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新繁东湖、尚家窑包、东罗家窑包、西罗家窑包、杨家窑包、马家窑包、东杨家窑包、桃花寺大殿、何家窑包、唐家窑包、罗家窑包、张家窑包、玉垒关、青城山摩崖石刻、石象寺、懋功寺、蒲阳兴隆桥、三佛洞摩崖造像、都江堰文庙及魁星阁、宣威门古城墙,四川省成都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新繁东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为新繁县令时开凿,是我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水面约三分之一。玲珑别致,布局谨严,韵味高雅。具备了我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所有的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园内有楼台亭阁等清代建筑20余处,掩映于古木名花之间,山水佳绝,风光秀丽,自古有“古蜀名园”之称。新繁东湖主体建筑怀李堂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平房青瓦,回廊拥挟,外朴内秀,深寓蜀人缅怀唐贤德裕公在川“镇危疆,保境安民”,维护国家统一,“会昌之政几致中兴”的历史功绩之美好情
名称:尚家窑包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尚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306.52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地面采集的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瓷器有盘、盆等器型,釉色有白、绿、青绿、酱釉,以白釉和绿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垫圈和垫筒,还有少量托盘类工具。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名称:东罗家窑包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罗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3004.00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器,还可见少量外地窑口的瓷片。瓷器有碗、盆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绿釉和绿、蓝色、浅绿色乳浊釉,以白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条和垫筒。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
名称:西罗家窑包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罗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559.9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器,还可见少量外地窑口的瓷片。瓷器有碗、盆、盘、钵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姜黄、酱、绿釉和绿、蓝色乳浊釉,以白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条和垫筒。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
名称:杨家窑包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地址:玉堂镇凤岐村9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9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981.11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盆、炉、盘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釉和绿、蓝色乳浊釉,以绿、蓝色乳浊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垫圈和支丁。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
名称:马家窑包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5008.9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形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下层窑具以支钉为主,下层以垫圈为主。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其间散布着大量的废弃窑炉。废弃窑炉突出于地表,保存状况良好。烧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垫迭烧为主,器物内底多粗沙痕而极少支钉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钵、注壶、盆、匜等器
名称:东杨家窑包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地址:玉堂镇凤岐村9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杨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9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390.62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器。瓷器有碗、盘、注壶、钵、罐、盆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绿、黄、白、浅绿、酱等,以绿色多见,釉面多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筒、垫圈、支丁、垫条,以垫筒和支丁最为常见。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
地点: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3组年代:明核心价值:该建筑是龙泉驿地区仅见的、保存完好的明代木结构建筑,其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为了解明代建筑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建筑大梁上有清晰的“维大明弘治十四年”和“维大明崇祯八年”题记,为了解龙泉驿地区明代及以后历史提供了材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8年5月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成都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延伸阅读:·成都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何家窑包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3374.55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盘、匜、碟、注壶等。釉色有青、黄、酱、白和绿、浅绿乳浊釉等,以绿釉和浅绿色乳浊釉较多见,浅绿色乳浊釉的釉面均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筒、支丁、垫条。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
