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法门寺、九成宫碑亭、消灾寺、岐山周公庙、五丈原诸葛亮庙、宝鸡炎帝陵、金台观、姜太公钓鱼台、凤翔东湖、慈善寺景区、大唐秦王陵、先秦陵园博物馆、城墙遗址公园、秦穆公墓、灵山净慧寺、岐山三王庙、岐山召公祠、岐山大成殿、梁星源墓、五王八侯墓,陕西省宝鸡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兴起于隋,鼎盛于唐,因安置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而成为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塔,又名“真身宝塔”,塔初建时名阿育王塔,唐贞观年间改建成四级木塔,后因地震倒塌。1579年扶风县佛教徒募化钱财,重建真身宝塔,历时30年。将原来木塔改建为八棱十三层砖塔。该塔建造的极为壮观,高47米,1至12层共有89个佛龛,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每层有出檐斗拱,工艺精湛,纹饰华丽。塔底还有题额,分别为“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露”、“浮图耀日”等字。由于年久失修在1981年8月24日因阴雨连绵宝塔崩塌,仅留半个塔面危立在残台破砖之上
碑亭,位于麟游县县城的西北部(九成宫宫城北郊),北依碧城山,西傍屏山,南眺青莲山,东临天台山。院内树木参天,花团锦簇,环境优雅。内竖两通号称“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的碑石: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1985年,省文物局拨款重修了两座仿唐碑亭,古朴厚重,气势恢宏,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人前来游览参观。(一)“三绝古碑”—九成宫醴泉铭碑唐《九成宫醴泉铭》碑现存于麟游县城西北角(九成宫路1号)。据碑石记载,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首次驾幸九成宫,在西城之阴以杖捣之,有泉随而涌出,其水清澈如明镜,其味甘甜如美酒,故名醴泉。敕命宰相魏征
消灾寺古寺,始建于北魏,兴盛于隋唐,位于陕西省凤县,坐落于嘉陵江北岸的豆积山上,与凤州古城隔江相望,距凤县县城双石铺10公里。嘉陵江、安河、南岐湖三水在此交汇。在豆积山的绝壁之上,既有道教上仙“通玄先生”张果老隐居-的洞穴遗迹,又有唐玄宗避祸安史之乱在此祈福消灾得以灵验的历史典故,更有三秦唯一的孔子文庙与之遥相呼应,在整个景区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同聚一山”的独特人文景观消灾寺,原名萧台寺,位于陕西省凤县,坐落于古凤州豆积山,始建于唐代。豆积山奇石突兀,山势俊俏,东瞧“蛟龙下岩,观旭日东升,举首入水”;西望“猛虎卧地,看夕阳西下,起身归洞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6.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面积约62万平方米。此处依山傍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状如簸箕。《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因此,后世人称这里为“古卷阿”。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为纪念西周著名政治家、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在此修建了周公祠。后经历代的修葺、扩建,形成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塬、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
五丈原风景名胜区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庶民,题词立碑,建祠修庙,凭吊千古,这里流下许多珍贵的古文化、古遗迹,特别是气宇轩昂的诸葛亮庙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景观荟萃。诸葛亮庙始建于唐代,庙宇坐南朝北,耸峙原头,雄伟壮观,进入金碧辉煌的山门,依次是高大的献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兽,千姿百态,墙壁彩绘,绚丽夺目。献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刻,由40块二尺见方
