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紫云谷旅游风景区、宋隆基闸、姚村水楼、三冈古社、蚬西李氏大宗祠、吴桂丹墓、陈以载墓、羚羊峡森林公园、黎槎古村(八卦村景区)、谭虔墓、三多红砂岩采石场遗址、端石老坑洞遗址、上清湾古村、槎塘古村、蚬岗八卦村、西流洚、高要巽峰塔、茅岗遗址、高要文明塔、龙公祖庙,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紫云谷是端砚的发源地,景区内有古石磨、水车作坊遗址、老坑洞遗址、错落的瀑布群。景点介绍紫云谷是西江羚羊峡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自然风光十分优美,由于这里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因此许多都市人都把此地当作回归大自然、保健养生的最佳生态旅游线路。在这里游客可以醉心于优美的大自然风景之中,呼吸山林中清新的氧气,弄瀑戏水、沐浴山泉,享受生活。紫云谷景区的四条豪华游轮是整个西江羚羊峡段唯一的旅游船只,游客游览完景区后,更可坐上游轮享受不一样的动态旅游。春夏之际更是烟雾弥漫,气象万千,让游客全身心感受羚羊峡峡两岸美景,并可观看
宋隆基闸位于金渡镇水口村的联安围上。始建于1918年,坐北向南偏东10度。该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面宽16.3米、进深11.2米。闸门为钢铁铸造。宋隆基闸为单孔闸设计,闸孔尺寸为7米×9米,闸门侧墙和进出口翼墙釆用钢筋混凝土结构。1927年7月竣工。工程耗资约62万元港币,由当地募捐集资。主持工程修建是孙中山女婿、时任广东省治河处处长戴恩赛;监工聘请外国人,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统一由国外进口。该闸负责白土、金渡、回龙、蚬岗等镇集雨面积为413平方公里的灌溉、排水任务。宋隆基闸为中华民国时期广东省引进外国技术建设项目
姚村水楼位于高要市活道镇姚村。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由主楼和副楼组成,主楼为正方形,面宽12米,楼高四层共15米;副楼高二层,面宽12米,深4.3米。基础为3米高的咸水石,楼顶为瓦面,琉璃瓦檐,大幅水封火山墙,顶部外墙有壁画和浮雕。楼板、楼梯皆由木质材料制成,每层楼四面墙壁均有两个瞭望窗口。楼内中央有一地下逃生出口,通出楼外。主楼大门与厢房之间有一天井,天井中央存一口水井。姚村水楼对高要地区清代碉楼建筑与历史发展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活道镇:活道镇位于高要市南部半丘陵半山区地带,与高明、云浮、新兴三市(
三冈古社位于高要市金利镇三要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砖石结构。呈太师椅形,由台基、平台及拜台组成。台基、平台均有台阶可供上下。台阶两边的垂带踏跺上雕刻有鲤鱼跳龙门图案,拜台正面雕刻有八仙过海人物。后墙正中嵌一面花岗岩石板,从右往左阳刻“三冈古社”四个大字。后墙顶部中间雕有火珠,两端雕刻鳌鱼。三冈古社保存较好,是当地人拜祭的场所,对研究当地民众信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金利镇:金利镇是高要市的一颗明珠,富饶美丽、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杰地灵。位于高要市东部,西江流域中下游西岸
蚬西李氏大宗祠位于高要市蚬岗镇蚬一村。始建于清代中期,清末扩建,历代有维修,2004年大修。坐东向西。总面阔12.8米,进深36.2米。为三开间三进深合院式建筑,硬山顶,正、斜脊均为博古脊,墙楣均绘有壁画。花岗岩石脚。两进之间均有两廊和天井。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封檐板雕岭南佳果。前廊虾弓梁上置狮子顶如意云纹,双步梁上设斗拱,前廊梁架均雕有戏曲人物。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脊饰亦同头进。梁架为穿头式,前廊为卷棚顶。前廊板式梁架及雀替均雕刻有精美纹饰。后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梁架,脊饰亦同前。蚬西李氏大宗祠木雕装饰工艺精湛,人物雕刻精
吴桂丹墓位于高要市白土镇久留村。属清代墓葬。坐北向南,拱形状三道护墙,水泥石米批荡墓墙。总面阔10.4米,深11米,墓两边第一道护墙镶嵌砚石碑志2块,记述吴桂丹生平。吴桂丹(1855—1902年),高要水坑(今属肇庆市鼎湖区)人,清光绪年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记名御史,是中国物理之父吴大猷的祖父。吴桂丹墓葬规模较大,现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
