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穆格滩遗址、龙哇切吉滩遗址、朱乃亥遗址、群科加拉遗址、西家嘴遗址、河西文昌庙、石藏寺、唐乙亥古城遗址、斗后索古城遗址、兔儿滩遗址、宗日遗址、治黄工程了望台纪念碑亭、珍珠寺、南海殿、贵德文庙及玉皇阁、羊峡古碑、赛宗寺、鲁仓寺、塔秀寺、文昌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穆格滩遗址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茫拉乡上洛哇村北穆格滩南坎沿。遗址处于穆格滩大沙漠边缘,被覆盖在细砂下,文化堆积不详,从地面散布的陶片范围看,面积约100×40米。所见陶片有加砂陶双耳罐、壶等残片,属卡约文化时期。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茫拉乡:茫拉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面积132平方千米。辖却旦塘、上洛哇、下洛哇、克周、都兰、未然、郭拉、土鲁、康吾羊、下江当、郭玉乎、麻克塘、拉于13个村委会。1953年设拉曲回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拉曲回族乡,1959年改设芒拉公社,1963
龙哇切吉滩遗址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吉东村北。遗址面积约300×100米,文化堆积厚20-40厘米。地面散布有陶片,崖坎处暴露有灰层,灰层内夹有杂骨、陶片。所见陶片有加砂陶双耳罐、单耳罐、壶等残片,从陶器观察属卡约文化大华中庄类型。遗址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恰卜恰镇:恰卜恰镇位于县境东部,州府、县府驻地。2001年,恰卜恰乡并入恰卜恰镇。辖7个居委会(第一、二、三、四、五、六、七),9个村委会(上塔买、下塔买、次汉苏、东香卡、西香卡、西台、尕寺、加拉、索吉亥)。恰卜恰镇位于县境东部,州府、县府驻地。人口2.8万,以汉族为主,还
朱乃亥遗址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朱乃亥台地西。朱乃亥系沙珠玉河北岸台地,台地较为平坦。遗址面积约200×100米,文化堆积不详。地面散布有较多的杂骨、陶片。陶片看出器形的有加砂陶壶、瓮、罐、鬲等。属卡约文化时期,遗址所在地现仍为荒地,保存较好。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沙珠玉乡:沙珠玉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35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35%,还有汉、回等民族。面积681平方千米。辖珠玉、上村、种子、耐海塔,上卡力岗、下卡力岗、曲沟、大连海、知耐亥9个村委会。1949年为都秀区辖乡,1958年并入三湖
群科加拉遗址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乡群科加拉村。群科加拉村坐落在青海湖滨,村西有一条小沙沟河。遗址位于沟的东岸边,面积约70×50米,文化堆积厚50厘米,地面散布有杂骨、陶片,河沟断崖暴露有灰层,灰层中夹有杂骨、陶片、鱼骨,其中以鱼骨较多。陶片多较细碎,能看出器形的有加砂陶双耳罐、无耳罐、壶等。从陶器观察为卡约文化大华中庄类型。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家嘴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西家嘴村一社南。遗址面积约300×200米,文化堆积厚50厘米。地面散布有陶片,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层内夹有较多的杂骨、陶片及河卵石。陶片有加砂陶双耳罐、四耳罐、瓮、鬲等残片。从陶器观察,属卡约文化上孙类型与大华中庄类型。遗址中心有清代南海殿废址,后又经过土地平整,对遗址有所破坏。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庙在贵德共有三处,一般特指河西文昌庙,藏语称“尤拉康”,位于县城西郊六公里处的下排村西侧山坪台东坡上。文昌庙西靠山坪,北临黄河,庙前温泉河婉蜒北流。文昌庙始建于明代晚期(1590—1600年间)。据朱辑五编《贵德县续志稿》记载,“距贵德城西十四里,旧有文昌庙,创自前明……”清同治六年(1867年)文昌庙毁于一场大火,同治十三年(1874年)筹资重建,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1958年遭破坏,1982年,在旧址上按原规模建起了新的文昌庙。文昌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阶梯式庙宇,踏上第一层平台,一座三层的横枋斗拱组成的牌坊建筑便是文昌庙
