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辖县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省直辖县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济源济渎庙、轵城关帝庙、聂政冢、北勋石佛寺、塘石关帝庙、麻姑庙、灵都观、清虚宫、无极玄穹门(南天门)、引沁渠工程、栗树沟遗址、盘古寺、西关汤帝庙、轵国故城、济源盘谷寺、奉仙观、迎恩宫、阳台宫、庙街遗址、沁河谷栈道遗址,河南省省直辖县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济源济渎庙
济源济渎庙
国家旅游景区2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称济渎北海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济源市西北济水发源地,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济渎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所建。祭祀之风,古来有之,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生产十分低下,科学很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随意想出一些山水之神,祠兴云布雨,关系五谷收成。因此,封神祭祀,是历代天子之礼,且程序繁、礼仪多。济水原称北渎大济之神,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晋封为清源公,

河南省济源市
轵城关帝庙
轵城关帝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距市区6公里的轵城镇东南,泥沟河东岸,与大明寺毗邻。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被宋徽宗追封为“忠惠公”和“义勇武安王”,兴建“关帝庙”,供奉祭祀,后佛教将关羽神化,尊“关”为“帝”,故更名为“关帝庙”。该庙创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157年)重修,清又有修葺。庙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现存古建筑有山门、拜殿、关帝庙及西配殿,占地约1050平方米。关帝庙,距市区6公里的轵城镇东南,泥沟河东岸,与大明寺毗邻。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被宋徽宗追封为“忠惠公”和“义勇武安王”,兴建“关帝庙”,供奉祭祀,后佛教将关

河南省济源市
聂政冢
聂政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聂政冢,在河南省济源市区南8公里许,泗涧村西北。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聂政,战国四大刺客之一。魏国轵人,义勇刚强,英烈正直,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单人杖剑至韩都(今禹县),刺杀韩相侠累,后自刮面决眼,剖腹而亡。乡人为纪念他,在此设冢,俗呼刺客墓。《史记》、《战国策》皆有传。郭沫若曾以此事创作《棠棣之花》剧本。冢呈圆顶封土,系夯筑而成,残高11米,周长约90米,占地300余平方米,宋代为方便祭祀,在冢前建聂政祠,俗称将军庙。现只存明代所建享殿,享殿内原有聂政与其老母、姐姐塑像,今已不存,仅存明、清、民国碑碣六通,记述着聂政的事迹和修葺

河南省济源市
北勋石佛寺
北勋石佛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勋石佛寺,位于济源市西9公里的承留镇北勋村,因寺内石佛而得名,该寺创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代,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宣统年间多次重修。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1900余平方米,两进院落,依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现存山门、中佛殿、后佛殿、东西厢房、方丈室、藏经楼、僧房等建筑。北勋村:北勋村位于济源市城西8公里处承留镇境内,全村总面积1.31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600余户人,2400余人口。耕地面积970余亩,其中流转土地970余亩,三委成员8人,党员47名,村民代表34人,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0000元。近几年,主要发展绿化苗

河南省济源市
塘石关帝庙
塘石关帝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石关帝庙位于济源市西北10公里的克井镇塘石村,始建年代失考,据清《济源县志》载,其为后晋高祖石敬塘家庙。太庙重修于明洪武年间,坐北朝南,原有山门、关帝殿、配殿等数座建筑,现存山门(复建)、关帝殿(明)、东西掖殿四座建筑。山门为三间四柱牌楼式木构建筑,两侧各有掖门一座。关帝殿,面阔三间(9.8米),进深四架椽,为明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前檐柱有明显侧脚,平板枋为通枋,前檐下施五踩斗拱,外拽拱身斜杀,斗幽明显,稍间45°出斜拱、要头,内部为五架抬梁结构,草栿梁架,彻上明造。整体建筑体现多的早期建筑风格,对研究古代建筑风格演变,承袭关系及

河南省济源市
麻姑庙
麻姑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姑庙位于承留镇东玉阳山南麓的山谷之中,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周围怪石嶙峋,花木掩映,溪流潺潺,泉水叮咚。据明代《麻姑宝卷》载,麻姑原名侯真定,四川金华县人,盛唐道姑。15岁入王屋山,拜玉真公主为师学道。尊师命终日担水浇麻,因名麻姑。后得道仙逝于泉上。庙为纪念麻姑而建,始创年代失考。该庙座北向南,依山而筑,两进院落,高低错落有致。依次为戏楼、梳妆楼、山门、麻姑殿、祖师殿。东侧有眼光殿、广生殿、财神殿;西侧有龙王殿、药王殿。现存梳妆楼和药王殿,均为清代建筑。另有明清两代重修庙宇碑碣数通。梳妆楼座落在台榭之上,面阔小三间,进深四架椽,系清代