陈以载墓位于活道镇水口村。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坐南向北,墓分两级而建,总面宽4.5米,占地50多平方米。坟墙、坟手、罗圈墙等全为红砂岩石材,坟堂中央设有石板拜台,后面立一块云石石碑,碑正面阴刻“袁州府节陈公之墓”,在坟堂前坟手侧边立有高1.2米、宽0.7米的两块碑记,左边有赐进士出身的广西布政使左参议田汝成撰写的《袁州府推官陈公墓表》,右边有赐进士出身的广东按察司俭事、两京大理寺丞林希元撰写的《节推陈公墓志铭》,碑文为楷书阴刻,两碑从不同的角度各有侧重点地介绍袁州推官陈公的家族渊源以及记述他的生平与主要政绩。陈以载墓对研究
广东羚羊峡省级森林公园于2003年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建立,位于肇庆市东郊,距广州80公里,景区建成后将和七星岩风景区、鼎湖山风景区形成“金三角”旅游线,实现当年革命前辈陶铸考察肇庆时提出的构想。羚羊峡两岸是栏柯山和羚羊山,据万历《肇庆府志》(叶春及著,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官至户郎中)记载,“灵羊—旧志古传,高要峡山有灵羊,每出鸣,风雨随至,峡因此得名”。又称肇庆峡。古时在羚羊东南和西北两面都是西江河道,构成两个峡谷,称双羊峡。到唐朝,羚羊山西北峡谷淤塞,成为旱峡,东南面峡谷称作零洋峡,后改洋为羊,称零羊峡,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李绅在
•黎槎古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呈八卦形状,布局精巧,暗藏洛书河图的玄机。黎槎古村落位于高要市回龙镇北面的黎槎岗上。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由于该村没有水利堤防设施,低洼地带常受洪水淹浸,所以村民们多将房屋建于山腰上。因该山岗形体似凤,故又名“凤岗”。凤必朝阳,所以村民们都选择了凤岗的东面或东南面进行居住,祈求村庄不断发展壮大,期望族人的-越过越好。黎槎古村呈八卦形状,布局精巧,暗藏洛书河图的玄机,以中国古代儒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即“-”和“--”的符号形状把房屋建
谭虔墓位于高要市回龙镇旺洞村。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1999年有重修。该墓为夫妻合葬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太师椅形,青砖麻石砌筑。墓深5.3米,宽11米。额石为麻石,额石上方中央雕太阳,周围雕有火焰纹饰。额石下有黑色石刻字墓碑,原墓碑藏于重修后新立的墓碑后。碑文为“宋诰赠刑部尚书显远世祖考虔翁谭公、妣朱氏夫人合墓”。墓后为半圆形太师椅背状的护坡挡土青砖墙,墙上有麻石条覆盖。墓左右两边分别镶嵌明永乐“虔翁墓铭志”
三多红砂岩采石场遗址位于高要市回龙镇三多村。明清时期开采。坐西北向东南。全长60米,宽23米,有多个采石坑,其中西南面的采石坑长11米,宽7米,深6米,石口开采壁的西北面有九个小圆孔及开采时的条形纹。石壁上清晰地刻着“崇祯己卯年仲夏取石”“古菘台”“乾隆壬申年又取石”和“风月洞”等字样,最大的字高约0.2米,最小的高约0.05米,字迹随意。东北面的采石坑与西南面的采石坑相隔7米,长14米,宽7米,深4米。三多红砂岩采石场遗址对研究肇庆尤其是高要当地古建筑发展、变迁历史提供重要佐证资料,具有较高价值。2011年公布为高要市文物保护单位。
端石老坑洞遗址位于高要市金渡镇砚坑村,始凿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历代有开采。因年代久远,故称老坑。又称水岩,清康熙后又称皇岩。洞内原有飞鼠洞、东洞、正洞、洞仔、大西洞、水归洞等洞穴,现存大西洞和水归洞2个采石工作面。洞内石道是沿缓倾斜砚石层凿进,形成一个起伏曲折、多变的小型坑道,石道高0.7米至0.9米。老坑洞采石工作面都在西江正常水位之下,甚至低于西江河床。大西洞全长约135米,洞口与洞底高差为25.5米;水归洞全长约120米,洞口与洞底高差约20米。端石老坑洞遗址所产砚石石质细腻,娇嫩坚实,呈紫蓝色带青色。石品花纹丰富,有鱼脑
上清湾古村位于高要城区西北面,临水靠山,周围红墙黛瓦的古民居如繁星点点洒落其间,错落有致,静谧闲适。这里有异国情调浓厚的中西合璧建筑天主堂,有体现纯朴民风民情的青砖古舍、麻石小巷、渔村古渡、古榕修竹。上清湾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吸引无数的远近游客前来探秘,近年来被诸多爱好摄影、绘画与旅游的人士所青睐,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曾前来拍摄专题节目。坑尾村古村落坑尾村,一个风景秀丽且民情淳朴的古村落,它因与岭南画派一代宗师黎雄才有着渊源关系而名声大振。走进坑尾历史文化古村,古色古香的岭南建筑群,独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让人赏心悦目,叹为
