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萧窑遗址、磬石山摩崖造像、玉石山遗址、花家村遗址、南关清真寺、宿州基督教福音堂、林探花府、蕲县古城遗址、通济渠故道泗县段、砀山天主教堂、墩集霸王城遗址、金寨遗址、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瑞云寺景区、九女坟、闵子骞祠及墓、萧县孔庙、天门寺景区、萧县淮海战役旧址,安徽省宿州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萧窑遗址位于安徽省萧县白土镇。1960年发掘。经考证,萧窑始建于唐,因白土镇既产瓷土,又有木柴、煤炭等燃料,为萧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到南宋时已成为金朝在徐淮地区的大瓷窑之一。该窑所产的瓷器多为白釉,也青少数黑釉,除坛、缸、花瓶等器皿外,还有佛像、佛塔等神器。白土镇:萧县辖镇。1984年设白土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北靠江苏省铜山县。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4.2万。倒流河从南向北经花甲寺向西注入闸河。萧(县)桃(山集)、萧(县)庄(里)公路过境。辖卢村、费村、戴村、董店、马楼、欧盘、老山口、花甲寺、孤西、孤东、白土、祝寺、圩
磬石山摩崖造像位于灵璧县北渔沟集东、磬石山上。古时泗水流经山下,据《禹贡》记载:“泗滨浮磬”,就是指此处。磬石,其色清润、其音清馨,历代所采以供郊庙乐器之用。“磬石山摩崖造像”原为古之废寺中造像,雕刻在长16米高2米的一块巨大的磬石之上。由百余个造像组成,系浮雕,个个栩栩如生,造型生动,形态各异,雕刻精细充分体现宋代雕刻艺术手法。中部有两处刻文(阴刻)记载:“大宋至和三年(1065年)…”书体摹圣教,阴刻。据《灵璧县志》记载:“其西茶庵,康熙中有僧人出游江南,既而返山,更庵名曰‘玉磬’刻石记之,文虽不佳,而访圣教序可观也”。此造像为研
玉石山遗址位于安徽省灵璧县城西南约20华里玉石山附近。面积约0.5平方公里。遗址东为龙山,南为虎山,呈东高西低形。1983年发现地表面暴露出来的遗物有石器(已残)、鼎足、鬲足、鹿角、陶棒、绳纹陶件、陶鼎多只,还有叶脉纹陶拍。陶鼎呈足园锥状,有压印痕三道,陶质坚硬,红胎,多系手制。其文化面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三山蒋庙遗址出土的器物有不同之处,也属于新石器晚期遗址。
花家村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有陶鬲、石斧、石(石奔)、石箭镞、蚌镰、骨针、鹿角等遗物。60年代发掘的花家寺遗址是首次在淮北地区发现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该遗址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名录、1981年9月)。
南关清真寺寺约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07年)后,老大殿(女寺)座西朝东,南北长14米,东西宽10米,讲堂三间为民国建筑。它是砀山县仅存的明代早期保存完好的建筑。它对于研究早期的明代建筑艺术,宗教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宿州基督教福音堂位于宿州市埇桥区大河南街45号。原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清末派遣传教士建,是皖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基督教堂建筑群体,中西结合。宿州基督教福音堂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917—1922在宿期间最初居住于此,其作品《大地》描写的是当时宿州人民-的场景。福音堂整体建筑坐南朝北,东西长70米,南北长77米,占地面积5390平方米,由大门厅、男客厅、女客厅、大礼拜堂、小礼拜堂、牧师院、钟楼等组成。大礼拜堂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教堂院落之正中为大门厅,门厅两侧竖立抱鼓石和镌刻图案的画像石。大门东西两边有男、女客厅各五间,落地木制门窗,古色古香
林探花府位于宿州市杨庄乡林庄。是清代武探花林方标的府第,尚存房屋58间,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群,其建筑布局、房屋结构、砖雕、木雕、彩绘等装饰都具有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林探花府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府门前空场树立旗杆4根,高11米左右,旗杆座分列大门两侧。主体建筑四进院落,明三暗五式,主体建筑的西部还有三进侧院建筑。主体建筑后面原设有花园和养鱼池,花园左侧有练武场,陈设有各式武器,可供参观。杨庄乡: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乡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两省两县(安徽省、江苏省、铜山县、埇桥区)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江苏
