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山路
鱼山路
鱼山路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市南区,鱼山路主要是老建筑,名人故居,各种装饰小资的小咖啡馆,这边花草挺茂盛的,很适合拍文艺范照,是一个很好的去景点;而且这离海很近同时还有中国海洋大学的鱼山校区,里面的建筑也有一百多年了。

鱼山路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老城老街老建筑。瑞哥很喜欢这些石阶,沿路有很多名人故居,其中就有康有为故居。走鱼山路,就像在读一本历史书。

鱼山路上没有像江苏路、德县路上那样高端大气的德式建筑,也没有大学路上浪漫成荫的法国梧桐,但它却有不同一般的人文风情。

青岛建成市镇以前是一渔村,渔民在村旁、河边织渔网、修渔船、晒鱼干。1891年建总兵衙门时,青岛口旁有座山被叫作衙门山,后叫鱼山,修鱼山路时,将山一分为二,分别称东鱼山、西鱼山。东鱼山现称小鱼山。

1899年中德签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在青岛建海关,规定由德国人任总税务司,在鱼山南麓建总税务司宅和副总税务司宅,当时还没有路名门牌,建鱼山路后,分别是鱼山路1号、2号。1903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为胶海关总税务司阿里文、帮办(副总税务司)艾瑞时“请功”,在奏折中说:“窃查胶澳地方,本系东海关分口,自设立胶海关,征收洋税改归税务司管理,并代征常税厘金。总税务司阿里文经营创设,处事精细,井井有条,宅心忠实,尤为难得。帮办艾瑞时襄助维持最为出力。”在鱼山路1号总税务司宅住过的有德国人阿里文、施德明、哈密师,日本人立花政树,英国人李家森等。院内有初建的石碑。

日本占领青岛后在鱼山路5号建了青岛中学校,是一所男子中学,只收日本学生。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因原址被美军占领,就利用了这所日本中学。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山东大学将这所楼房命名为“六·二楼”。1958年山东大学迁济南后,这里是青岛海洋大学(现改名中国海洋大学)校舍的一部分。

鱼山路街景

鱼山路5号的对面是张道藩旧居。张道藩曾留学欧洲学习美术,1930年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等职。

鱼山路7号称为“寒碧山庄”,庄主是女诗词家吕美荪。吕美荪曾任奉天女子师范教务长、女子美术学校名誉校长。

鱼山路11号为吕尚之宅,15号为农民银行副经理宅,25号是上海银行经理宅。

鱼山路33号是文学家梁实秋的故居,1930年到1934年梁实秋任山东大学教授,那时许多教授是单身在青岛,而梁实秋妻女均在青岛,有家的温暖,常请朋友到家中聚会。

梁实秋说:“我北自辽东,南至两粤,走过了十几个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他在两篇文章中盛赞青岛“真君子国也”。他有几十篇文章写到青岛,并说到“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我一生吃的最好的水饺是在青岛顺兴楼”。他晚年病卧台北仍想回趟青岛,憾未如愿。

9号甲是著名海洋物理学家赫崇本旧居,现列入青岛名人故居。

鱼山路27号曾是青岛名医唐希尧诊所,亦列入优秀历史建筑。

鱼山路37号是始建于1937年的青岛红卍字会,该会信奉五教合一,“五教”即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回教。这一组建筑也显示了这一精神。前一进以罗马式建筑代表基督教,有大型廊柱、穹顶,柱端有飞翔的小天使;二进山门之内设有杏坛象征儒教,后有大殿表示佛教,两厢代表道教;第三进为代表回教的伊斯兰式建筑。

鱼山支路由鱼山路登西鱼山,翻山而下经金口一路到莱阳路。

景点位置

山东省青岛市南区鱼山路

上一篇 龙山路基督教堂
上一篇 胶州湾隧道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36262.html
市南区周边景点
中国水准零点景区
中国水准零点景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观中国水准零点标志铜塑与科普介绍,了解海拔起算面的科普知识。中国水准零点景区集测绘文化、航海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水准零点标志雕塑,高6米,重10余吨,底座像一个铅锤,寓意老一辈测量人工作的辛苦,顶部地球仪上有6个小圆球,寓意世界上6个著名的海拔原点。中国零点景区位于青岛浮山湾东侧的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地面点高程唯一的起算面,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及的海拔高度数据即起源于此。在此可了解海洋、大地、山川科普知识,直观地体验“高度从脚下开始”的美妙感觉。六米高的水准零点标志铜塑是景区的标志,这座铜好似一个大铅锤,锤尖所指的地方就是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
青岛德式监狱博物馆
青岛德式监狱博物馆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岛德式监狱旧址博物馆是一座集古堡式监狱建筑群、司法大队建筑为一体的特色博物馆,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殖民监狱旧址之一。监狱建筑由“仁、义、礼、智、信”五座监房和一座工场等组成。“仁”字监房即青岛德式监狱旧址,系1900年所建。其余建筑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建。1900年至1995年该建筑群一直作为监狱(看守所)使用,德国侵占青岛时期(1897年至1914年)为德国关押非中国籍人犯的监狱。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1914年至1922年)为日本守备军囚禁场;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为青岛地方检察厅看守所;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1938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
劈柴院
劈柴院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劈柴院位于青岛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呈“人”字形,东端连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原叫江宁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成为步行街,便改名为劈柴院。劈柴院有二十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区,如同北京的老东安市,劈柴院是青岛人逛街的集中去处。劈柴院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曾有人认为,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等等。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可以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