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之一。宝鸡为炎帝故里,据说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宝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座落在宝鸡市南郊七公里处的常羊山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同胞多次来宝鸡姜水流域寻根祭组。当地在炎帝的出生、创业与丧葬之处重修神龙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园,为炎黄子孙拜祖谒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场所。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3部分。这里雄伟、神圣、肃穆、古雅、幽静,成为炎黄子孙的谒陵拜祖的圣地。每年农历7
金台观位于宝鸡市区北部的陵源上,距火车站仅1公里左右,始建于元末明初,为著名道士张三丰修道处。《明史·方伎》记曰:“太祖敬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2)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古时民间曾有“宝鸡有个金台观,离天只有五尺半”的说法,言其观之高,若置身于金台观玉皇阁前平台上,居高远望,景象绝佳。金台观建筑总体布局依山就势,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现有玉皇阁、三清殿、八角亭、三丰洞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十月初十为金台观庙会,有秦腔等地方戏表演活动。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金台观古建筑,后又将此建为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市博物馆
中国钓鱼始祖之乡——姜太公钓鱼台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境内,南依秦岭,北望渭水,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距西安150公里,宝鸡市30公里。二级旅游专线与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南线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内人文古迹闻名海内外,名贯古今的“姜子牙钓鱼、周文王访贤”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汉代立祠,兴盛唐时的殿堂祠庙随山就势,气势宏伟;巨大如丘的“钓磺灵矶”石,跪痕犹存、被称为中国第一钓台的姜子牙“跪石”及粗需三人合抱的四棵“唐柏”更为这内涵深厚的人文古迹锦上添花,给人以知识的熏陶和历史的感悟。钓鱼台景区自然景色非常迷人,河光山色相映争辉。区内
凤翔东湖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县城东关。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任凤翔签书判官时修建,已经有近千年历史,集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因苏轼之缘,与杭州西湖并称“姊妹湖”。东湖占地近2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8万平方米,形成内、外湖。湖内亭、台、楼、阁、桥、堂、轩、榭等古建筑别具一格、精巧雅致;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莲池碧翠、水光潋滟,宛若人间仙境。湖两岸柳树成荫、松柏常青、鲜花点缀,自然风光十分独特。东湖集历史、文物、科学、艺术、风景、旅游于一体,堪称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优秀代表,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景区地址:宝鸡市凤翔县
慈善寺位于麟游县城东6公里处的漆水河岸,以隋唐时期的大规模佛像石窟而著名,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现存石窟分布于高28米的崖壁上,石窟的佛像丰满圆润,刀法洗练,代表了隋唐时期佛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典范。它的建筑和雕刻样式曾是当时建造石窟的范本,因而保存下来的洞窟及雕刻十分珍贵。景区地址:宝鸡市麟游县城西票价:20元/张咨询电话:0917-7962232
大唐秦王陵位于宝鸡市北原上的陵原村,是唐末秦王李茂贞及夫人刘氏的合葬陵,占地约200亩。唐末,秦王李茂贞派凤翔宫内工部尚书属下将作监统管陵园的营造,亲自监工,经大半年的筹备,于907年秋正式开工,因战事不断,建建停停,延至920年夏日完成,924年,李茂贞死后葬此。大唐秦王陵由山门、神道、献殿、祀殿、两座地宫组成。在150米长的神道上,陈列着按皇帝生前出行宫廷仪仗形式雕刻的唐代石雕15组34尊。在两座分别长为120米、80米的地宫中,有高8米、宽4米用青砖仿木雕刻而成,保存完整的、全国唯一的砖雕飞檐古建端楼,做工精细,人物造型逼真。有
