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东不羹故城、沙河国家湿地公园、阿岗寺遗址、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舞阳城隍庙、贾湖遗址、舞阳故城、舞阳开元寺、北舞渡当铺、善德南岗遗址、邢庄后岗遗址、白马寺遗址、阎刘遗址、大悲寺遗址、大岗遗址、湖南郭遗址、舞阳彼岸寺大殿、张王庄遗址、北舞县(定陵郡)故址、霸王城遗址,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东不羹城位于汝河与灰河交界处,地势险要,风景优美。从军事需要看,沙、澧、灰三河可做为天然屏障,城池就建在沙河南岸,依沙河顺势而建,略呈三角形。城周长5.5公里,现存高度1-1.5米,城内面积约7500000平方米。为防水患,在城墙西北角筑建长1公里的巨石大坝,河下为深潭,名曰“石墓潭”,传为楚平王葬身处。汉定陵县、魏定陵郡皆设于此。东不羹城位于舞阳县章化乡前后古城村,为春秋时期楚国北方的一座重要的边塞要城,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据《左传》记载:“楚筑不羹,有东西二城,此或其东城也”又“楚筑二不羹,屯兵以拒中夏,此东城也”。1956
河南漯河市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行政管辖范围内,位于北舞渡镇、莲花镇、太尉镇三镇交界处的泥河洼滞洪区处,此处受人为破坏干扰程度小,每年有丰富的雨水,自然条件良好,这保证了此处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在此处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将对此处的基因库的保护起到重要的积极的作用。漯河市沙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面积651.33hm2,其中湿地面积449.90hm2,湿地率69.07%。规划区湿地内,河流湿地386.78hm2,占湿地面积的86.00%;人工湿地63.12hm2,占湿地面积的14.00%。沙河湿地是漯河市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是中
阿岗寺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城北20公里的马村乡岗寺村,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阿岗寺遗址总面积21万平方米,遗址覆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裴李岗文化等类型的文物和遗存,出土文物有有石斧、石镰、石铲、骨锥、陶纺轮、陶拍、网坠、陶鼎、陶豆、陶罐、陶觚、陶壶以及稻粒和动物骨骼。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遗存从地表和断层上可见窖穴、房基及红烧土地坪。在断壁上采集到大量的标本有石斧、石镰、石铲、骨锥、陶纺轮、陶拍、网坠、陶鼎、陶豆、陶罐、陶觚、陶壶以及碳化稻粒
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在舞阳县城北25公里北舞渡镇。镇临汝水,西通汝洛;东下江淮,北转郑汴。江南商货由此吞吐中转。有“装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镇内山陕会馆为-巨商筹金创建。彩牌楼居会馆拜殿前,清道光五年(1825年)山陕粮商同建,为三间六柱五楼。建筑精巧玲珑,雄伟壮观。清朝初期,北舞渡镇的商贸活动盛极一时,山西、陕西等地的商人云集此地,为了迎来送往、商贾联谊,两地商人合资兴建了山陕会馆。中国历史上的会馆,兴起于明朝,鼎盛于清代,衰微于民国。蕴涵着乡音、乡情的会馆,以其人文气韵的独特,已成为中外游客眼中的新景观。据现存碑刻记
舞阳城隍庙位于舞阳县城西大街北侧。由达鲁花赤按摊不花创建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为祭祀城隍庙而建庙,故名。明、清屡经修葺扩建。现存建筑有拜殿、大殿、后殿、厢房、配殿、廊房。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悬山顶殿堂建筑;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悬山顶建筑。后殿内塑城隍及二夫人像,厢房内塑十二生肖,后院有小桥流水,荷花游鱼,别有洞天。1927年-1937年舞阳县农民招待所、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舞阳县青年救国会设于此。范文澜、姚雪垠、吴祖贻先后在此开展革命活动。1985年以来,城隍庙建筑不断进行维修,现为舞阳县博物馆所在地。1980年公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于淮河上游沙河水系,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处于现舞阳县城北24公里贾湖村东侧的沙河故道旁。