蕲县古城遗址位于宿州市南20公里处蕲县镇境内。206国道穿城而过,是安徽省内发现最早的一座古城。秦统一六国时置蕲县,南梁改设蕲城郡,隋朝复称蕲县,元代废县迁至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蕲县镇历史源远流长,是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发源地。1988年蕲县古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区,其上秦砖汉瓦,俯首可拾。境内陈胜吴广起义点—点将台,陈胜之妹陈雪花墓地——雪花山,后人纪念陈胜吴广而建的三贤庙、庙前陈胜手植的红果树历历在目;镇域东西的古战场闻名天下—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汉刘邦征讨淮南王英布、淮海战
通济渠故道泗县段泗县段为通济渠的一段。古汴河由灵璧县虞姬墓入泗县,泗县境内全长44.8公里,东经长直沟、周庄、彭铺,沿泗宿公路北侧穿城东注。当地人称城东一段为东汴河,城西至唐河一段为西汴河。东汴河与谢家沟(老濉河)水汇合,东流洪泽湖。另一支流由泗城西关外绕城至天井湖由漴潼河入淮,今通称为石梁河。通济渠:又称汴水、汴渠、汴河,全长650公里。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共历现今三省十八县(市),顺序为:河南省的荥阳、郑州、中牟、开封市、开封县、杞县、睢县、宁陵、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濉溪、宿州、灵壁、泗县;江苏省
砀山天主教堂,位于砀山县城关,由加拿大和法国传教士联合建于1914年,1917年竣工。整个教堂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79平方米,由钟楼、圣堂、更衣室三部分组成,钟楼尖顶,与圣堂十字建筑浑然一体。圣堂外观青砖小瓦,朴实无华,厅内结构复杂,金碧辉煌。1998年5月4日公布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82年德国圣言会的传教士开始在砀山县侯家庄传播福音,1892年法国神甫艾莱沃在侯家庄建立了教堂和学校,开始了天主教在砀山乃至宿州的传播的历史。1929年天主教在皖北成立了蚌埠教区,宿县、灵璧、泗县的教务归其管辖,而砀山的教务
墩集霸王城遗址位于宿州市泗县,年代为新石器—商周、秦汉。霸王城坐落在县墩集镇境内。据《泗县志》载:“县城东南20余华里,石梁河东岸。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驻兵于此,垒土成城,故名。今已无迹可寻。”2006年,经央视“走遍中国·走进宿州”现场考察,霸王城并不是“今已无迹可寻”,经实地丈量,该城周长1200米,面积约76000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自然风蚀和人为取土等诸多原因,虽造成城墙高低不均,但城址清晰可辨。残存城墙最高约6米,最低约1米。城墙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的东、南、西部,距平地约有六、七米高的城墙保存完好,城墙上长满了杂树、蒿
金寨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庄里乡金寨村周边,是徐淮地区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金寨遗址遗址四面环山,遗址范围西、北以河为界,南至沟渠,东至冲沟东侧,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该遗址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早中期相似,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徐淮地区的一处中心性聚落址。金寨遗址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30座、壕沟2条等遗迹,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房址、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其中陶、石、玉类文物200余件,其中玉器134件,绿松石27件,石器4件,陶器2件。2019年3月28日,金寨
时代:新石器时代小山口遗址,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北1公里处,西部紧邻萧县,北部邻江苏省铜山县,东部靠京沪铁路。遗址地势平坦,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西侧有一条河,叫倒流河,东部山峦逶迤,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为先民们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条件。小山口遗址,包含新石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对于进一步研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特别是淮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面貌和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宿州市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空白。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定,遗址的地层堆积包括了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小山