先秦陵园博物馆位于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该馆的前身是成立于2000年8月的我国首家农民创建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2007年9月经宝鸡市政府同意改制为国有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隶属于宝鸡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先秦陵园博物馆所在地雍城秦公陵园是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秦本记》记载: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294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秦国在这里不仅完善了奴隶制度,并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逐步进入了封建社会,经过19位秦公
城墙遗址生态公园是凤翔继东湖之后的第二大标志性城市公园,位于凤翔县城新区大道北侧,占地面积150亩,总投资2300万元,2008年的5月份开工建设,2009年的10月份竣工开园,历时17个月。墙遗址生态公园的建设是2008年县委、县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点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城墙遗址生态公园的建设以挖掘凤翔的历史文化、展现凤翔的人文特色为出发点,按照景观、生态、游憩三位一体的新景观设计理念,整个公园端庄秀雅、古朴大气,从材料的选择、广场的铺设等都是以恢复明唐风格为主。公园的设计是一个半径320米的四分之一圆,分为城墙遗址
凤翔城以赢秦彰,东湖名因苏轼传。秦穆公墓位位于凤翔县城文化路博物馆院内,东距陕西省级风景名胜区东湖古典园林仅数百米。这里交通便捷,环境优雅,兼有神奇的“西周古饮风池”和“秦穆公赐盗马野人美酒解毒”的历史故事,以及《诗经·秦风·黄鸟》中所提到的“三良”之墓冢,还有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和肖史一对青年神仙夫妻乘凤凰飞天的美丽神话故事,数千年来被历代文人墨客在小说、诗歌、笔记中记载、叙述和吟咏,在民间广为流传,遂使其蒙上了浓重的历史氛围,又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秦穆公墓占地近十亩,仿古建式油漆彩绘大门,墓冢在院内中心部位,高出地面6米有余。大门前树
净慧寺位于凤翔县城西15公里之灵鹫山,古名九顶莲花山,以先秦穆公狩猎于此见灵鹫鸟而始名,简称灵山。灵山陲秦川西端,绵吴岳之东岭,南瞻终南之秀峰,北顾千山伏兔。野水赴壑、岩石峻峭,傍冯家山水库于左,依丝绸之路于后,处凤、宝、千三县之交。古时松柏参天、奇花异木、灵禽怪鸟遍于山野。山中名景:梅子岭、舍身崖、看柏树、牛犊泉与寺内铁佛、大锅、卧佛像、0亭共称八景。每年四月初一的会期人山人海,香火鼎盛,方圆200公里信众前来参禅拜佛。净慧寺居灵山之巅。建于公元781年(唐德宗二年),庙貌巍然,雕梁画栋,建筑辉煌,佛像庄严,为十方常住。历经宋、元、
三王庙在祝家庄乡岐阳村西。原名太王庙,明嘉靖三十九年,附王季、文王而合祠之。此后始称三王庙。创建无考,明清屡经修葺。同治初,-时毁之。十一年重建。庙内有正殿五间,硬山五脊顶,今尚保存。献殿五间,悬山顶,有斗拱,规模宏大。“批林批孔”时被毁。(已毁古建筑)
召公祠,原在县西南八里刘家原村,今为孝子陵乡刘家原中学校址。祠门南向,祠内中院有召公正殿、献殿各五间,均为五脊硬山顶。规模宏伟,富丽堂皇,十分壮观。西院有召公亭一座,重檐攒尖顶,高约8米。此祠是清光绪二十六至二十八年所创建。时因西太后逃躲八国联军侵略驻跸西安,岐山官绅武敬亭等遂乘机奏请在刘家原村(此地据《水经注》、《括地志》等记载,乃召公采邑之所在)为召公建祠。西太后大概因在陕西逃难,不得不准其所请,并颁赐帑银五千两,支持费用。故旧时祠门上悬有“敕建召公祠”匾额。上述古建均早被拆除。惟正殿内所悬“光绪癸卯御书”之“甘棠遗爱”金字牌匾尚
大成殿,原在县城南街岐山中学(文庙旧址)内。五间,面阔17.5、进深10.2米,歇山顶。唐时创建,金末尽毁,元至元二十八年重建,明清屡经修葺,尚保持元代建筑特点。1976年秋,因大梁断裂而崩塌,遂拆除。(已毁古建筑)
在祝家庄乡范家营村北。高10米,围大100米。墓前排列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等,并有石刻华表,上题“盛有高名齐华岳,长流遗恨满湖湘”联语。“文革”中被毁。
在故郡乡郑家庄南100米许。共有墓冢13座,围大16~43米,相距数步至30步不等。五王墓居中,墓丘较大。其下部相连接,共长70米,宽16米。八侯墓分列两排,东西各四。此墓群之名称,出自当地群众所传说。五王八侯何指,无考。疑为汉代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