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马可波罗花世界、东关历史文化旅游区、茱萸湾风景区、何园、个园、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扬州琼花观、茱萸湾古闸区、华氏园、树人堂、武当行宫、蔚圃、冬荣园、罗聘故居、梅花书院、扬州盐商住宅、岭南会馆、甘泉东汉广陵王墓、皮市街、彩衣街,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马可·波罗花世界项目,是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于2015年引进的扬州市重点旅游项目。该项目位于生态科技新城自在岛旅游度假区小南圩地块,占地约50公顷,总投资近12亿人民币。由艾绿投资通过整合荷兰、美国、中国等国际创意团队,将世界花卉艺术与马可·波罗奇幻之旅相融合,打造而成的世界首个花卉文化主题乐园。艾绿投资本着因地制宜、生态保护为首的设计准则,将三面环水的半岛土堤及周边区域改造成生态型的防洪带,并以防洪带为界形成内圈核心游览区、外圈休闲游乐区两层游览体系,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完成了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工程施工、景观园艺建设、花卉造景等。马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东关街上的“老字号”商家就有开业于1817年的四美酱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1909年的陈同兴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纸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张洪兴当铺、1938年的庆丰茶食店、1
茱萸湾风景区位于扬州城区东北郊湾头镇。古称茱萸村、茱萸湾。茱萸湾是进入扬州市区的门户,唐代还是对外交往的港口。隋炀帝三下扬州,清康熙、乾隆六次南巡都经过这里。唐代诗人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和刘长卿“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等佳句,使其声名远播。茱萸湾风景区距市区5公里,面积约50公顷,是国家4a级旅游区。茱萸湾风景名胜区建有华东地区一流的动物散养观赏区,游客可近距离与狮子、老虎、棕熊等动物接触。还建有8千米的环岛运河风光带,有季节特征明显的植物林带(雪松、柿树、翠竹)及各类花卉观赏园。茱萸湾风景区以茱萸为名。茱萸,是一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何园又名“寄啸山庄”,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的旧址。清同治年间,道台何藏舠在双槐园的旧址上改建成寄啸山庄,园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意,辟为住宅的后花园,故而又称“何园”。全园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以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参差婉蜒,妙趣横生;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
个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个园的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相传寿芝园中的叠石是石涛和尚的杰作。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在园中种植千竹,并取“竹”之半,又取苏轼“可使食无肉,不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之意,称“个园”。个园内的景物布局紧凑,以叠石立意、气势雄伟而著称,尤以“四季假山”闻名于世。春山为个园月门,门上有石刻“个”字,形如三片竹叶。步入园门,修竹迎面,石笋参差,构成一幅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的春景画面,以假衬真,犹如“雨后春笋”。进月门,向北为桂花厅,厅前广植丛桂,后有清池一潭。池上有石桥可
导游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位于扬州城市东北郊,这里江、河、湖相连,水天相望,岛上草深林密,水边芦花飞扬,湖上舟楫婉延,渔歌唱晚,是江淮平原上自然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一块平原--湖泊类型的湿地景观。这里设有众多游乐项目。游客可在跑马场、水上摩托艇、快艇、双人动力伞等项目上尽情欢乐;瓷艺坊、农艺坊、钓鱼台可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旅游区内生长多种野生动物和珍贵的树种,成千上万只白鹭等稀有野生候鸟栖息于这原始生态区中,是被专家认证为苏中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区。岛内景点有:利用湖面放养野鸭、天鹅等多种水禽的“水禽园”;野生植物浓密、曲径幽深、香林花雨
