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山公园
观象山公园
观象山公园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市南区,观象山公园位于观象二路15号,南临观象一路,东邻观象二路,西与禹城路相邻,北至青岛第六中学。2005年公园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职工4人,年游人量20万人次。

园址旧称“大鲍岛东山”,海拔78.9米。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于山上建贮水池,又名“水道山”。1910年建成观象台,将原设在今馆陶路1号之“气象天测所”迁至该山,1911年定名“皇家青岛观象台”,故称“观象山”。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后,观象台改称“测侯所”,更名为“测侯山”。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于1923年正式定名为“观象山”,沿用至今。1924年,中国政府正式接管观象台,开创了中国近代天文事业,青岛观象台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远东三大观象台”。1931年,在山巅建成“天文圆顶屋”。同年,为保护地权和环境,扩大影响,青岛观象台呈请市政府批准,于1932年建“观象山公园”,种植黑松及其他观赏树木,建有花架,修简易游览路,为当时市区较大的公园。后因战乱公园荒芜。建国前夕,从农村涌入一些难民,在山西半坡用乱石、草席搭棚盖屋居住,违章建筑达1.2万平方米。造成垃圾遍地,臭水四溢,公园已名存实亡。

建国后,驻青海军接管观象台,为部队提供气象。1951年,市政府发动群众上山植树,山上植被逐步得以恢复。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在山垭口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58年,制定公园恢复建设规划,成立管理小组和群众护园组织。修整游览路,建花架,设置花坛,安装石桌石凳。“文革”时期遭受破坏,公园再次荒芜。

1984年,市政府决定以气象科普教育为主题,封山3年,对公园进行恢复建设。由市园林规划设计室与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设计室,根据市园林局的规划方案设计;由市商业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劳动局、市税务局、市卫生局、市供销社、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与市南区政府集资承建。建成玉兰亭、六角亭、休息亭、长廊和天文气象科普室、老年人活动室;铺设石质游览路(包括台阶路)2717.16米,安装石桌石凳16套、石条凳56条;将“子午桩”改建为“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建石雕及园门3个,厕所2处。总投资87.15万元,其中上述单位集资53.8万元,政府补充投资33.35万元(包括苗木购置费12.5万元)。由市教育局,海军潜艇学院和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完成植树任务。共栽植乔灌木23665株,铺栽草坪384.5平方米,种植绿篱220米。1986年7月6日,经市政府正式命名“观象山公园”。1987年7月竣工开放。

2000年4月,市政府投资进行综合整治,改善绿化环境,增植各种树木1.6万株,增建时令花卉花坛1894平方米,铺栽草坪5000平方米。

交通

乘1路,221路,225路观象路站下,2路,5路,205路,212路,214路,218路,222路,301路,305路,308路,320路,325路,366路,702路,隧道1路,隧道3路,隧道5路,隧道7路市立医院站下。

门票

免费

景点位置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观象二路21号观象山公园

上一篇 青岛市文化公园
上一篇 青岛中联广场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36426.html
市南区周边景点
中国水准零点景区
中国水准零点景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观中国水准零点标志铜塑与科普介绍,了解海拔起算面的科普知识。中国水准零点景区集测绘文化、航海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水准零点标志雕塑,高6米,重10余吨,底座像一个铅锤,寓意老一辈测量人工作的辛苦,顶部地球仪上有6个小圆球,寓意世界上6个著名的海拔原点。中国零点景区位于青岛浮山湾东侧的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地面点高程唯一的起算面,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及的海拔高度数据即起源于此。在此可了解海洋、大地、山川科普知识,直观地体验“高度从脚下开始”的美妙感觉。六米高的水准零点标志铜塑是景区的标志,这座铜好似一个大铅锤,锤尖所指的地方就是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
青岛德式监狱博物馆
青岛德式监狱博物馆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岛德式监狱旧址博物馆是一座集古堡式监狱建筑群、司法大队建筑为一体的特色博物馆,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殖民监狱旧址之一。监狱建筑由“仁、义、礼、智、信”五座监房和一座工场等组成。“仁”字监房即青岛德式监狱旧址,系1900年所建。其余建筑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建。1900年至1995年该建筑群一直作为监狱(看守所)使用,德国侵占青岛时期(1897年至1914年)为德国关押非中国籍人犯的监狱。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1914年至1922年)为日本守备军囚禁场;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为青岛地方检察厅看守所;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1938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
劈柴院
劈柴院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劈柴院位于青岛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呈“人”字形,东端连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原叫江宁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成为步行街,便改名为劈柴院。劈柴院有二十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区,如同北京的老东安市,劈柴院是青岛人逛街的集中去处。劈柴院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曾有人认为,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等等。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可以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