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潭县,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位于贵州湄潭县湄江镇和永兴镇,原有文庙、天主堂等25处,现保存较好的主要有9处。包括湄潭办公室图书室旧址(文庙)、谈家桢等教授住处(天主堂)、研究生院旧址(义泉万寿宫)、湄江吟社旧址(西来庵)、理学院物理系旧址(双修寺)、永兴分校教授住处、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文艺活动旧址(欧阳曙宅)、学生住处(李氏住宅)。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西迁至湄潭县城及城东北永兴镇境内。湄潭人民支持浙大办学,浙大在湄办学期间对湄潭文教育才、农业生产作出了应有贡献。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包括湄潭文庙(浙大办公室、图书馆旧址)、天主堂(浙大教授住处)、义泉万寿宫(浙大研究生院旧址)、西来庵(浙大湄江吟社旧址)、和李氏古宅(浙大学生住处)等九处。

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被迫西迁,700多名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青岩等地辗转迁徙,最后于1940年抵达黔北遵义、湄潭,历时两年半,横穿6个省,行程2500多公里。在国难当头、物质匮乏的恶劣环境中,德高望重的竺可桢,倡导“求是”学风,广纳学者名流,汇集一代精英,坚持-办学。浙大师生胸怀报国之志,力克千难万险,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取得许多科研成果,培育一代“求是”学人,使浙江大学成为中外著名学府,被人誉为“东方剑桥”。据有关材料显示,在解放后的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中,有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谭其骧、李政道、程开甲等45位曾在-办学中的浙大工作、学习过;在1989年中央领导同志接见21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有李竞雄、梁守磐、潘家铮三先生曾在-办学中的浙大学习过;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功臣中,有王淦昌、程开甲两先生曾在-办学中的浙大工作过。浙大西迁贵州,亦为穷乡僻壤的黔北大地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对日后 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浙大在湄潭共进行了72个专题项目科学研究,其中结合湄潭实际进行研究的有《湄潭的气候》、《湄潭茶树土壤的化学研究》、《湄潭的五倍子》、《湄潭动物志》、《湄潭红糖发酵试验》、《草药在湄潭包谷酒制造中的意义》以及对水稻、白木耳、油菜、刺梨等研究项目等33个。另外还有《关于茅台酒的研究》、《遵义锰矿的研究》等等。

2006年5月25日,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作为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被国务院以“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为名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禹门山
上一篇 浙大广场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63697.html
湄潭县周边景点
湄潭茶海生态园
湄潭茶海生态园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中国西部茶海“中国西部茶海”是湄潭以茶叶为主题注册的农业观光公园,面积约20平方千米,含县城、永兴、核桃坝三个景区,是中国西部地区茶文化旅游示范区。湄潭凭水得名,以茶闻名。现有茶园12万余亩,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有东到杭州喝龙井,西到湄潭品翠芽之美誉。是集茶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商贸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景区内有“一城、一壶、一节、一会、一所、一场、一村”等景点,组合绝佳。“一城”,即“西部茶城——茶叶交易市场”。座落在湄江河边,占地660亩,是贵州及至西南地区最大的集茶叶生产、加工、科研、贸易、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茶

贵州省遵义湄潭县
“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
“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2010年10月20日,在素有“中国名茶之乡”美誉的贵州省湄潭县湄江河畔,“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正式开园对外开放,荣获“贵州十大魅力景区”称号。“天下第一壶”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城中心火焰山山顶,于1999年开始建造,2006年完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2006年,“天下第一壶”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中国之最)最大实物造型。“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是集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特色旅游、茶文化特色酒店、茶知识科普、茶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主题公园,由遵义老村长集团投入8000

贵州省遵义湄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