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济桥
兴济桥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济桥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贵池区,兴济桥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兴济桥在池州城东九华门外的清溪河上。时代为明,位于贵池市城东。桥有七孔,又曰“七孔桥”。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兴济桥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3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

兴济桥横跨于贵池市城东的清溪河上,为花岗岩七孔石桥,全长239米,宽9.4米,高约4米。桥拱以条石框式纵联卷起,桥身砌缝相错,逆水面立砌分水金刚雁翅桥垛。原桥东筑有奎星楼、桥西立有官亭,后遭近代战火而不存。

兴济桥旁有一棵古树,是一棵香樟树,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池州市有名的古树。七孔桥,即为兴济桥,为池州有名的古桥。原先水清见底,游鱼可数。为池州小十景之一,是来池州旅游的必看之地。

据《贵池县志》载,兴济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刘孟雷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府董炯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竣工。原有碑,后毁于兵焚。兴建此桥,除商贾行人之便外,还有阴阳家的迷信,池州西南诸山之水汇于州治南,经城东北以达江,“水之去也,过驶则不聚,其流直,文亦不显”,只有修桥可扼住风水。兴济桥平展,宽敞,宏伟,造型美观。桥南、桥北原有奎星楼、设官亭,惜今不存。兴济桥现已扩为清溪河公园。

文物保护

1982年9月,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1990年贵池市政府全面维修,古桥受到保护。1998年5月4日兴济桥被评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桥为中心,东边20米,西边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30米,西50米。

上一篇 万罗山摩崖石刻
上一篇 贵池清溪塔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23878.html
贵池区周边景点
池州秀山门博物馆
池州秀山门博物馆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池州市秀山门博物馆开馆于2006年9月,是一家藏品丰富、管理规范的民办博物馆,现馆藏文物达2万余件,主要向人们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以木雕、石雕、砖雕为主题的古建筑构件雕刻艺术和以昭明文化、傩文化为主的地域历史文化专题及瓷器、字画、刺绣、玉石杂件等,从一个方面反映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审美情趣、伦理教化。秀山门博物馆建设分为两期。一期基本陈列设计是:一楼为石雕艺术陈列馆,二楼为木雕艺术陈列馆,三楼为古民居艺术陈列馆,四楼为池州文化陈列馆,五楼展示傩戏及昭明太子等历史文化。城楼广场建有池中名鳜、水绕春城、斜阳古道、卷中风景、杏雨江南、临桥秀色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
大王洞
大王洞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大王洞,古称“穿山洞”。因此宋诗人腾宗凉(字子京)与梅尧臣(字圣俞)在此洞赋诗唱和而名传千古。2007年8月20日,大王洞风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洞户千年叫不开,白云无主自徘徊。只因种玉人归后,一闭春风待我来。大王洞,古称“穿山洞”。因北宋诗人滕宗谅(字子京)与梅尧臣(字圣俞)在此洞赋诗唱和而名传千古。大王洞,坐落在府城西南的牌楼镇大山、穿山境内。全洞由大天潦、小天潦和大王洞三洞呈“丁”字形组成的巨型溶洞,干线总长2200米,总面积达10万平方余米,规模宏大,奇景天成,堪称“洞中大王”。是安徽省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
九华天池
九华天池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国家水利风景区

九华天池风景区位于池州市马衙境内,东距佛教圣地九华山25公里,西距池州市主城区长江旅游码头15公里,与318国道接壤,距池州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沪渝高速和即将建成的宁宜高速铁路、九华山机场均在的出入口均在15公里范围内。景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自然生态原始,景观奇特,既有峡谷、溪流、飞瀑、奇石、古树、高山平湖、竹海等自然景观,也有红色山村、电站、茶园等人文景观;被人誉为江南的“阿里山”。该地区是典型花岗岩地质地貌分布区,因其山体受多次新构造运动抬升,形成多级峡谷盆地。古时候的九华天池是小型天然湖泊,上游为天河,风景秀丽。在1958年-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
杏花村旅游景区
杏花村旅游景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国家水利风景区

千年杏花村池州,素以“千载诗人地”之美名饮誉江南。杏花村,因诗而名垂千秋,也因诗而名扬天下。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村”,“天下第一诗村”。暖阁和位于池州城西的杏花村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文化古迹,是池州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古时曾有“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佳境记载。曾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春游池州杏花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因诗的艺术魅力,仅为一个村而立志的《杏花村志》,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然而,自晚清以后,杏花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