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罗镇会议旧址
榜罗镇会议旧址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榜罗镇会议旧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通渭县,榜罗镇会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榜罗镇会议旧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

1935年9月27日,由毛泽东、彭德怀、张闻天、叶剑英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到达榜罗镇,在此召开“榜罗会议”,解决了红军长征最终以陕北为落脚点的问题。

1935年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榜罗小学,现仅存毛泽东和张闻天住宿处,均为土木结构民居建筑,1979年改建为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共中央和红军主要领导同志的住宿旧址分布于全镇多个地方,共17处,包括博古、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叶剑英、任弼时、聂荣臻、林彪、贺龙、肖克、王稼祥、陆定一、肖华、关向应、张云逸、杨尚昆、罗荣桓等领导同志的住宿旧址,均为清末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土木结构,单坡硬山顶式。榜罗镇会议旧址还包括红军连以上干部千人大会会议旧址、党家堡战役遗址、朱家堡战斗遗址、红军驻宿一条街和红军饮马池遗址等。

榜罗镇会议解决了俄界会议所未能解决的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具体目的和问题,确定了包围与扩大陕北苏区根据地的重大决策,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978年,省文化主管部门拨专款,在此修建了“革命文物陈列室”,收藏着“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红军是帮助工人阶级、农民谋利益的军队”等10多条标语和-箱、背篓等十几件文物,纪念场所建筑物相对完好。1979年,在原榜罗小学旧址修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镇会议纪念馆。1981年10月9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定西地委、行署命名为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7月1日被中共甘肃省委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4月被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初,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内的100个红色旅游景点名录,2009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3年5月,榜罗镇会议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榜罗镇:通渭县榜罗镇是陇中名镇之一,位于通渭县西南部,地处定西、天水两市辖区的交界地带,南与天水市的甘谷、武山县相接,西与定西市的陇西县相连。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35公里,占地面积208.84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7.31万亩,人均耕地4.2亩。全镇现辖24个行政村,2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518户40344人,其中城镇人口1285人,农业人口39049人。平均海…… 榜罗镇详细信息++

上一篇 巩昌府文庙大成殿
上一篇 通渭县博物馆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72183.html
通渭县周边景点
榜罗会议纪念馆
榜罗会议纪念馆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榜罗镇位于通源县西南方,距县城50公里,历史上是通渭县四大镇之一,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当时居住着几百户人家。1935年9月25日夜,红一方面军即“陕甘支队”渡过渭水,进入陇西县界。26日到达榜罗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在这里的小学校里看到了好多的报纸和刊物,从中了解到了全国的形势和陕甘苏区的情况。27日,遂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根据新的情况,彻底改变了12日俄界会议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的既定方针,在哈达铺会议“到陕北去”的基础上,正式作出: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
通渭温泉度假区
通渭温泉度假区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通渭县温泉,位于甘肃省中部通渭县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历史悠久,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温泉水疗养生区由汤池源综合服务中心、室内多功能泳池、室外泳池及别墅式单元房四部分组成,其中汤池源综合服务中心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室内多功能泳池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室外泳池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别墅式单元房总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累计建筑面积16600平方米。汤池源综合服务中心:一楼设有游客接待中心、通渭土特产展示中心、通渭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
秦嘉徐淑公园
秦嘉徐淑公园
国家旅游景区2A级

通渭是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故里。据明万历四十一年《重修通渭县志》和清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记载,秦嘉故里在今县什川乡大湾村秦家坪,徐淑故里在今通渭县榜罗镇桃园村徐家窑,死后合葬于榜罗镇岔口村秦家坪。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年—182年),秦嘉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徐淑因病还家不能同往,两地相思,时时互赠诗、书以通情意。后秦嘉病逝于津乡亭,徐淑尚青,兄逼其改嫁,她便毁形不嫁,不久以哀恸过甚,亦卒。秦嘉、徐淑夫妇恩爱,善诗文,其诗作排列整齐,节奏婉转自然,文字流畅清新,纯朴深厚,是五言古诗成熟的标志,在中国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