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原滇缅铁路遗址、忙怀新石器遗址、茂兰长安桥、云州文笔塔、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川庙、凤庆石洞寺、凤庆文庙、凤山烈士陵园、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广允缅寺、云县爱华会馆、茂兰茶马古道、农克硝洞遗址、凤庆茶厂老厂区旧址、流浪河磨房群、勐旺塔及西北塔、圣教寺、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云觉寺,云南省临沧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原滇缅铁路遗址原滇缅铁路遗址为抗战时期建设的运输援战物资铁路,后因抗战胜利停建,在云县境内留有多处修建铁路遗址,此处为交通最便利之处。
忙怀新石器遗址云县境内澜沧江流域分布多处新石器遗址,经考证其生成年代距今四千多年,证明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居住在云县澜沧江流域,因其具有自已显著的特征,是一种较为独立的新石器文化类型,所以被历史学家定为“忙怀型”新石器。
茂兰长安桥茂兰长安桥位于云县县城北面约20公里处茂兰镇政府西侧的茂兰河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15年(1989年)重修。该桥为石拱桥,长46米,宽3.3米,跨径9米,中距河床约10米,两侧有石护栏,拱顶护栏外有石雕龙头一对,分别面向河的上下游。清代乃至民国初期,该桥是云县与大理、昆明等地的交通要道。1983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州文笔塔云州文笔塔位于云县县城北面约1公里的火石山顶,建于清朝乾隆壬寅年(1782年),高约20米,分九级,系密檐式方形实心砖塔。第二级以上,每级四面正中各有一浅穴佛盒(未设佛像),塔基为红砂岩条石,塔顶为铜质葫芦形宝瓶,其下四角各悬一只铜铃,塔身一级西壁嵌有大理石一块,镌刻建造说明文字。塔基四周15-25米范围内为荒地。文笔塔1983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县人民政府再次确定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云县较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也是云县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缅怀在剿匪征粮战斗中光荣献身的人民战士,云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12月在人民会场建立烈士纪念碑,以纪念68位烈士的光辉业绩。1969年1月,烈士纪念碑迁于南河西岸原县汽车队与工人俱乐部的中间,建成革命烈士陵园。面积为2975平方米,纪念碑耸立在陵园中心的东部,方形塔状,底座边宽15米,高1.1米,设8级踏步;第二台阶宽4米,高2.3米。碑身宽1.4米,高6.7为。纪念碑总高10.1米,四周塑有23朵花环,代表云县当年23万各族人民对烈士的崇敬。烈士碑的四面镶刻有碑文的大理石,正面(西)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东、南
川庙川庙又称“川主庙”,是原四川籍同乡在云州城建造的会馆。位于象山东麓,原县政府招待所(云县宾馆)院内,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是一座占地160多平方米,单檐歇山顶式的古典建筑。该建筑除门窗被改造外,建筑原貌保持完整。是云县具有典型建筑结构的县级保护文物之一。
凤庆石洞寺凤庆石洞寺位于凤庆县城东南30公里彝族乡箐头村,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94年),1926年重修。寺内建筑有大殿、两厢、拱桥、莲池、双阁等。石洞寺院有大殿、厢房、二房等共5幢11间,另有古茶花树一株,合抱有余,定名蒲门茶,名九蕊十八瓣,与寺齐名。寺前双阁,建于清道光、咸丰(约公元1848——1853年)年间,对峙于于两巨石上,其间以石桥相通,建有拱桥、连花池、地势险峻,风景优美。箐头村:箐头村……箐头村详细信息++
凤庆文庙凤庆文庙位于凤庆县城,是祭祀中国传统文化先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整个建筑占地约12000平方米,有鸣凤阁、崇胜殿、大成殿、棂星门、龙门等组成,布局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及历史研究价值,是凤庆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现存第二大孔庙。也是凤庆历史文明的象征!代表着几千年凤庆的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永远走在历史的前沿,是值得历史铭记的风水宝地,清康熙8年(1669年)重建,清光绪19年(1893年)全部完工。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云南省现存的第二大文庙。文庙建筑群由鸣凤阁(
凤山烈士陵园凤山烈士陵园,在县城西凤山,海拔1750米,占地5184.24平方米。1955年由0凤庆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修建,筑有烈士墓16家,方形烈士纪念塔1座,塔碑刻有在征粮剿匪中英勇牺牲的46位烈士英名。1982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地。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庆甸遗址座落在麦地村明王室(寺)后的老君山峰献山顶,距县城约5公里,为元朝天顺元年(1328)所置勐氏衙门。明洪武15年(1382)裁县后为勐氏部落首领衙门,当地称“勐家衙门”,座东向西、面向府城,前后相距百余米的3个山包,为县府前殿、中殿、后殿。前殿前有一块百余丈平缓之地,九龙山绕其南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林壑清幽。明万历26年,(1598)改土归流后即废。解放后曾先后出土1.25千克银元宝4个及明代文物数件。勐氏石城为勐氏部落城堡遗址,位于新华乡牛尘山中部,当地人称“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
广允缅寺坐落于云南省临沧地区沧源县城内勐懂大街的北侧。广允缅寺又称为“学堂缅寺”(缅寺即佛寺),是小乘佛教的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寺院占地2200平方米,现存的主殿建于高0.5至1.5米的基座上,面阔14.8米、进深24.4米,为穿斗式木架结构,由一围廊式歇山顶三重檐殿堂与四方形五重檐亭阁组合而成。亭阁作重檐歇山顶,檐下装饰有斗拱,斗拱五重上跳,拱部雕刻有云纹。大殿作三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第三层檐下侧面和后背形成殿堂四周的围廊。殿堂的门窗作有透雕装饰,梁枋门柱饰满了“金水图案”,技艺精湛,是傣族的传统工艺。大殿内并列有六根金柱,前