石藏寺石藏寺亦称“藏寺”、“什藏寺”等,藏语称“藏噶尔端珠惹卜丹林”,意为“石藏义成极坚洲”。位于县治南偏东,在今河北乡东12公里的石麻地方。由第一世藏班智达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一世藏班智达,本名丹巴嘉措(1737一1780),藏阿柔部落人,传为出生于后藏乃亥麻地方的色拉寺高僧藏格的转世,早年学经于隆务寺,后入藏到色拉寺杰巴扎仓深造,1762年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返回故乡后,在青海和硕特蒙古前首旗河南亲王旺丹多尔济帕兰木(察罕丹津之孙)的支持下,于1765年,与其弟孕科尔四世罗桑丹增嘉措共建石藏寺,并设立显宗学院,采用色拉
唐乙亥古城遗址唐乙亥古城遗址位于巴沟乡上才乃亥村东北部150米的唐乙改台上。该古石头城遗址四周有十几米深的沟,西南为台地,下临悬崖,台地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3000平方米,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50米。按现存石头基址看,有十几座房屋建筑遗址。材料为石板,用石板砌成墙基。
斗后索古城遗址斗后索古城遗址位于县政府东10公里左右的尕日干曲北岸,为唐汪文化遗址。1983年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兔儿滩遗址兔儿滩遗址位于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南侧,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80米,是团结村农民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的,1983年省文物考古队试掘后,确证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86年7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宗日遗址初名免儿滩或托勒台,是一处北高南低的大滩地。滩地东为巴沟河流入黄河口处,属黄河第一台地。团结村紧靠台地边缘。遗址面积约300×200米,北部被压在村庄之下。因雨水冲刷台地边缘而形成的数条洪沟将遗址分割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居住区,并有部分墓葬,西区未见居住遗迹,主要是葬地,又名宗日墓地。遗址地面散布有较细碎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及齐家文化陶器残片。断岩处暴露有灰尘层。1984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曾清理墓葬2座及残窑址1处。此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治黄工程了望台纪念碑亭北山湾黄河北岸制高点上的虎台崖治黄工程了望台纪念碑亭。宁果公路横穿而过,经黄河吊桥可直达县城,距县城2公里,辽望台现已全部绿化,杨树参天,弯柳拂地,松柏长青,梨花芬芳。春天,鸟语花香;秋季,杏果累累,怎不流连忘返?居高临下,俯瞰黄河两岸,把两岸的景色,尽收在其中,使人赏心悦目。
珍珠寺藏语称“觉觉拉康”。位于县城东之公里处,在今河东乡政府所在地。《安多政教史》中载,“觉觉”系汉语“珍珠”“的变音,萨班蠢噶坚贸应阔端之请来安多;)途经青海,曾去贵德朝拜包纳塔,以阔端所赠珍珠一驮为资建寺,是为珍珠寺。按此,该寺当初建于南宋淳磁年间。历史上,珍珠寺无僧侣、寺主,历来由贡巴寺代管。寺内有正殿(二层6间)、观音殿(12间)各1座,厢房32间。正殿殿脊复以琉璃瓦,饰以馏金宝塔,内供三世佛巨型塑像,用料金贵,造型优美。该寺于·1985年拆毁,1987年群众自行重建佛堂1座3间,现有1名寺僧住寺。
南海殿贵德城南南海殿,"古八景"之一。山如龙行,山前有南海观音菩萨殿、三清宫、道宫王母宫,山顶有文峰阁。牌坊佛塔掩映于垂柳松柏之间,殿宇宫墙错落于溪流山岩之中。山腰小桥横斜,溪水潺潺,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每值吉日良辰,游人如织。历史传说它初建于明末,由西向东依山势而建,因山呈龙形,相传为龙脉所在,明相刘伯温派人斩断龙脉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这座古老的山上有个神奇的传说:明朝开国之初,宰相刘伯温在全国各地发现了相继移动的九条龙脉。其中,梅茨山上的这条龙脉是最大的。因山呈龙形,相传是龙脉所在。这条山是向下移动的,假如龙首到了黄河边,能饮到黄
