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仙洋楼
赵海仙洋楼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海仙洋楼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兴化市,赵海仙洋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赵海仙洋楼,即赵海仙故居,位于兴化市区东城外家舒巷16号,建于晚清。

赵海仙,名履鳌(1830-1904),晚清出生于兴化中医世家。自幼学医,尽得家传。在深谐祖辈医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发展,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遵经而不泥古,善治疑难杂症,成为一代名医,并成为晚清所形成的“兴化医派”的杰出代表。所传弟子遍及江、浙、皖等省,求医者遍及大江南北。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不豫,诏天下名医进京御诊,两江总督刘坤一举荐赵海仙应诏,赵海仙称病辞却。其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患疾,亦派专使请治。赵海仙不但医术超群,且医德高尚。每逢乡里水灾疫情,都积极参与义诊施药。若遇贫苦之人上门求医,不但无偿救治,还供其食宿,故有一代仁医“赵半仙”之美誉。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曾任卫生部顾问的秦伯未先生于建国前选编出版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一书中载述赵海仙“勤术古训,心得独多,亦儒者之医也。生平乐善为怀,尝谓‘医为仁术,为医而不仁,何用为医?’乡里至今乐道之”。

赵海仙致力于医学研究,著有《霍乱辩证》、《阴阳五行论》《赵氏秘笈》等医籍,收入国家医药辞典,赵海仙也成为我国清代20位名中医之一。

赵海仙故居门楼为三间中式平房,中为门厅,两侧为耳房。过门厅,天井南、北为平房廊屋。

南廊屋5间,东两间为花厅,西三间与花厅之间有一雕花内门相通为中药房。现东间仍复原中药房,中为赵海仙先生行医情景的腊像馆,西为兴化医派及赵海仙医绩陈列室。

北侧廊房4间今为兴化中医博物馆,陈列兴化自宋代以来历代名医及其医著、医案等实物资料。

过天井东去,为一堵高大的青砖屏风式画墙,有圆门,上嵌隶书“盂园”石额。园内正中掘池如“盂”,盂池周边垒以假山,主峰两侧各有门洞。过门洞南去为长方形的水池,池上架一小木桥,名“长寿桥”,紧凑精致。

盂园北边为主体建筑“洋楼”。相传为扬州盐商出资、江都木商联手,专聘宁波匠人构建。中西合璧,屋面飞檐翘角、青砖黛瓦、四围回廊,雕花栏杆,层层环抱。

盂园东侧向南,有依围墙而筑的串廊,连接凉亭。凉亭两间,敞檐格扇,北间原为赵家浴池,南间为赏景休闲场所,现作中草药标本陈列室。

赵海仙洋楼建国后收归国有,2006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全面修缮,2008年在进行赵海仙故居复原陈列的同时,建成兴化中医药博物馆,设立了兴化当代名中医专家门诊。常年对外开放。现已成为江苏省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赵海仙洋楼不仅是人们瞻仰先贤、展示兴化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接受中医药文化教育和求医问药的重要场所,也是兴化文化旅游的亮丽景点。

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板桥文化园
上一篇 郑板桥林园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16141.html
兴化市周边景点
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
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由“三绝奇才——郑板桥”、“楚水流长——兴化简史陈列”、“范仲淹纪念馆”等6个固定陈列展览展示区和2个临时展厅、江苏省文保单位李园、兴化县署、四牌楼、城内东大街古建筑群及四牌楼文化广场组成。四牌楼文化广场:兴化四牌楼在明代称做“四攒坊”,清代以后叫四牌楼。四牌楼上高悬47块匾额旌章兴化籍历史人物75人81人次,诉说着兴化人文的源远流长。四牌楼文化广场依托着四牌楼和“古八字桥”的历史渊源而设计,犹如一把舒展的扇面。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
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
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是人工生态林基地,始建于80年代初期,总面积18894亩。目前启动区面积1500亩,其中林地面积1050亩,栽植的10万株水杉、池杉等树木,已成为高大茂密、生机盎然的水上森林园区,目前林木蓄积量1.5万立方米,且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李中水上森林不同于平常的树木栽种方式,它采用特殊的林垛沟鱼的立体模式,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内有鸟”的独特水乡景观。猫头鹰、野鸭、白鹭、黑杜鹃、草鹦鹉、山喜雀等鸟类,野生动物比以前增加10多种,林中鸟最多时有6万多只,正常有3万只左右。是目前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生态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