槎塘古村位于回龙镇北的香炉岗东北麓,全村共有83户,总人数303人,是远近闻名的华侨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村民全是由“九里一坊”儒家文化古村落黎槎村移居于此的苏、蔡族人后裔。槎塘村是一座典型的广府村落,规划布局实用美观、井然有序,文化底蕴厚重,2012年获“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蚬岗八卦村开村已有650多年历史,蕴藏着丰富的道家文化,是一个较典型的道家文化古村落。从空中俯瞰,该村像一只巨大的蚬盘在水中,岗顶环村古榕参天,村落的一幢幢房子构成一个个圆圈,结构整齐、地势天成、图案优美。该村依据“八卦”原理兴建,传说为诸葛亮的弟子设计建造,又被当地人称为“诸葛八卦村”。该村祠堂多且密集,沿3千米环村路分布,有“八卦十六祠”之称,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广东省古村落”。
神符岩的千姿百态可以引人入胜,西流洚的悬崖飞瀑则使你留连忘返。西流洚位于活道镇迳心村凰岗坪之北。源于与新兴县交界的老香山系大端山麓的大端水,流经洞心、松坑、沙岗,汇合姚村、官塘之水,沿洞尾、迳心、岗坪、上环等村庄,从水口注入新兴江。大端水流至凰岗坪,由于地势急剧下降,分别以20米和50米的落差分成两级直泻洚底,形成近70米高,30—40米宽的巨型瀑布,浓雾腾空,蔚为壮观。在丰水期,水流湍急,飞溅的水花如云雾翻腾,隆隆的水声数里之外可闻,气势磅礴。由于长年累月的冲刷,急流中的花岗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高低错落,雪白闪烁,光滑可人。瀑布两
高要巽峰塔俗称乌榕塔。位于高要市南岸街道乌榕村乌榕山。明天启四至七年(1624~1627年)建。该塔位于旧府衙东南方,为“巽”位,故名巽峰塔。为穿壁绕平座楼阁式砖木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七级,内13层,高39.2米。塔身各层腰檐与平座均以菱角牙子砖与线砖叠涩挑出。塔腔内设有神龛。底层对边距10.25米,开7个假门和1个登上二层的真门。每面门楣,按八卦方位分别用砖砌出八卦符号。塔身和菱角牙子砖抹白灰,角柱、门枋、阑额、线砖-灰。1997年维修。1989年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乌榕村:乌榕村是南岸街道属下人口较少的行政村,紧靠肇
茅岗遗址位于高要市金利镇茅岗村茅岗山南北面的山脚下。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两万多平方米。1978年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堆积中含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包括有蚝、蛤、螺和猪、牛、鹿、羊、象、刺猬、青鱼、龟、鳄等。部分动物已属家养。还有两个个体的人类遗骸。发现干栏式木构建筑,有三组,平面为长方形,分左右两排竖木柱,间距为1.7米。其中甲组建筑残存木柱14根,左排6柱,右排8柱,柱距0.7米~1.4米不等,两排木柱相距1.64米~1.7米。木柱多有凿榫,榫眼中穿套圆木条,构成梁架和居住面,用树皮板、茅草铺垫居住面或铺盖房顶。出土陶器以泥
明高要文明塔位于高要市南岸镇的镇塘岗,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肇庆知府郑一麟为振兴文风而建。因与肇庆府学宫文明门隔江相对,故名文明塔;又因建在镇塘岗,俗称镇塘塔。相传,凡塔上空乌云翻滚,肇庆必生风雨,故又称雨云宝塔。塔平面六角形,塔身外观七级,内13层,高45米,为穿楼阁式砖塔。塔基为石砌,塔刹为铁铸。底层南北对开一平门;西北面开一上落门,可循级壁绕平座盘旋登上顶层。首层边长6.8米,墙厚3.98米,二至六层开四门,第七层开两门。塔身用一顺一丁的青砖铺砌,中为泥浆粘砌,外表用灰浆砌缝,白纸筋石灰批荡。各层以菱角牙子砖与线砖相隔叠涩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龙公祖庙座落于钟灵毓秀的金钟山,庙中供奉的“护龙神石”因曾护荫过二人成为君王而闻名天下,有着“神石庇佑开南粤,龙公护荫出君王”的美誉。龙公祖庙内保存着从南宋期间流传至今的“千年传世龙签”,龙签由前人依据易数卦理,融汇道、佛、儒三家哲理编撰而成,内容包涵“因缘果报、道德教化、天道阴阳、人道仁义”,每签都蕴涵着大自然无限灵机。龙公祖庙右侧有一棵神奇的姻缘树。姻缘树已有二百多年树龄,期间经历三次灾难:雷击、火烧、刀砍,两树三次被摧毁,三次都在同一时间重生,如一双恋人般生死相随、坚贞不渝,令各地信众啧啧称奇。农历五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