时代:新石器时代古台寺遗址位于維桥区曹村镇幺庄村南约200米农田中,与小山口遗址相距10千米。该遗址南部有一个高出地面约10米的夯土台,据说,土台上曾有寺庙建筑,故称“古台寺”。古台寺遗址比现地面稍高,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有6万余平方米。遗址于1982年发现。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对该遗址再次调查,并于1991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古台寺遗址堆积除耕土层外,包括汉代堆积、大汶口文化堆积和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遗址地表散落有大量陶片及少量石器,多灰陶、少红陶,器形有鼎、罐、豆等,多绳纹、弦
瑞云寺景区——该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是景观较集中的地方,主要有以下景点:皇藏峪:皇藏峪古称黄桑峪。因峪中长满黄桑而得名,相传汉高祖刘邦曾避难于此而改名皇藏峪。这里峰峦起伏,林木参天,岭上坡下繁衍着松柏、黄桑、青檀等一百四十六种树木和七、八百种草药,并有五十八鸟类在此栖息,此外生存有珍奇的皮毛兽水獭、黄鼬、狐狸等,是淮北地区唯一能反映历史上生物群落面貌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实为难得的风景、资源宝地。山门牌楼于一九九三年六月建成,高十米,宽十四米,为三楼三门九彩建筑,庄重典雅,巍峨壮观。门楣上书“皇藏峪”三个镏金大字,出自我国当代雕
九女坟位于宿州市墉桥区褚兰镇夏疃村墓山孜北坡,是一座东汉晚期的画像石墓。是安徽省迄今发现规模较大,保存比较完好的东汉晚期画像石墓,是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室由双甬道、横前室、双后室和一个耳室组成。墓门向西,墓向285度。墓室全长7米、宽4.84米。前室长3.46、宽1.93、高2.16米。耳室在前室北侧,东西长1.4,南北宽1.2,高1.37米。墓门两个,各有甬道通前室。甬道均长1.8,宽1,高1.54米。墓门宽0.9,高1.11米。墓道为斜坡式,有阶,不规整,长5.5
闵子骞祠及墓座落在曹村镇闵祠村。三面环山,泉水涌流,环境幽雅。紧傍206国道,交通便利。是我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德与颜渊齐名。闵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宋朝皇帝褒闵子为“畿圣”,历代皇帝赐匾封公,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其懿行美德千古传为佳话。闵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径40米,近旁有两座中形墓,传说为闵子迁的两个弟弟,墓高2米,直径24米,总占地约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藏密,“闵墓松风”素为宿州八景之一。闵祠始建于
孔庙又称圣庙、文庙、学宫,俗称黉学。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顺治《萧县志》对其建筑布局作了如下描述:“中为先师庙,东西两厢。前为庙门,门外东为名宦、西为乡贤二神祠。前为泮池,跨以石桥,又前为棂星门,门之前为屏墙,棂星门西为儒学大门,由大门直北,东向为仪门。先师庙后为明伦堂,堂东为崇德斋,西为广业斋,东北为启圣祠,堂西北敬一箴亭。”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当时殿址在今之城北的旧城,元末毁于兵乱。明洪武初年重修,永乐十六年(1418年)、成化、嘉靖年间相继重修。万历五年(1577年)因旧城毁于洪水,迁至新城今
天门寺景区—该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天门山:该山巍峨险峻,远望两山峰之间裂如门,故名天门山。山中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蜿蜒如青龙伏地。石里生树,树中抱石,形成了“树驮碑,碑驮树”之奇特佳景,还有不少地方崖壁陡峭,如刀削斧劈,留下有字大如斗的名人石刻“仰之弥高”、“异境天开”等。电影《野猪林》的外景就在这里拍摄,整个游山路途极能体现“奇、险、古”的特色。天门寺:该寺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历经元、明、清各朝,均香火鼎盛。后在日本侵华期间遭日寇炮击,殿宇毁坏,但残垣断壁仍可显现盛时的规模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始于1948年11月、12月中旬,歼灭-黄维兵团后,淮海战役总前委全体成员-、-、陈毅、粟裕、谭震林在蔡洼杨台子李春华家后院召开会议,研究渡江作战部署和部队整改方案。淮海战役旧址会议休息时,五位-在院内合影留念。在此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军指挥部已迁入该村,到49年元月,淮海战役结束,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共在蔡洼工作28天。现该村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及总前委会议旧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室内用具(老式床、桌椅、条几等)保存完好。-旅游小贴士:地址:位于宿州市萧县境内开放时间: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