扬州琼花观琼花观作为千年古道观,历经兴衰沧桑,终于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虽然现在还没有住观道士,虽然大殿内未塑神像,但它作为扬州著名道观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人们心目中始终享有崇高的地位。而被誉为"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千年琼花,正以其天下无双的风采笑迎海内外宾朋。明代扬州知府吴秀在观里建玉皇阁,阁高三层,高大壮丽,登阁可以俯视全城。时至清代,琼花观已逐渐衰败,到了民国时期,蕃厘观内的建筑物已基本毁于大火。现今的蕃厘观是由扬州市政府出资于1993年开始重修,历时三年,耗资1800万元,重建后的蕃厘观,观门仍朝南。观前的石牌
茱萸湾古闸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湾头镇。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重建。两岸尚存石岸长200米,青石砌成,每块青石之间均用银锭形铁件榫铆。闸东西两岸建有砖砌券门,券门上石额分别刻有阮元题“古茱萸湾”及“保障生灵”。闸区有老街一条,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闸南岸存有传为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扣马石。可与茱萸湾公园形成旅游线。湾头镇:湾头镇——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镇,位于扬州市区东部,辖区26平方公里、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85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2.56万人,是扬州城市建设三个行政副中心之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内涵
华氏园位于斗鸡场2、4号,为华氏盐商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该建筑体量较大,正门现在斗鸡场4号,后至马坊巷6号。正门为砖雕水磨门,进门为三间门厅,一小庭院。整个建筑群分中、东、西三路。正门为中路、东西各有一火巷与东、西建筑相连。东路第一进三间一厅,已改造,难辨旧貌。第二进为四间花厅,旧有水池一方;第三进、第四进为砖木结构二层小楼。第三进小楼为上下四开间,第四进为五开间小楼,与中路正房相连。中路西路中四进为三间两厢式住宅群,前后以天井相连。中路后一小庭院,连接l形座西朝东,座北朝南各三间小平房。该建筑群高低错落,庭院相连,建筑,结构完整,为
树人堂位于扬州市广陵区淮海路13号扬州中学内,建于1930年,一座系教学实验楼和会堂相结合的建筑,由扬州中学师生捐资所建,号称当时的苏北第一楼,由大礼堂、科学馆和标准高度台三部分组成,其实验设备齐全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树人堂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平面呈飞机形,平顶。前由门廊与翼楼组成前楼,面阔28米,主楼三层,局部四至五层。中为会堂,后为舞台。1965年维修时,因会堂观众厅平顶危险,改为两坡顶,其余基本保持原状,现仍为实验楼和会堂。树人堂为扬州地区近现代优秀建筑,建筑特色鲜明,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树人堂为扬州中学内保
武当行宫位于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300号,原名真武庙,庙内昔有真武大帝铜像。始建年代不详,明宣德年间(1426-1435)郡守陈贞重建,正德元年(1506)中都(今安徽凤阳)商人葛钦修。嘉靖四十三年(1564)含山(今属安徽)人耿氏,在该庙立“武当行宫”碣,用以祈福,始以“武当行宫”名于世。清咸丰间除大殿外,皆毁于兵火,光绪间海州分司徐绍垣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此创办仪董(仲舒)学堂。现存山门殿、真武殿、大殿,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山门殿亦称献殿,单层双面坡硬山式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屋脊正中置三支
蔚圃位于扬州市广陵区风箱巷6号,为清末民初陈氏住宅,后归许姓。住宅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中夹一条火巷,占地1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西路五开间纵向遗存四进。第一进门房五间,八字型磨砖对缝门楼,旁立石鼓一对,对面设一字型照壁,门楼内两侧各有朝北房二间。入内为庭院,东北侧有一圆门,上有“蔚圃”二字门额。园东侧沿墙建有抄腰廊三间,向北与第二进花厅相接。园西南隅歇山式凉阁,飞檐翘角,绕以美人靠。阁台壁间砖雕海棠框景,中镶砖雕佛手、桃子、石榴、葡萄等果实,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孙。阁下一泓曲池,经久不涸,鱼游戏水。池边白色石栏围之
