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蒙城博物馆、庄子祠、板桥集战斗纪念馆·雪枫公园、双锁山烈士陵园、蒙城文庙、双公庙、蒙城万佛塔、嵇山夜月、涡水晚渡、狼峰霁雪、冷涧垂虹、圣井甘泉、蒙城四牌楼、唤鸡楼、梁土山、找母桥、永定河、夕牛望月桥、龙窟、张氏两花园,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蒙城博物馆位置在城南新区庄子大道以西、陈牛路以东、仁和路以南、永兴路以北的块地,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1]蒙城博物馆造型取自青铜礼器方樽和汉阙,建筑面积12000平方,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3.6米。蒙城博物馆建于2012年6月,以知识性、科普性、教育性、休闲娱乐性为一体的展现模式,反映蒙城历史、沿革变迁以及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蒙城博物馆是为了宣传蒙城县历史文化,丰富蒙城文化生活,丰富了蒙城城市文化功能。蒙城博物馆造型取自青铜礼器方樽和汉阙,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3.6米
庄子祠坐落在蒙城县涡河北岸漆园镇。庄子(前369--前286)和孟子(前372--前289)是同时期人,比孟子小三岁,名周、字子休。据《史记》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为蒙漆园吏",不久即隐居。庄子一生只做学问不做官,家庭虽贫,但他生活得却非常逍遥:当时楚国、梁国、齐国等都请他出来做官,其中楚国请他做相,他坚辞不就;他爱垂钓,常在其家乡濮水(今芡河)边钓鱼(现蒙城吕望镇芡河边仍有庄子钓鱼台遗址);他老婆死了,他能击盆为歌;一觉醒来,他不知在梦中是他变成了胡蝶,还是蝴蝶变成了他;他可以在意念中扶摇直上九万里,北至北海,南至天际,
雪枫公园以著名抗日将领、新四军四军师长板桥集抗日战斗总指挥彭雪枫将军名字命名。雪枫公园位于蒙城县东北部,北淝河贯穿其间,面积约60万平方米。S305线从公园门前穿过,距离蒙城15公里,距离宿州40公里。雪枫公园行政归属于蒙城县板桥集镇人民政府,现由板桥集镇雪枫公园管理办公室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公园总投资1817万元,其中新建板桥集战斗纪念碑投资36.6万元,纪念馆投资260万元。公园自2002年2月开业以来,平时每日接待游客200-300人,节假日每日接待超1000人。雪枫公园位于板桥集北首淝河南岸,此处原属老河套,后遭轰炸形成九高十八
双锁山烈士陵园位于蒙城县双锁山上,1983年有小涧区委、区公所修建,用以纪念当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蒙城县城西北地区25公里小涧镇东侧双锁山旁依涡河,南北走向,延绵约十华里。北有狼山,南有黄柏山、尖山,可谓群山环抱。五代时当地女英雄刘金定以此山立寨护乡,捻军领袖张乐行曾在此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作为防线要地山上山下文物古迹较多,著名景点如刘金定饮马泉、梳妆楼、上马台、凉马棚、宋武烈王高琼墓、红城遗址等。
蒙城文庙,亦称黉宫、黉学,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是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文庙自前而后依次为灵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和大成殿(孔子被称为"集大成之先师")。灵星门正对着青云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灵星门的西南侧有一井,名圣井。大成门东连名宦祠,西连乡贤祠。大成殿前东西各有配庑,殿东为节孝祠,殿西为忠义祠。东院是文昌阁,西院是明伦堂。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也是淮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文庙大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神龛牌位和塑像,两侧置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四位的塑像牌位。殿上方悬挂着康熙、乾隆皇帝御书"万世师表
