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南城孜遗址、集东遗址、韩庄遗址、沫河口关卡、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常氏三王墓、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栖岩寺石屋、谷阳城遗址、涡河一桥、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旧址、蚌埠钓鱼台遗址、怀远教会建筑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双烈祠、化明塘严氏墓、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怀远禹王宫,安徽省蚌埠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南城孜遗址位于固镇县湖沟镇杨圩村东南部。南侧紧邻澥河,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遗址现辟为农田,由多个谷堆组成,地势较高,与周围高差约3米,地表暴露大量鼎足、鬲足、陶片,东部较高处暴露有红烧土遗迹。南城孜遗址距今约4500年,遗址发现了部分梯形城墙和城壕,以及大量房屋,还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丰富文化遗存,包括鹿头和鹿角、龟甲、小麦和水稻等种子。保护范围:遗址本体外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各100米,南至澥河老坝,北至方前路北侧。杨圩村:杨圩村简介杨圩村位于湖沟镇南部12公里,全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340户,1348人,
集东遗址是一处史前遗址。呈南北走向,中间高四周低,地势高出周围地表约1.5米,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25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地表暴露有豆柄、豆盘、鼎足、罐口沿、器耳等遗物,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表多为素面,少量饰有弦纹和细绳纹。武汉大学陈冰白教授曾对遗址进行过调查,确认遗址年代距今约6000年,与大汶口文化早期相当,是固镇县境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对探索淮北地区文明化进程有重要的价值。保护范围:遗址本体外2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0米。
庄遗址位于蚌埠市五河县刘集镇张集行政村韩庄自然村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红烧土分布面积大。遗址文化层厚度一般在1-2米,最厚处在3米以上。该遗址发现有石器,陶器标本多为夹砂红陶,灰陶和白陶,器足标本有扁鼎足、鸭嘴形鼎足、圆锥形鼎足和鬲足。纹饰多为蓝纹--纹。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与固镇的垓下遗址大汶口文化有所关联,对研究当地及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颇有价值。保护范围:以遗址西北角(高台边沿)为坐标点,往东400米,往南250米的方形区域。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张集村:张集村……张集村详细信息++
沫河口关卡始建于大清光绪五年秋,至今一百三十二年的历史。当时在正阳、泗洲、五河、临淮、怀远5处设关,现仅有沫河口这一处。沫河口关卡的建立,是清朝为充税课而建,当时货物经过沫河沟乃须经长淮口报明德侯照例办例税课,防止绕、漏税课。沿淮唯沫河沟周围数十里地势洼下,每遇淮水泛涨,禾谷减收,以至左右居民恒以网鱼为业,仅可养生。关下划船出入所装的东西不过是当地的土杂粮,别无他货。时任督司蓝翎王殿昭、朱学元、文生何如春、武生吴镇、朱大猛共同上书-朝廷,钦命布政使记名盐运使,随即关卡变为盐卡,光绪六年九月立碑以记。建国后,文物部门二次维修,使这些古建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现有始建于民国初年的房屋20间,总建筑面积308平方米。旧址原为当地富商王文彩的住宅,1940年7月,新四军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淮上行署,下辖怀远、凤台、蒙城、宿东、宿南5个县,是当时行署办公所在地和行署领导人-起居之所,建立后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军政素质的干部和军事将领,是英勇的淮上儿女不屈不饶抗击日寇,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抗战期间,彭雪枫两次进军淮上,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中共在龙亢设立淮上地委。1940年,豫皖苏边区党委移驻龙亢,改称豫皖苏边区淮上行政公署。龙亢成为当时淮上抗日根据地
常氏三王墓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常氏三王墓封土高4米,占地350平方米,整个墓区占地二百余亩。墓区内遍植松柏,大小石像生、碑碣排列有序。常氏三王墓建造至今,历经600余年,虽屡经天灾与战乱,地下部分保护完好无损。199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群众捐资将常氏三王墓墓区修复,多方征集流失文物。1999年4月,当地政府将常氏三王墓墓区周围3万平方米辟为"遇春园"景区,1999年6月被怀远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政府拨款建成"常遇春纪念馆"。著名学者、考古专家常任侠,原省人大常委、省博物馆副馆长,现定居香港的著名书画家常
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始建于1909年11月,1911年5月建成通车。该桥为固定型桁梁桥,全长570米,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是连通我国南北的一重要交通大动脉,是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是我国现存保存较完好的铁路桥遗址。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是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该桥始建于1909年11月,1911年5月建成通车。该桥为固定型桁梁桥,全长570米,单车道。是连通我国南北的一重要交通大动脉,同时也是我国现存保存较完好的铁路桥遗址,现仍在使用。1937年日寇侵华,国民党撤退时曾将1~7孔梁破坏,1938年9月日军将1、2、
栖岩寺石屋位于安徽蚌埠市经济开发区长淮镇。该寺始建于汉代,因其佛殿、僧堂、经阁均以白色石块建在山岩上,故称栖岩寺。后经战火,庙宇等多被毁坏,明初,朱元璋下令重修栖岩寺,并升其为龙兴寺下院。现庙宇已毁,院内有莲花石座一个,石香炉、石柱础各一个。庙宇基本布局尚存,现有建筑为50年代所建。原大殿后11米处有方丈石屋一座,保存完好。石屋原有走廊与寺院相通,内顶部刻有莲花图案,东壁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石刻,西侧壁有嘉靖年间石刻。栖岩寺石屋为一巨石开凿而成,形似僧帽,精巧绝伦,为省内仅有,作为锥子山脉"八景"之一,该建筑为蚌埠地区成名较
谷阳城遗址位于安徽省固镇县城南一公里,浍河南岸,京沪铁路西200米,属连城镇前台村。距今两千多年,主体为四方土城,每边城墙长约1000米,城有四门,且都居各边正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谷阳城建于西汉初,唐显庆元年省谷阳入蕲县,其间多次更名,北魏太和年间,改谷阳城为谷阳镇,俗称谷镇,后逐步演变为今名固镇。遗址距今两千多年,主体为四方土城,每边城墙约为1000米,面积100万平方米。城有四门,且都居各边正中。谷阳城遗址比周围高出约3米,城墙残高平均3.5米,上宽20米,基宽30米。城内文化层厚度达3.5米。遗址地表遍布汉代碎砖瓦、碎陶片等,