从107国道到漯河,再转省漯平公路可达。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1983-2001年先后六次对贾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大批陶器、石器、骨器等各种反映贾湖先民生活状态和文明的文物相继出土,尤其是一批七孔骨笛和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让世人惊叹。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
舞阳故城位于舞阳县西城森林公园内,分内、外两重,现仅存南土城和西土城,西土城上面宽约18米,城基36米,城高约5米,在城墙上可见到10-13厘米的夯土层。外城为战国~汉的故城,城周长6.5公里。内城始于何时不可考,周长4.5公里。外城墙曾发现汉墓、汉印、魏布币等。城西北隅有樊侯城遗址,传为樊哙故居。城内西北隅的樊侯祠建于明代。南城墙东段打破商代遗址,东南文峰岗发现龙山遗址。东北门发现五边形下水道,细把豆等遗物,街头巷尾画象砖、石到处可见。城东南隅有狩猎画象砖和张楼汉墓之车马出行画象砖,张楼汉墓中还出土铜壶、剑、驽机、五铢钱、翡饰、井、
开元寺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创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据《舞阳县志》及碑刻记载,开元寺始建于唐,后历代重修。而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明洪武九年开始大规模兴建,现大殿、拜殿、寝宫(皆面阔五间)及左右配殿皆保存完好。民国以来,佛像拆除设立“开元高中”,解放后设立豫西行政干部学校、高中师范部,50年代被县机械厂占用,1984年与城隍庙一起收回文物部门管理使用。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舞渡当铺(含天爷庙)北舞渡当铺位于北舞渡镇东街,距舞阳贾湖遗址1.5公里,始建于清道光七年,座东朝西,二进四合院,面阔五间,进深分前过庭(代大门)、过庭、大庭。前过庭、过庭皆为楼房,前后院有配房,大庭后为当铺的后花园。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根据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象这样保存完整的当铺,在全国也为数极少。宜建一个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当铺博物馆。投资项目主要有:恢复9间南北厢房及后花园,整修现有建筑,恢复古代当铺设施。
善德南岗遗址遗址位于太尉乡善德王村南台地上,总面积约三万五千平方米,据调查,这里解放前群众在岗上挖土时就出土不少陶片、蚌壳、鹿角、陶鼎等文物。一九五六年,在岗上修水渠挖一大沟,出土大量文物。从一坑壁上(兴修水利时挖的方井)可以看到厚约二米文化层,东壁有一蚌壳堆,南壁有一人骨架,西壁有一园形灰坑,内含篮纹陶片,井内出土器物有石刀、石锄、石箭头、穿孔半月形石刀,骨镞,陶器有磨光亮黑陶、夹砂红陶、夹蚌红陶、夹砂灰陶等,器形见有镂孔豆,篮纹平底罐等,鼎足有扁足、乳状足等,另有鹿角、龟甲、烧骨等。该遗址西距郭庄大岗遗址虽仅距两公里,这里是一处以
邢庄遗址遗址位于太尉乡邢庄村后岗上,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遗址为一河台地,北边紧靠故河道,群众叫乳娘江(汝阳江),从地望看,为汝水故道。邢庄村清代寨墙将遗址东西切断,断壁上发现大量红烧土,篮纹陶片、夹蚌和泥质红陶,精致的穿孔石铲、石斧、石刀、菱形石镞,在遗址西部发现有战国板瓦等。从出土文物的特征看,遗址应为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的人类聚居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遗址遗址位于马村乡马南村西南岗上,岗上原有白马寺一座故名。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六十年代初,原政协副主席周声远在此调查时从一个废井壁上发现。早年上面建砖窑一座上层文化层遭到破坏。文化层厚二米多,采集的文物标本有红衣黑彩陶片、彩绘夹砂红陶、亮黑陶、绳纹灰陶,石斧、石刀等。从出土文物的特征看,是一处仰韶文化至商代文化遗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南村:一、地理位置马南村位于马村乡中部,距离乡政府0.3公里,东邻张王庄、北靠马北、南邻湾王、西接许泌路、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二、气候环境马南村所处地区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阎刘遗址阎刘遗址位于候集乡阎刘村东岗上,南面紧临沙河,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挖土井时发现该遗址,文化层二到三米,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在遗址上发现的有红陶鼎足、绳纹陶片、陶豆、大口尊等,是一处商代至龙山文化遗址。