河南省济源市
灵都观
灵都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都观即灵都万寿宫,俗称玉真观,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西玉阳山之间尚书谷口的玉溪西岸。这里山水秀丽,环境清幽,道家称列仙聚会之都,故名。唐天宝元年(742年)东京道门成议使、天师道传人张探玄,奉玄宗之命,为玉真公主在王屋山选址建观。观建在西玉阳山仙人台下的古奉仙观旧址上,玄宗于山门御题:“灵都观”。晚唐诗人李商隐少时曾学道于玉阳,号玉溪生。元代,丘处机弟子张志谨曾住持灵都观,复盛一时。明清两代多有修葺。据元大德九年(1305年)《御赐灵都万寿宫图碑》载,该宫系前后两院,依中轴线而筑。创建时灵都观前院为两进院落,次第为山门、大殿、楼

河南省济源市
清虚宫
清虚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虚宫位于王屋镇清虚宫村,大店河畔,北依岗丘,南临开阔的河谷平地,景色秀丽,环境幽雅,被称为“蛟龙吐玉”之宝地。清虚宫创建于唐代,原名清虚观,为王屋山道教三宫之一。因地处清虚小有之境而得名。始建于王母洞前。元元统二年(1334年)重建时移于现址。清代再次重建。清虚宫座北朝南,依中轴线而建,次第为山门、三清大殿、玉皇阁。东有关帝殿、东王公殿。西有玄坛殿、西王母殿。现存建筑有三清殿、西王母殿、关帝殿,均为清代建筑。三清大殿,面广五间(15.98米),进深四间(11.98米),系清代大型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西王母殿,面广三间(8.90米),

河南省济源市
无极玄穹门(南天门)
无极玄穹门(南天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山总仙宫位于王屋山天坛极顶,古称琼林台。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设坛祭天,道教称其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唐代,天坛顶建有三清殿、东西廊庑、轩辕庙及四角亭、换衣亭等,以三清为主要尊神。历代均有修葺或增建。元初改称“总仙宫”,由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题写宫名,字体端庄雄伟。明正德三年(1508年)增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万历二十年(1592年)增建无极玄穹门,俗呼南天门。延至清初,天坛顶有南天门、三清殿、玉皇阁、王母殿、灵官殿、真人祠及东西配殿共12座28间;东侧下级建有无生殿、十大名医殿;再下级为祖师殿、火神

河南省济源市
引沁渠工程
引沁渠工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引沁渠修建于1965年,1969年建成。渠首位于晋豫交界济源市的沁河峡谷紫柏滩,渠尾止于孟州槐树口,全长120公里。引沁总干渠蜿蜒绕行于太行、王屋山麓和北邙岭脊,飞崖走壁,穿山越涧,共劈山凿洞320处,跨越沟河215条,过险坡陡崖90处,凿洞56处,建大型渡槽8座,修涵洞84座,筑土坝19座,建各类桥、涵、闸330座。有干渠15条,加支渠16条,支渠138条,斗渠1243条,渠系工程长达2000余公里;中小型调蓄水库37座,蓄水池200座,提灌站156座,机井1676眼,发电站12座。灌区经过初创、扩建、配套、加固改善和节水改造,目前

河南省济源市
栗树沟遗址
栗树沟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栗树沟遗址,在市区西南20公里的栗树村东北,东靠白道河,西临王沟,南接大寨坑,北邻腰地。地处丘陵地带,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高度减落,四周平整,最深文化层约3——5米,内涵丰富,南部断层发现动物骨堆,陶窑烧土。高处有宅基平面烧土。采集的文物有白衣彩陶片、彩陶钵、红陶罐、尖底瓶、背水壶、鹿角槌及甑、豆、环、球等陶器。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济源市
盘古寺
盘古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古寺位于济源市东北克井镇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距市区15公里。该寺创建于南北朝(公元479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自创建以来,唐、明二代最盛,由于年久失修,破烂不堪,1989年在文管所张之虎的主持下,集资20余万元,全面进行了整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盘谷寺依山而建,由南向北拾阶而上,寺内现存古迹有御碑亭、接宫厅、山门、秋叶池、大雄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老母殿,寺后砖塔一座,摩崖题记一处。景点位置济源市克井镇北社村北

河南省济源市
西关汤帝庙
西关汤帝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帝庙、亦称汤王庙,位于济源市区宣化街中段,汤帝路最北端,坐北朝南。汤帝庙创建年代失考,据清《重修紫虚元君殿序》载,乾隆、光绪年间先后重修。现存建筑有山门、汤帝殿、关帝殿、元君殿、东西配殿等。主体建筑汤帝殿为明代单檐悬山式建筑,其梁架、斗拱、柱枋、装修等构件集中反映了明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8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济源市
轵国故城
轵国故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轵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豫晋古道上。轵国故城始筑于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地。战国时期一度为韩国国都,公元前358年属魏。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设为轵县,到汉代成为封侯之地。轵国故城在战国和汉代曾两次作为都城进行经营,但布局同许多大都城有所不同。一般大都城都有宫城(内城)和郭城(外城),而轵国故城有宫城而无郭城。专家由此推断,轵国故城作为都城的时间不会太长。故城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1865米,南北宽1766米,占地330万平方米。城垣系夯筑而成,夯层厚8~11厘米,圆形夯窝,直径6厘米,深0.5厘米左右。南城墙发现有平夯,城垣自