位于蒙城县吕望镇,始建于唐,清末重修,是安徽省少有的唐代庙宇。今尚存前殿3间,供奉庄子,后殿3间,供奉姜子牙。双公庙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因姜子牙又名吕望,该镇因此而得名。1998年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底县政府拨款开始维修,2002年初修复工程结束,并正式对外开放。
万佛塔又名插花塔、兴化寺塔、慈氏寺塔(因为此处宋代有兴化寺、元代有慈氏寺),俗称"蒙城砖塔",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一说始建于唐代,坐落在蒙城县城东南。塔共13层,高38.6米,底周24.3米,每层有8门,4真和4假,1至7层以下门窗立位相同,8层以上逐层转换,上下错置,每层飞檐下装饰有各种花纹的图案,塔顶装有铁制0,每角飞檐悬铃。塔体内体外镶嵌有赭、黄、绿三色琉璃砖1300余块,每块砖雕有佛像3尊,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迦叶、右为阿难,也有很少几块只刻有一个佛象,总计6000余尊,因此世称此塔为"万佛塔"
嵇山,在县城内东北隅,是一座小土山,四面环水。相传,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任魏中散大夫,因不满司马昭的专横,愤世嫉俗,又因仰慕庄子,曾隐居于此,以著书立说,灌园打铁度日,后被司马昭所害。山因人而得名,故称嵇山。后人为表达对嵇康的敬慕之情,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866年)在嵇山上建一“嵇康亭”。嘉庆年间重修嵇康亭,并较前扩大。后因年久失修,毁于战乱。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县政府又拨款重建嵇康亭,至今犹存。昔日的嵇山,四面环水,垂柳杂花相间,鸟鸣鱼跃,景色宜人。特别是夏秋之夜,明月当空,凉风习习,荷花溢香,池水荡漾,树影摇曳,
蒙城紧靠涡河,旧时河上无桥,人们靠渡船往来于涡河之上。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洒向古渡,别有一番景色;岸边丛林上空归鸟盘旋,泊船栉比冒着炊烟,河水粼粼闪着金光,远处归帆点点,渡船往来荡起金波,其景宛若一幅动人的画面。清代蒙城知府田本沛有诗云:落日挂轻舟,山桑古渡游。烟波江上客,漂泊何时休。
狼峰即小涧集以北的狼山,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杂草丛生,怪石嶙岣,云雾缭绕,为周围九峰之首。因豺狼出没其间,经常酿成祸患,故名为“狼山”。后有一薛姓的白衣青年,精通武艺,非常骁勇,自愿上山扣狼为民除害。他上山后,一连七天七夜,打死恶狼80余只,第8天,剩下的12只恶狼包围了他,他手持木棒,从山腰战至山顶,终于:把恶狼全部消灭。而他身被恶狼咬伤10余处,因流血过多而倒在峰顶一块大青石上。人们为了不忘他的恩德,便把他葬在峰顶,从此“雪(薛)压狼峰”便传为佳话。唐代,山南麓建一寺庙,先为“昭明寺”,
蒙城县城东南隅,有条与环城河相通连的南北向水沟,名曰“冷涧”。清澈见底,流水叮咚。若雨过天晴,常有彩虹呈现于冷涧上空。并倒影水中,映托湿润、静洁的大地景物,格外赏心悦目。传说有一童养媳,在冰天雪地里常到冷涧破冰洗衣。手裂滴血,染红流水,化作一道彩虹,童养媳便登上彩虹升天而去。清人田本沛诗云:长虹百尺影,冷落在寒泉。本是云天客,池中一偶然。
在县城东门外,有一孔庙,占地八百平方米。建有圣人殿和前殿、后殿及东西廊房数十间。房顶五色琉璃瓦,周围红色砖墙;大门前有座“状元”桥,桥西侧凿一水井,名曰“圣井”。井水甘甜爽口,井上筑一凉亭,亭立碑镌刻“圣井甘泉”四个大字。四周苍松翠柏,绿树含烟,映托五彩庙宇,幽静肃穆,游人常往。清人余大中诗云:圣井沉千尺,涓涓亘古今。籍人轻汲引,无复美甘霖。
蒙城古城,名胜甚多,四牌楼便是其中之一。四牌楼,建在黉宫前青云街南端和苍龙巷交叉处,高三层。那时楼房不多,显得非常雄伟。据《蒙城县政书》(民国十三(1924)年铅印本)记载,这座四牌楼为清末时建,“工未竣而清已亡”,兵荒马乱,未得完成。民国二(1913)年,汪箎莅任蒙城县知事,开始整治社会。“三(1914)年,-渐归,市面日趋繁荣。”因是民国初立,百废待举,汪箎倡修四牌楼,因而邑人涌跃集资,三个月修竣。四牌楼三层,高十余米,飞檐跷角,红柱青瓦,四面花窗,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最下边仿城楼四面有栱门,游人可从栱门穿街往来。四牌楼顶层,置清