名称:唐家窑包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3374.55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盘、匜、碟、注壶等。釉色有青、黄、酱、白和绿、浅绿乳浊釉等,以绿釉和浅绿色乳浊釉较多见,浅绿色乳浊釉的釉面均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筒、支丁、垫条。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
罗家窑包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439.66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形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下层窑具以支钉为主,下层以垫圈为主。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其间散布着大量的废弃窑炉。废弃窑炉突出于地表,保存状况良好。烧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垫迭烧为主,器物内底多粗沙痕而极少支钉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盘、盏、双耳小罐
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092.51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周围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双耳小罐、注壶等,以碗最多。釉色有绿、白、酱、浅绿和浅蓝色乳浊釉等,以绿釉最多见,釉面多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圈、支丁、垫条。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
玉垒关又名“其盘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内,城区西玉垒山虎头崖上,唐贞观初年为防止吐蕃入侵而建。唐大中十年(856),镇静军守将白敏中帅蜀时主持重建。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关楼为近代重建),面积为660平方米。上层建筑为抬梁式木架结构,歇山顶,翘檐,青瓦屋面,为条石和泥浆砌成;下层建筑全为条石筑成。关门联书“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这里危崖壁立,下临岷江,地势十分险要,沟通川西平原与川西北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松茂古道由此处通过。历史上素有“川西锁钥”之称。玉垒关为研究古代
青城山摩崖石刻年代:清光绪、民国十四年类别:石窟寺及石刻地址:青城山镇青城村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山摩崖石刻有4处,最早的有唐初的“大字岩”摩崖石刻,也有清朝和民国时期名人留书,分别为“云巢”、“云根”、观日亭石刻,各石刻分别位于青城山山脚、山腰和山峰处。“大字岩”摩崖石刻因年代久远现无存。其余石刻虽已历经数年,但仍然字迹清晰,保存完整。青城山摩崖石刻数量虽不多,但同青城山古建筑群相互辉映,对于提升青城山整体文化品位,有着点睛之用。保护范围:石刻分布范围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青城山镇:2014年,经四川
石象寺位于川西平原边缘蒲江县城南11公里处石象湖境内。寺庙始建于蜀汉225年,源于三国战将严颜将军隐居于寺内紫燕岩而被人们所称为仙佛之圣地。1992年经蒲江县政府批准开放石象寺为佛教活动场所。石象寺位于石象湖境内。据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石象寺碑记载:有后汉将军严公讳颜,南征凯还,弃官归隐于此,访西汉将军河南莫公之胜迹,慕山水之珍奇,遂结庐于紫燕岩后,挂弓于汗马泉边,请工人凿石狮石象以壮大观,后成正果,跨象飞升。里人追慕高风,建寺于巅,而石象之名自此始。石象寺距今已1000多年,其间几经损坏,几经修复,现存庙宇为1980年后恢复。
“宝瓶寺”位于内江边,距“南寺”约200米,创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是为接待循“金川古道”——自金川向东南经瓦寺土司领地,越鹞子山,经水磨、老人村、漩口、麻溪,过二王庙前安澜索桥,再循“灌松茶马古道”进灌县西门而来的回族商旅而建造的。据罗树凡先生总纂的《灌县志》(1991年版)记载:“宝瓶巷清真寺(也称懋功寺或宝瓶寺),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为懋功(小金)籍教徒所建。该寺连同西北马坊,共房屋两院……”据考,同治初年(1862),懋功发生-,部分回族同胞迁徙到灌县居住。宣统三年(1911),在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在灌县漩口
蒲阳兴隆桥位于都江堰市蒲阳镇的兴隆桥横跨花子河,修建于民国,南-北走向,全木结构,一墩两孔,桥墩石质。桥南北两端分别有七级石阶,桥梁架为穿斗式木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桥面。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蒲阳街道:都江堰水利灌溉枢纽工程是两千多年前修建且至今仍在发挥其灌溉功能的无坎引水,自流灌溉的水利奇迹,斐誉全球,二000年十一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蒲阳镇位于都江堰市城区东郊,距都江堰市区仅6公里,全镇幅员面积28.5平方公里。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度15.2℃降雨
三佛洞摩崖造像(都江堰市)保护范围:造像分布范围外六面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六面延20米。
都江堰(原灌县)文庙,又称孔庙,原本是川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镇文庙街52号,地处城西北盘龙山麓,左邻文笔山(又称金龟山),右靠玉垒山,占地47亩,是儒家思想传播的圣殿。1952年,都江堰文庙改为县中学,汶川地震前,文庙近乎面目全非,汶川地震中,文庙也受到重创。2009年,文庙重建工作正式启动。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已将文庙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作历时两年多,于2012年底完成工程建设进入装饰布展。历史沿革灌庙始建于五代(907—960年)时期,。明洪武初年,庙址迁于城东宣化门内古泮池。正德(1
宣威门古城墙(都江堰市)灌县城墙,为原灌县县城城墙,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现存宣威门及部分墙段。2012年7月16日,宣威门古城墙列入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年间,知县胡光将原夯土城墙改为石墙,奠定了灌县县城基本格局。城墙简史唐宋据《灌县志》记载:“唐、宋时城以巨木为栅。”就是用粗大的木材作栅栏,代替环城的城墙。木材容易腐朽,需要经常更换,于是到了宋朝元祐年间,一位叫刘随的官员被朝廷派到了灌县。冥思苦想后,刘随下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界线。”《灌县志》上记载了刘随围城植柳的事:“今白沙杨柳坪至杨柳河是当时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