河南省济源市
济源盘谷寺
济源盘谷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谷寺位于济源城区北12公里的大行山南麓盘谷口。寺以谷名。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唐贞元年(公元801年),李愿归隐盘谷,因韩愈作序送之而负盛名。明洪武年间,古峰和尚主持寺院时重修,称“十方大盘谷寺”,香火极盛,闻名遐迩。法属寺院30余座,遍及豫、晋、皖三省。清雍正后历有修葺。清乾隆作《盘谷考证》,并亲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定盘谷为“名山胜迹”。寺依山而建,为典雅玲珑的四合院落,现存古建筑有接官厅、山门、大雄宝殿、钟鼓、东西廊房等,均系清代建筑。寺系清代建筑。寺前有御碑亭,碑刻乾隆皇帝亲书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及其步

河南省济源市
奉仙观
奉仙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仙观,金至清时期古建筑,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区北海办事处三庄村,创建于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因殿中有一荆木梁,故俗称荆梁观。奉仙观原有建筑很多,占地60余亩,由于种种原因,现仅存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东西4座配殿,形成二进院落,南北方向。院虽不大,但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北高南低,错落有致。山门三间,清代遗物,中间甬道,两边各一间垂花门。玉皇殿三间,明代建筑,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石像碑,置有碑亭,碑身碑额相连,高3米,宽1.1米,厚0.33米,额上雕6龙盘顶似半圆形,中有道像三尊,中间是老子端座

河南省济源市
迎恩宫
迎恩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恩宫位于王屋山主峰天坛山脚下,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与王屋山道教“三宫”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为同时期建筑,后几经毁圮,几经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其宫名的由来和用途都很明确,宫内《重修山门碑序》载:“相传唐亲王驾临,山民迎恩而得名”。《济源县志》载:“宋徽宗登基之初曾驾临华盖连珠峰,该宫为其驻跸处”。迎恩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宫前有五座小山环绕,有“五官朝宫”之说。宫院平面布局呈长方形,有建筑9座25间,依地势分为上下两进院落,总面积922平方米。下院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依次为

河南省济源市
阳台宫
阳台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台宫位于市城区西北30公里王屋山华盖峰南麓。因地处阳台而得名。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玄宗李隆基命道士司马承桢于王屋山自选形胜,创建道院。开元廿三年(公元735年)道院落成。有五楼三阁,取名阳台观。玄宗亲书“寥阳宫”匾额,并令其妹玉真公主进山拜师学道,朝野震动,道风顿盛。后晋为燕真人烟萝子栖真之所。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改观曰宫,称“阳台万寿宫”。金贞二年(公元1214年)遭兵燹而毁。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重建。元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重修玉皇阁。历元、明、清、民国多次修葺。阳台宫为王屋山道教道教“三宫”之一,

河南省济源市
庙街遗址
庙街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街遗址位于济源市庙街村西,面积约75万平方米。夏少康及其子帝杼、周武王之弟原叔曾在此建都城,故名原城。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与济源县文化馆对原城遗址进行试掘。在遗址西部开挖探沟两条,一为东西向,一为南北向,均长10米宽3米,发现文化层厚约1~3米。按土质土色将文化层划为四层:第一层为耕作扰乱层。泥质灰陶居多,夹砂陶灰陶次之。形器有鬲、、碗、豆、盘以及绳纹板瓦、筒瓦、瓦当等。石器均为磨制,有刮削器、石斧、石镰、石箭头、石球等。骨器有锯齿镰、蚌镰、尖状器等。分属龙山文化至汉代多个时期。第二层为战国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形器,有瓮、盆、

河南省济源市
沁河谷栈道遗址
沁河谷栈道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沁河谷栈道遗址位于沁河谷岸,是曹魏正始五年(244年)司马懿为从山西调运兵马粮草而修的峡谷通道,南端起自济源市东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口,向西北蜿蜒至山西高平县境,全长约90公里。据《三国志·魏书》载,正始五年,魏国辅政大将军司马懿采纳镇西将军邓艾的建议,准备进攻吴国,需要从富庶的山西调运大批粮草和兵士到京都洛阳。洛阳、山西之间,有太行山阻隔,惟一可选择的通道就是沁河河谷。沁河有水,但不能行船。沁河两岸多数地段都是高耸如削的大山,要沿沁河开辟一条通道,只能在崖壁上凿孔架木修栈道。沁河谷栈道济源境内共有36公里,现存遗迹六处:(1)马鞍山

河南省济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