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文庙
剑阁文庙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剑阁文庙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阁县,剑阁文庙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剑阁以“剑门天下雄”著称于世。作为古代秦蜀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向来受到历代统治的高度重视。行政建置较早,东汉末年剑阁境内置汉德县,自南朝至清末1400余年间一直置州设府。因此,这一地区也开发得早,建校兴学历史悠久。剑阁中学的历史源流,近可以追溯到清代的兼山书院,远可以上溯到宋代的官学。

剑阁中学的校址位于剑阁县普安镇卧龙山麓,前临闻溪河,门对鹤鸣山。先是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剑州刺史韦明宗在这里建造东园(本名“闻溪”,习称东园)。后成为州城一大景观,是供人们登临游览的一大胜地。

唐代和北宋州学设在州衙之后,南宋淳熙六年(1179)始由知州张渊迁建于东园。淳熙十三年(1186)知州杨为缉重修大成殿,当年冬月动工,次年春完工。绍熙无年(1190)剑州升为隆庆府。翌年,隆庆知府费少南、通判吴旰重修学宫,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扩建,绕以垣墙。庆元元年(1195)隆庆府教授赵大全修讲学、聚辩之所-明善堂。绍定四年(1231)教授王应在其东建成三贤堂,画周敦颐、程颢、程颐像于内,张、朱熹侍其左右,陈概、赵大全二人附于后,以示弘扬程朱理学。

元皇庆三年(1313),剑州遵令以宋儒周敦颐、程颐、邵雍、司马光、张载、朱熹、张 吕祖谴等从文庙。元末兵火,学毁庙存。

明洪武五年(1372),署剑州事昭化县丞董养性于旧址左近取民间住房构为堂斋。正统十四年(1449年)知州宋诚、训导陈迪实在旧址之右重建儒学,修明伦堂(即大成殿)和东西斋舍,立重门于外,门外设习射场地。缭以围墙护栏。景泰三年(1452)知州王维修。咸化十年(1485),知州张明改建堂斋。弘治七年(1494),知州禹祥建号舍(诸生宿舍)20余间和义路、儒林二坊。正德十年(1515),知州李璧、州判赵思仁倡铸明伦堂铜钟,并于正德十二年(1517)修葺学宫。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州刘焯距旧学百武(举足一次跨出的距离为武,即半步)新建州学。嘉靖二十九年(1550)冬十月,知州陈叔美选择旧址西上方平旷之处重修文庙学宫,计有大成殿、东西二庑、 戟门、棂星门、启圣祠、名宦乡贤祠、尊经阁、敬一亭、庖厨仓储、阶砌围墙、门外左右而坊,历时两年多,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二月竣工。万历四十五年(1617),何出图以阆郡别驾剑州事,鉴于文庙颓敝,遂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量采剑道植柏重修殿宇。万历四十八年(1620)知州张嗣谟维修学宫,于文庙东南边剑奎楼。

明朝末年,文庙学宫殿于兵燹,清顺治十四年(1659)知州徐恭重建明伦堂。康熙二十三年(1684)署剑州事成都司马阎永吉重修考棚。康熙二十九年(1690)剑州学正邹 增建东西庑、戟门、名宦乡贤祠。康熙五十一年(1712)学正杨鹏羽修棂星门。雍正二十九年(1690)知州李梅宾重修东西二坊、棂星门、钟楼、鼓楼、凿泮池,此至剑州文庙建筑形制臻于完备。

上一篇 剑阁白兔寺
上一篇 香沉寺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58548.html
剑阁县周边景点
剑门关风景区
剑门关风景区
国家旅游景区5A级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大、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30里,设关守卫,称“剑阁”。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海内。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0年9月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
剑阁五指山
剑阁五指山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五子山,又名五指山。古称五华山,笔架山,京兆山,绵亘剑阁县西北界,属龙门山脉。西南--东北走向。西部伸入江油县境,东北与巾子山相连。山有五峰,山体尖圆,高耸入云,锐利如剑,挺然屹立。山上森林繁茂,山峦叠嶂,气势磅礴,数十里外能览诸峰。西河、闻溪河皆源五子山南麓。在五峰之下,各有一洞,第一峰下的洞称“老龙洞”,洞深莫测,内有怀抱石、黑水潭、鬼门关、阎王碥、一碗水等景点,相传此水能预兆来年丰欠,因名“灵湫”,“龙洞灵湫”时为州县八景之一。剑州八景之“五子晴岚”,即是指此处。清代杨瞻有诗:“五子屹立五弟兄,擎天摩日两分明。雨雷才向山头过,苍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