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瑞丽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座落于畹町森林公园,该纪念碑系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德宏州各族、各界人民为纪念南侨机工回国抗战赤子功勋、彰显海外侨胞历史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原滇缅公路中国段之终点----畹町,于2005年12月20日兴建。纪念碑高悬云空,直指高天,气势雄伟。纪念碑俯瞰滇缅公路,对面是邻邦缅甸。

拾阶而上至四方平台,是由海外陈嘉庚后裔所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塑像。用汉白玉雕刻的花环下方两台7级台阶,寓意“七七事变”。

碑体总高16米,上端四条金色横带,代表抗战时期四万万同胞。南洋机工荣誉证章镶嵌期其间,标志着海内外同胞同心抗战。宽6米高3米共3层的黑色底座寓意九三抗战胜利。

碑后是记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浮雕长廊。右侧为纪念碑碑记。中间浮雕分别为:召唤篇、送别篇、筑路篇、铁流篇、蹈火篇、胜利篇。左侧是南侨机工英名录。浮雕下方《百雀图》,寓意美丽孔雀之乡德宏。浮雕廊正面六根柱子,代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纪念碑建筑、雕刻所有材料,全部采用享誉世界的福建花岗岩石。红色雄伟的纪念碑体直冲云霄,象征中华民族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一时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神州危在旦夕。当时我国与国际联系的陆海通道绝大多数被日军-,为了打通国际交通线,滇西20余万民众自备干粮工具,风餐露宿,肩挑锄刨,劈山开路,过水架桥,日夜奋战,以血肉之躯,于一九三八年八月筑就一条起自昆明,贯通滇西连接缅甸,近千公里被称之为“道路史上的奇迹”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成为了我国与国际联系的唯一交通要道,大批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沿此路运往国内抗日前线。随着战事的发展,滇缅公路运量陡增,一时驾驶、维修人员奇缺,前线后方纷纷告急。

1938年广州沦陷,昆明西南运输总处致电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提出国际援华抗战物资从滇缅公路转运回国,需聘请华侨机工承担运输任务,陈嘉庚先生欣然答应。华侨机工是抗战时期从南洋等地回国支援抗战的3200多名华侨司机和修车师傅的总称。一九三九年,在“南洋华侨总会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号召下,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三千两百多名南洋华侨青年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分九批回国。

国难当头,三千壮士赴国难,满腔热血报效祖国。华侨机工凭借熟练的技术加上机智、勇敢,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了运输任务。

他们展转于滇、黔、川、桂、湘以及缅甸、印度等地,为抗战提供后勤保障,滇、缅一线地处边沿,经济落后,山高路险,环境十分艰苦,但机工们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夜以继日,风雨无阻,抢运军需,维护车辆。有力支援了人民抗战。期间,在日军战机的反复轰炸中,在热带疾病的肆虐中,在意外事故频繁发生中,南桥机工有一千余人为了祖国的抗战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长眠于备受战争蹂躏的祖国西南边陲的土地上;有一千余人抗战胜利后返回了侨居国;有一千余人留居祖国自谋生路。

从1939年滇缅公路通车到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后滇缅公路被-,盟国支援中国的抗日物资(枪枝、弹药、汽油等)主要通过华侨机工由滇缅公路运回祖国支援前线,数量达45万吨,中国支援盟国的物资,也经南洋机工运往缅甸再转运给盟国。南洋华侨机工为祖国的抗战立下了卓著功勋。

1940年陈嘉庚先生率团回国慰劳抗敌军民期间曾两次视察滇缅公路,来到畹町,与畹町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

1945年日本投降后,陈嘉庚从爪哇安全回到新加坡,重庆10个团体于11月18日举行“陈嘉庚先生安全庆祝大会”。

为此毛泽东亲笔题词,高度赞扬陈嘉庚先生的无私壮举,称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先锋”!

