总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积3万余平方米,是国内目前最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展览馆之一。展览内容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采用先进的展示理念、宽泛的展示内容,演绎了重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微缩了重庆的地理、生态和人文,展示内容丰富、设计手法精湛、展示手段先进、智能化水平高超、公众参与面广、功能配套齐全、以人为本理念突出。该规划展览馆囊括了主城区及40个区市县及2个重庆国家级开发区的城市规划内容,将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浓缩其中,仅文字量就高

重庆市渝中区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桥东村1号(上清寺转盘西北侧),西临特园陈列馆。这里原址是特园,是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前后0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南方局在重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诞生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0和八个民主党派。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70多年后的今天,新中国的历史已经翻到了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崭新一页。然而,中国0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间团

重庆市渝中区
三峡博物馆
三峡博物馆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今后将挂两块牌子。它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两者中间为4万平方米的重庆人民广场,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如果说重庆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除正面与人民

重庆市渝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