涡河一桥位于蚌埠市怀远县,年代为1959—1964年。2019年,涡河一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涡河一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旧址位于蚌埠市固镇县,年代为1911年。2019年,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旧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蚌埠钓鱼台遗址位于蚌埠市禹会区,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商周。2019年,蚌埠钓鱼台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怀远教会建筑旧址位于怀远县衙后街西门岗怀远第一中学院内,包括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含美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三处教会建筑旧址。共计占地6万余平方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柯德义来怀远传教,在怀远衙后街北侧创办含美学校。现存西式风格的小西楼和中楼,及中式风格的花厅。小西楼是美籍校长柯德义办公住宿之所,中楼为学生教室,花厅是接待厅。清宣统元年(1909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罗路南之父维廉,在衙后街西门岗南侧创办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分东西两部分,有天桥可通。民望、民康医院现存楼房7栋,西式建筑,均为宣统元年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位于蚌埠市燕山乡孙家圩子村,西芦山的南麓。1949年3月22日至4月4日,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十多位领导人率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总前委移住蚌埠孙家圩子村。在孙家圩子村,总前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渡江作战方案,并由邓小平亲自组织拟定了指导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确定了华东军区海军部队领导人选,为我军成立第一支海军部队做好准备;在这里,第三野战军下达了《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二号)》,吹响了渡江战役开始的号角。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1
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亭,曰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这里群峦叠翠,芳草如茵,古榆参天,柏林似海,景色清幽佳绝。泉水内含有矿物质,甘冽清口,烹茶煮茗,醇香可口。白乳泉和杭州虎跑泉水相似,表面张力很强,水倾注杯中,能突出杯面而水不外溢,并能浮起硬币,使游人称奇。苏东坡曾将此泉誉称天下第七名泉。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望淮楼题名,笔力遒劲,字迹雄浑,大为泉区增色。
时代:明化明塘严氏墓位于五河县小溪镇化明塘村东南500米处,104国道旁。距离蚌埠市约70公里。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明朱元璋未婚而卒的夫人严氏墓,属明代一品规格葬制,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现存在神道30米,无字墓碑1个,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马、望柱各1对。墓地座北朝南,处于大巩山南端,它紧靠山岗,南面开阔,是一处风水宝地——“箕地”,具有典型的明代葬制风格。著名的景观有严家楼遗址、无字碑、大巩山森林、古黄金洞、围山湖、樵子涧等多处人文和自然景观。2002年对墓区修复保护时发现5开间享堂遗迹,2002年9月完成神道及石
时代:春秋双墩春秋墓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双墩村,南距淮河2公里,北距双墩遗址250米,占地1000平方米,是安徽省境内新石器时期大型墓葬,双墩1号墓和2号墓相距200米,大小近似,其中双墩1号墓封土高达9.5米,南北60米,东西80米。2号墓南北50米,东西60米,高8.5米,两墩均为夯土构成,夯土层厚约15-20厘米,双墩墓葬封土高大,说明墓主生前地位很高。上世纪80年代曾对其进行勘查,未发现被盗的痕迹。1998年蚌埠市政府将其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家文物总局批准,对双墩1号墓进行了挖掘。11月27日下午3点,正式动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该文化遗物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双墩遗址出土有刻画符号的古陶器,纹饰简练,手法粗犷、写实中有夸张,风格神奇怪异,以鱼纹、猪纹为多,还有鹿、蚕、鸟、虫。研究刻画符号的专家们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双墩的刻画符号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秭归柳林溪、青海柳湾以及大汶口、良渚等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画符号相比,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身明显特征。这类刻画符号在定远侯家寨遗址也有发现,表明它是一定地域范围
时代:新石器时代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涂山南麓,蚌埠市西郊禹会区秦集乡禹会村。分布范围自合体东岸至大堤下,遗址到村东、村南,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2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禹会村遗址地表遗存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有少量器物为夹谷壳、蚌末陶;陶器陶胎厚重、火候低;器形有罐、碗、钵等,鼎足有侧三角形扁足、“鬼脸”式空足和尖锥足等。陶器的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划纹、弦纹、绳纹和捺窝纹。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和采集的标本分析,禹会村遗址是淮河岸边的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晚期的一处较大的古
禹王宫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祀。庙始建于唐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元大德年间”学正吴文魁《重修禹王庙记》云:“涂山严严气象,禹以神功灵德,庙食此山,其来久矣,唐大臣狄梁公(仁杰),天下正人也,毁诸淫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庙巍然独存。”庙原有三进,现尚存二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起。西北有了望台,登临其上,涡、淮波涌,荆、涂翠峰,尽收眼底,西南有启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妇人远望,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圣泉”“灵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