斗转星移,岁月流转。海外侨胞“爱国无悔,报国无怨”,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报国情怀感天地,泣鬼神,为我们民族精神之宝贵财富。饮水思源,慎终道远,而华侨机工后代,恒昌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晓昌先生为继承发扬父亲爱国精神,捐资三百五十万人民币兴建此纪念碑,以表心志。德宏州人民政府特立一碑以记之,以告慰先烈,昭示来者。今华夏崛起,边疆稳定,经济繁荣,而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任重道远,海内外中华儿女尚须倍加努力。纪念碑的兴建,为和平的畹町、边关名镇畹町、抗战名镇畹町、文化名镇畹町和英雄的畹町小城注入了一道新的风景。

为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题写碑名的为清雍正皇帝第五子和亲王弘昼一系的后裔皇族、我国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法家和文物鉴定家启功老先生。

青山仰止英雄志,翠柏常慰忠骨魂,华之魂,侨之光,留下陈嘉庚永远的丰碑。为了抗日战争胜利,在滇西,南洋华侨机工作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

纪念碑,这是一种博大的精神丰碑,一座耸立于畹町人民的精神丰碑。“南洋华侨回国抗日纪念碑”将与畹町常在,与青山同在,与中国同在,永垂不朽!

畹町镇:畹町经济开发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与缅甸邻邦一河之隔,与缅北重镇九谷市隔河相望,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国境线长28.646公里,地处国道320线的终点,系我国陆路通往缅甸及东南亚国家的咽喉,国家一级口岸。全区居住着傣、景颇、德昂、汉等15种民族12000余人。畹町地理位置独特,气候条件优越,自然风光优美,全区平均海拔830米,属亚热带季…… 畹町镇详细信息++

上一篇 刀安仁故居
上一篇 中缅友好纪念馆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64628.html
瑞丽市周边景点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扎朵热带雨林风景区)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扎朵热带雨林风景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瑞丽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景区总面积7平方公里,属热带雨林景观。据佛经故事,佛祖曾避世修行于此,与大象、猴子等生灵演绎出多少动人故事流传至今。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生长着1540种植物种类,479种花卉及香料,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达十几种。这里温暖湿润,日照充沛充足,全年基本静风,莫里河从北向南,穿过盆地流入瑞丽江,河流蜿蜒而过,溪水清澈透明,溪流两畔异石奇树,景观清幽秀雅。沿河谷步行约4公里,可欣赏到“佛脚印”、“植物化石”、“树包石”、“扎朵瀑布”等奇特景观以及各种珍惜的植物与花草。景区负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
姐告
姐告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姐告位于瑞丽市南4公里,总面积1.92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和缅甸的木姐镇相连,距木姐镇中心仅500米。国境线长约4公里,有9座界碑,镇北横贯着一条东达腊戍、曼德里,西至八莫、密支那的公路干线。姐告是我国大西南地区通向东南亚、南亚的理想窗口和门户,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姐告为傣语,意为“旧城”,相传元末明初曾有人在此筑城。姐告1987年被列为我国西部沿边实行双向开放的重点,1991年2月批准设立“姐告边境贸易经济区”。现在,云南50%至60%的边贸物资都要从这里进出,每天有15OO辆以上的车子要从这里来往,姐告已成为云南最大的边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
银井“一寨两国”(一寨两国水井)
银井“一寨两国”(一寨两国水井)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瑞丽市西南约11公里,有一个世界少有的边境人文地理景观小寨--银井。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矗立寨中,国界线从该寨中央蜿蜒划过,是个典型的“一寨两国”边境地区。从瑞丽至弄岛的公路将同一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寨中的国境线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为界,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边民们每月数十次地穿越神圣的国境线而浑然不觉。寨子里的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和睦相处。地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中缅边境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
瑞丽边寨喊沙风景区
瑞丽边寨喊沙风景区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喊沙村是荣获2015年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的一个美丽傣家村落,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喊沙”是傣语,意为“黄金休憩地”,据傣文史籍记载,在勐卯古国时曾一度为其京都,也传闻它最早是鸳鸯栖歇之地。喊沙奘寺、泼水广场及大部分民居保持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建筑,集中展示了傣家民族建筑之精华,与村寨浓厚的民族文化、周围秀丽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辉。《孔雀公主》、《西游记》、《天下第一剑》,《舞乐传奇》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喊沙奘寺建于清末,香火鼎盛,已逝住持伍并亚·温沙,更是在南亚东南亚佛教界享有盛名。喊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雀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