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门堤遗址
六门堤遗址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门堤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邓州市,六门堤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六门堤遗址

六门堤,位于市区西北隅,是汉代穰县湍河截流工程。也是召信臣兴建的数十处工程中最著名的一处,现存遗址有岔股路村北渠首和通往韩凹村北的槽渠一段。

据《汉书?召信臣传》、《水经?湍水注》、《邓州陂堰志》等记载,西汉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南阳太守召信臣“断湍水,立石碣,开三门,提水位,灌良田。”最长的渠道系由闸门渠首向东修干渠,经穰县城向东北,再折向东南进入新野,全长二百里。沿干渠筑陂、堰29处,受益面积三万顷。元始五年(公元5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堰(水经湍水注作六门堤),灌溉穰、新野、朝阳三县土地五千余顷。西汉末年,六门堤系统失修。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2年),南阳太守杜诗修复六门堤,并加以扩展,将陂堰增至31处,受益面积四万顷。汉末毁废。西晋咸宁年间(275—279年),镇南大将军杜预驻节南阳,太康三年(282年)“复更开广得加于民(六门侧犹有六门碑,乃部曲主安阳亭侯邓达等太康五年立)”。“修召信臣遗迹,引湍澈诸水灌田”,修复六门堤,并延伸到襄阳,陂堰增至四十四处。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三百余年战乱,水利失修。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沈亮任南阳太守期间,曾修复古代水利工程,但缺乏详载。北宋真宋时邓州知州谢绛按召信臣六门陂故址组织兴修,复壅湍水注钳卢陂溉田,兼障湍水泛滥之害。部分恢复六门陂灌溉系统,受益面积三万顷。北宋末年再次废弃。明洪武初年,邓州知州孔显始稍加疏导,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六门陂系统恢复到31陂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州王道升再次组织修复,发展到38陂14堰。崇祯(1682—1644年)以后又失修荒废。

六门陂系统“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刁河)”。诸陂蓄水,相互补充,形成排水、蓄水、灌溉相结合的水利体系。类似这种“长藤结瓜”的独特的水利形式,标志着西汉时期南阳郡水利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上一篇 郭庄遗址
上一篇 邓州霍去病墓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38220.html
邓州市周边景点
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
国家旅游景区3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乍提花洲书院,也许知道的并不多,因为它毕竟没有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声名显赫,但倘提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人们一定会耳熟能详,花洲书院虽在名气上不能和四大书院相比,但也是我国古代很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创始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公元1045年,范仲淹谪知邓州,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