云县爱华会馆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分布于云县县城爱华镇内。云县旧时为古云州,是茶马古道澜沧江西岸干线上的重要古镇之一,商贾云集,汇聚出独特的会馆文化,至今仍保存有蒙化会馆(新福寺)、大理会馆(太和寺)及四川会馆(川主庙)三个会馆。2019年10月7日,云县爱华会馆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茂兰茶马古道(古遗址)茂兰茶马古道位于云县茂兰镇茂兰村至安乐村、马泗村、岭磨村、哨街村,包含1个古渡口、总长8996米的古驿道遗址、3座石板桥和1座石拱桥。茂兰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形成元代,兴盛于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是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镇康、沧源、双江、耿马、缅宁、云州等地的茶叶及其他货物经茂兰运往大理、中甸、昆明等地的必经通道,也是中国古代历朝对云州、缅宁、耿马、双江、沧源、镇康等边疆地区进行政治军事管辖的官方交通要道。2019年10月7日,茂兰茶马古道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茂兰镇: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与漫湾镇的
农克硝洞遗址位于沧源县勐省镇农克村民委员会东南面,洞口高15米,宽60米,洞穴深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农克硝洞遗址的文化堆积层为黑色砂质粘土层和红色砂质粘土层,每层均夹有碳屑、动物化石、烧骨和打制石器等。与石器共存的动物骨骼化石计有中国犀、黑熊、水鹿和弥猴等种属。遗址出土石器与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和平文化”相似,经样品测定,年代在距今24000-43500年之间(甚至更老,未见底),是临沧范围内澜沧江支流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及东亚、东南亚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对研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旧石器过渡时期的史前
庆茶厂(老厂区),现为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39年,是我国驰名中外的名茶“滇红”的诞生地。现存50年代建盖办公楼一栋,为苏式建筑,厂房8栋,厂房之间有铁轨相连。凤庆茶厂是滇红茶叶发展史的见证,为研究中国茶文化提供实物依据,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2019年10月7日,凤庆茶厂老厂区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流浪河磨房群位于云南省凤庆县,为清代古建筑。2019年10月7日,流浪河磨房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勐旺塔及西北塔勐旺塔和西北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是当地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勐旺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勐旺村境内的忙公山顶上,塔高16.6米,砖石结构,呈八边形;西北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忙令社区西河边的团山顶上,塔高约15.7米,由塔基、7层塔身以及塔刹组成,砖石结构。勐旺塔及西北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临沧的重要标志,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艺术价值较高的早期佛塔。2013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勐旺塔及西北塔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塔身装饰素雅,纹饰以花卉为主
圣教寺,又名三教寺,在云城立新街田家坡头。此寺建自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原为傣族小乘佛教的缅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该缅寺纳入全国曾官制,归礼部管理。新建观音殿、禅房等,大殿改塑普陀全景,是云县首代禅宗古刹。寺中佛像毁于“文革”前,现存大殿一间。1985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圣教寺划为道教活动场所,重修了观音殿,恢复了正常宗教活动,在大殿内已改塑老君等神像,并新增了匾额对联等,日常香客不断,是云县又一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有旧地基遗址和曼干遗址,因发现于云县忙怀而得名。旧地基遗址位于离云县忙怀镇两公里的地方。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1974年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探测发掘情况表明,以忙怀为代表的澜沧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是云南省新发现的一种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在澜沧江中游的临沧地区有大量分布,在上游的保山、怒江及下游的西双版纳等地均有较多发现,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以砾石石片打制而成的有肩石斧(或称为双肩石斧、双肩石铲、石钺、带榫石器等)为特征。旧地基遗址东西长130米
云觉寺,俗称:大武庙,位于云县城西象山麓,南有清真古寺,北接岫庵,枕象山,临南河,环境清幽,怡然雅静。今武庙,原为文庙,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知州雷元澍将文庙改成武庙,再将文庙迁回原址。整个建筑以大殿、两庑及山门组成。大殿为三大开间。通面阔18、5米,通进深为13米,单檐歇山顶,檐下为如意斗拱结构,檐高10米,露台高4米。整个建筑属宫殿式,雕梁画栋,装饰丰丽繁缛,宽敞巍峨。寺门内两侧塑有四大金刚神像,庙内供有如来、三世佛,伽蓝、达摩、观世音、弥勒佛和十八罗汉等塑像,造型威武庄严。现为云县佛教协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