冬荣园位于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98号,旧称“陆公馆”。园主人陆静溪,原籍安徽合肥,后迁居宝应,再移居扬州,曾供职于两淮盐运司,其夫人为李鸿章四弟李蕴章的女儿。冬荣园原购自张武龄宅改建而成,张武龄与夫人陆英所育三女儿嫁与著名作家沈从文。是园垒土为山,山势自西南向东北平衍,与后院房舍相连,院北馆舍三间,接以两厢,绕以抄手游廊,成庭园四合之势。园内植以怪石,参差错落,间种松梅,而以“梅作主人”。当石山盛行之世,此可谓别具一格。现园林部分已毁,花厅于1984年移置瘦西湖“西园曲水”,园内尚存门楼、厅房及住宅等三路建筑,占地面积1700余平方米,
罗聘故居位于弥陀巷42号,又名“朱草诗林”,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居宅内有香叶草堂、倦鸟巢及住宅、书斋等。是现保存唯一的“扬州八怪”人物之故居。罗聘系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画家,扬州八怪殿军人物。罗聘祖籍安徽歙县,世代居扬州,出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罗聘自学成才,自称少年时即通晓十三科绘画技法,读过奇书五千卷。21岁时与画女方婉仪成婚,24岁拜画家金农为师,师生均信佛,甚为契合。金农殁后,罗聘为其料理丧事。罗氏夫妇及子女均擅画,以画梅为多,人称“罗家梅派”。为求画名远播,罗聘一生中曾三次携画前往京师。第一次入京是在39岁时,以八幅《鬼趣图
梅花书院位于广陵路248号,为明清扬州书院唯一幸存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梅花书院初为嘉靖年间广储门外的湛公书院,雍正十二年(1734)盐商马曰琯独力重建,用今名;首任主事为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五年(1866)巡盐御史李宗羲移梅花书院于东关街疏理道巷口官房内,同治七年(1868)盐运使丁日昌迁至左卫街(广陵路)今址重建。现存大厅、两幢小楼及长廊,厅堂楠木架构,前沿有卷棚,东侧门上嵌有书法家吴让之“梅花书院”石额,1990年大修并重建砖雕门楼,2010年于旧址建“中国·扬州书院博物馆”。书院是一种私人教育机构。初
扬州盐商住宅(含周宅、廖宅、贾宅)廖宅位于市区南河下118号。清末盐商廖可亭宅,占地约2000平方米,住宅分东西两轴,东轴有二门厅、大厅、住宅楼计五进。大厅楠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有卷棚,东西有廊与门厅相接,西轴有船厅、花厅、住宅楼等计四进,除大门厅及北部花园已毁外,整个住宅基本完整。为大型盐商住宅,可结合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修。周宅位于市区青莲巷19号。系扬州盐商周扶九宅第,坐北朝南,大门砖雕门楼。住宅分中式、西式两部分。中式住宅,偏西为平房及宅园;东为对合楼二进,两侧有楼廊相连,呈四合院串楼,楼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两
岭南会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新仓巷4-3号。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卢、梁、邓、蔡姓盐商集资修建,光绪九年(1883年)增建。坐北朝南,建筑东西两条轴线,东轴线上前有照壁,大门为砖雕牌坊门楼,入内有照厅、大厅、住宅楼。大厅为硬山顶,楠木梁柱,屋顶置双层椽旺,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有卷棚。厅前天井内东西墙壁嵌有《建立会馆碑记》等石碑四通。大厅1999年倒塌,2003年修复。东轴线建筑不存,中轴线为学校使用,西轴线建筑用作居民住宅。2010年市文物局对中轴线门楼、门厅、大厅、二厅建筑进行了维修。
甘泉汉墓位于扬州市西北郊18公里的甘泉山及周围,地属邗江县甘泉乡。南京博物院为配合甘泉砖瓦厂取土,于1975年和1980年发掘山北双山两墓(西山为一号墓,东山为二号墓)。两墓为高12米、直径60米的两个大土堆,发掘前砖瓦厂将上部5米封土挖去,将碎砖杂土堆置墓南侧。发掘表明,两墓系座北朝南的砖室墓,早年即遭盗掘,一号墓在墓室前部东侧有直径1米的盗洞,二号墓在墓室中部偏东处有直径4米的大盗洞,清理出一些残留的随葬品。一号墓有铜雁足灯、釉陶五支灯、双鱼盘、罐等20件,雁足灯底盘宽沿上铸有阴刻篆体铭文“山阳邸铜雁足短灯建武二十八年造比二十”共
皮市街曾是扬州“皮货一条街”。皮货自古至今都是时尚、高雅的象征。历史上富庶之地的扬州,当然少不了皮货生意,并最终形成了“皮货一条街”。这街道,便是皮市街。作为彰显古城历史老街特色的标志之一,皮市街选用的道路石材为花岗岩麻石。皮市街的皮货经营者,多是外地人。他们把家乡的特色小吃也带入扬州,如羊肉店、蒸笼店、芝麻烧饼店、风箱店等。这些小店所在的小巷,久而久之就有了名儿,被称为羊肉巷、蒸笼巷、大芝麻巷、小芝麻巷、风箱巷等。现在,这些小巷依然依附皮市街而存在,虽然比较安静,但曾经的热闹,它们都是最忠实的见证者。地址:扬州市广陵区皮市街类型:特
从国庆路和东关街交会处往西走,便是扬州的彩衣街,这条老街的得名,源于过去街上林立的彩衣店铺。《扬州画舫录》曾经记载彩衣街,称它为“运司后一层,旧设有制衣局,其后绣货、戏服、估衣等铺麇集街内,故名。从国庆路走进彩衣街,在老街的北侧,一排明清风味的门面房,机面店、香酥斋、百味老鹅等小吃店面又极有传统老街的风味。而在老街的南侧显得很现代,茶楼,网吧、饭店等店面给这条老街增添了不少极为时尚的元素,在这些带有现代风格的建筑与装饰的环绕中,一个砖刻门楼就立刻让你感觉到了历史的氛围。在彩衣街30号的杨氏住宅,曾是晚清广东盐运使杨紫木的住宅,在彩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