贵德文庙及玉皇阁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河阴镇,占地4.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01平方米。是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包括文庙、大佛寺、玉皇阁、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六个院落及贵德古城、古校场。贵德县文庙和玉皇阁是贵德县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为巩固统治,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固,时岁享昌”,乃“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竣工。文庙包括棂星门、泮池、乡贤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大成殿等十二个单体建筑。其中大成殿是供奉中华民族伟大先哲孔子之神位,历来为文人祭祀孔子和-的场所
羊峡古碑旧时贵德龙羊峡北岸石碑上刻有碑文,记载明代邓将军征西之战功。后有人"风剥雨蚀古残"之诗句。1987年考查未找到原碑,已成历史之谜。然龙羊峡石岸千仞,惊涛澎湃,景致极为壮观。
赛宗寺赛宗寺,藏语称“桑云丹达吉林”,意闻思功德兴隆洲”。位于县治西偏南,在今桑当乡西18公里的赛宗山下。赛宗山位于兴海县中部,为安多藏区佛教四/ur峻美,酷似一象鼻下垂于寺前切莫沟中。山上沟壑纵横,洞窟遍布,苍松古柏,葱茏秀丽。传说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以及隆务寺高僧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等都先后在此活动,留有遗迹。至今有所谓“吉祥坡奶莲花洞”、“宗喀、“练经洞”等充满神秘色彩的名胜古迹。由于赛宗山盛名遐迩,历史上各地信徒常来此朝山。据传,约在清末,果洛纳哇-来此,曾在赛宗山下建参康1座。本世纪二十年代,纳哇去世,该
鲁仓寺藏语称“鲁仓讲修兴善洲”,又因系尼尔仓-所建寺院,亦称“尼尔讲修兴善洲”。位于县治茫拉西北2公里的哈买日山根,属森多乡。由尼尔四世罗桑却吉尼玛(1850一1909)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尼尔仓本为今贵德县常牧乡尼尔寺-,一世罗桑南喀,二世阿旺丹增尼玛,建贵德尼尔寺,三世罗桑丹贝坚赞。(1802一1849)。从第三世起,又派生出两个尼尔仓系统,一为1851年出生于贵德日安的丹巴热吉,仍住尼尔寺,一为鲁仓寺的创建者罗桑却吉尼玛。罗桑却吉尼玛,贵南鲁仓人,由拉加寺的香萨-认定为尼尔罗桑丹贝坚赞的转世,并由其兄拉加寺的鲁什则仓-
海南州贵南县治西南15公里上画隆的加哇达纽码山谷中,有一座三面青山环绕的佛寺,那就是塔秀寺。寺前溪水常流,环境幽静,据传,-第十一统通金猪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西藏高僧曲江嘉措来青海进行佛事活动,曾在此建蒙古包寺院。此后,许多佛教界著名学者曾光临该寺。0-噶桑嘉措与其经师阿旺却丹曾来此主持佛教仪规。当时上、下西隆的几十处蒙古包经堂和100多顶蒙古包僧房,“如同空中繁星闪闪发光”,3座蒙古包佛堂顶端的金瓶“光辉耀目”,0-驻跸的蒙古包行宫,装饰得如同“玉皇之宫”。可以想见,当时草原地区藏传佛教流行的盛况。-十六年统迥木猪年(19
文昌宫距县城4公里的河西下排村山坪山根下,建于元朝初期(公元1179年),后逐年建造,到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已全部建成,大殿用玻璃瓦盖顶,在阳光的照映下,愈发显的流光溢彩和庄重。西面角院平房16间,东楼魁圣殿上下12间,内塑有魁圣像一位,南北楼上下12间,全部用灰瓦盖顶,除大殿塑有文昌和侍从五位外,其他都是画像。在文昌爷神像中装有十世班禅大师的密封经卷一份,大殿两侧塑有马王爷两位,神马一匹,神骡一匹(所说的千里驹)。并有钟楼、鼓楼、三道牌坊门等共有80余间,布局严谨,结构精巧,雕梁画栋,楼阁错落有致,富丽典雅,气势雄伟,距今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