要说唤鸡楼,先要说嵇山。据传说,嵇山本名鸡山。山上有一只仙鸡。每天拂晓,仙鸡在山上高声啼鸣,唤醒熟睡的人们。这山得了仙气,也就越来越高大。如果长高到站在山顶能看到涡河之北的石山,鸡得了“食”,蒙城就会出状元,出真龙天子。后来,不知哪位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派一位高人来斩断了这山的仙根,当时流的血把坑水都染红了。从此,山不再长高了,仙鸡也向东南方向飞走了。蒙城县的文脉断了,所以蒙城不仅没出过皇帝,竟连状元也没有出过一个。人们怀念仙鸡,于是就在城东南角建了唤鸡楼,想把仙鸡唤回来。后来唤鸡楼毁于战火,唤鸡楼作为地名却流传了下来。1994年,在
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记载:土山在县北十里,五丈,周一里六十步。土多石少,故呼为土山。而据传说,土山本名梁山。山虽不大,但山上的石材很好,可作栋梁。而且石头裸露于外,山上的土并不多。后来山上的土为什么多了呢?这事与“金头御史”何惟儆有关。有一年,北京城大建宫殿,打算征用土山的石材。何惟儆心想,开山,采石,雕凿,运输,千里迢迢,困难重重。如此沉重的负担,家乡的人民如何承受得了!于是他赶紧派人回蒙城说明利害,让人赶快抬土封山,把石头全部埋在黄土之下。之后,他对工部说,蒙城的梁山,实为小小土丘,根本没有美石。工部派人来查看,果然如此,就不
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记载,枣木桥在城东南九十里,系东南界。南接凤台,东接怀远,三县地界相接。立有碑,民间称之为找母桥。相传,有二夫妇都快到四十岁时才生下一子名叫朱山。朱家男耕女织,生活虽然清苦,但夫妻恩爱,儿子聪明可爱,一家人的小日子也算是其乐融融。朱山刚满三岁的时候,战争爆发,朱山的父亲被抓上了前线,不久便横尸沙场。朱山的母亲带着儿子随着逃难的人群四处漂泊。朱山母子被冲散了。离乱中,朱山被当地一大户人家收养,读书进学,二十多岁高中进士,到江南某地当了县令,而且和大户人家的女儿结为夫妻。他勤政爱民,政声卓著,很受当地百姓爱戴。他也
现在的蒙城县地图上,找不到永定河,却可以找到潘沟。潘沟在王集村,北通淝河,南通涡河,全长约30里,是蒙城县东部的一条大沟。它就是本文要说的永定河。据县志记载,蒙城县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连续9年发大水,特别是光绪三十二年水灾最为严重,遍地生蘑菇。当时的蒙城知县张其睿匿报灾情,被上司查知而撤职。上司委派王树鼎来蒙放赈抚民并署理县事。王树鼎,字铸九,山东新城人。曾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任蒙城知县。他“折狱治盗,有能声”,后因丁忧离任。1906年大水,张其睿匿灾被查办,王树鼎因“前有惠于蒙”,就第二次
夕牛望月桥,就是县志所载的西桥。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载:“西桥,在城西门外,即县八景之一西桥夜月处。康熙初年,玉隍庙道士孙宗玉重修。”康熙初年是1662年。既然说是重修,可知此桥创建是在此前。具体时间已无从查考。这座桥解放后还有,已经破损不堪,但仍可通行。老县城西门外本来有一条南北大路,路的南段拐弯处有一条东西向的水沟,向东通护城河。桥就架在这条水沟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水沟已成了一条干沟。这是当年山桑八景之一,但当时的风景究竟如何,很难看到确切的史料。《重修蒙城县志》中收录的《西桥夜月》诗有8首之多。下面摘引两首以飨读者。第一首
龙窟也称龙窝。据说在太公(吕望)集南,离城20里。它是一个地泉,深不见底,有龙蛰居其中。如果掘开泉口就会下雨,掩上泉口,雨就停止,非常灵验。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夏五月,蒙城大旱,连月无雨,土地裂口,禾苗枯干,官民焦急万分。这时有人说了龙窟的事,说是:“很久以前,有个人挖地挖到一个地泉,泉口大如斗,泉深不见底,他就用竹竿向下试探,结果泉水奔涌而出,过了一会便是大雨倾盆,昼夜不停,大地几乎被淹没。那人赶快堵住了泉口,雨才停了。从此以后,大家都认为这里可能是个龙窟。如果掘泉触怒了龙,龙的威势很难遏止,虽然能下雨,但也往往会形成水灾,
在蒙城县境内,涡河两岸曾有着闻名遐迩的张氏两花园。城东三十里涡河北岸,与双涧集隔河相望的张花园,占地三十亩,规模较大,通称“大花园”,又名“张氏别墅”。花园的主人名叫张士彦,字秀斋,世居蒙城,曾任镇江府丹徒县令。相传,清末民初,盗贼四起,世道不平。张士彦辞官归里,溯水北上,由江入淮,由淮入涡;行至双涧集西头河下,已是夜晚时分,皓月当空,天水相映。张士彦久别故土,出舱赏月,正好领略故乡的水上风光。忽闻北岸人声鼎沸,鸡鸣狗叫,拷打声、呼救声连成一片。又见远处火光冲天,判断是匪盗抢掠村民,即命卫士向出事地点-数枪,匪盗闻声逃遁,这才避免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