大悲寺遗址位于吴城镇惠庄村北200米的台地上,面积约四万多平方米,为原文教局汪祥云发现。遗址为一高出地面到四米的台地,岗上原有大悲寺一座,故名。遗址中部开挖一条南北深约四米的大路沟,在路沟两侧的断崖上,可以见到大量文化层和遗物,文化层堆积厚约三米,在遗址南端,发现有弦纹彩陶、黑陶纺轮、亮黑陶片、蓝纹圜底红陶壶、小型窑址、黑陶环、陶豆等,县文化馆张耀先在此发现鸭咀形足蓝纹红陶鼎一件。大悲寺遗址内涵丰富,上限到仰韶,下限至战国。属漯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惠庄村:惠庄村位于吴城镇西北部,辖崔庄、惠庄、后张庄3个自然村,全村352户、134
大岗遗址大岗遗址位于候集乡大岗村北,高出地面二至三米的台地上,总面积8000平方米。1988秋至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县博物馆联合在此进行了两个季度的发掘,出土了一批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迹、遗物和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细石页等,第一次在中原地区发现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地层叠压关系,特别是在这里发现的一口深7米、直径1.2米的水井,证明八、九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开始饮用井水。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人类饮用井水的证据。
湖南郭遗址遗址位于侯集乡湖南郭村南一个小型台地上,南面尚有一岗,名大岗。大岗之东、南两面均临故河道,东北面故河道现名洄河,又名裴王运粮河,遗址北部压于村下,经调查,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十五万平方米。遗址自西向东至洄河滨,地势渐低,地面上可以看到许多直径三到五米左右的灰坑,坑中灰土掺杂着兽骨、陶片、红烧土等。六十年代末,遗址中部被村民挖为土坑,烧土块等文物标本。使遗址破坏严重,文化层大量暴露,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主要有红陶、彩陶、黑陶等,制法多盘筑法和捏制,黑陶为轮制,泥质红陶多素面。彩陶分红、白、黑三色,图案有网纹、白底酱色天象纹,纹
彼岸寺位于舞阳县城北35公里高寺和芦郭两村之间。据县志记载,该寺创建于元朝至正年间,现仅存天王殿、中佛殿。中佛殿是座典型的元代建筑,为研究我国元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舞阳彼岸寺大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张王庄遗址位于马村乡张王庄村北地,1953年发现,东西一里多长的地段内发现有很多红烧土堆,群众传为火龙。这可能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的房基和窑址。发现的陶片多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在井壁和坑塘断壁上发现有红烧土与陶片,灰土。陶器质量似贾湖之早期红陶,鼎足似仰韶期阿岗寺出土文物,另发现有化石和烧骨。张王庄村:张王庄村位于马村乡东部,距离乡政府2公里,南邻乔庄,北接前姚,东连湖西蔡,西靠马北村。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缓斜,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平均降水量836.
北舞县(定陵郡)故址位于舞阳县沙河与灰河交汇处,原为南北二镇,南镇在今北舞渡寨,北镇在今河北街阎刘村一带。后燕将慕容农毁定陵城后,合舞阳定陵为一县,名北舞县,治于此。魏至隋初设定陵郡、亦治于此。元初于此设北舞镇巡检司,明清改为北舞渡镇。该地文物古迹到处可寻,附近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镇内还发现我国目前所见商代第二大鬲,制做极为精美。北镇为隋北舞县故址,在沿河2.5公里左右的沿河地带,陶、瓷残器丰富,文化层最厚处可达4米左右。
霸王城遗址位于舞阳县城西9公里的马岗村,周长1,227米,已成一台地,上为农田。在水井中发现大量绳纹板瓦、筒瓦、三棱铜镞、陶缸等。城北洼徐发现汉画象石墓两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