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花园绛州大堂
隋代花园绛州大堂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代花园绛州大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新绛县,隋代花园绛州大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的新绛中学园内,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为历代州府理事之所,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所以又名“帅正堂”。“薛仁贵从军”等故事也源于此。

张士贵(公元585—657年),字武安,河南卢氏人。善骑射,臂力过人。隋朝末年隋炀帝横政暴敛,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张士贵凭着自己的一身好武艺,也揭竿而起,攻城拔寨,远近闻名。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当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南下,军至绛州府招募将士时,张士贵受李渊的招纳,投其麾下。李渊授帅封金印给张士贵,拜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遂在此挂起帅旗,效力于李氏征战,此后,张士贵参与了北拒刘武周,东讨战功,后官至正三品左领军大将军,受封虢国公,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六月率,诏陪于唐太宗的昭陵。

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名礼,绛州龙门(河津市)人,少贫寒,在今河津市仍保留有其住过的寒窑遗址。唐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为了讨伐外族入侵,曾诏命大将张士贵在绛州招募兵马。薛仁贵即在此时从军。其人善于骑射(箭)。在大宋时屡立奇功。

现存大堂为元代建筑,大堂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堂前原在卷棚顶抱厦三间,屋宇已全毁,只有基址犹存,覆盆式莲花座基础,亦可看见唐代遗风。步入大堂,立即会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为扩大堂内的面积,大堂使用了减柱法,堂内柱子,横梁等大多为原始材料稍加砍稍而成,不拘一格,粗犷豪放。全国州衙正堂通例为五间,而绛州大堂独为七间,全国少见,说明在当时绛州的地位极为重要。大堂周围的建筑尚存有堂西小花园、二堂、堂前牌楼基座等,三班六房等已全毁。大堂内北壁嵌有“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碑。

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

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

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已,-自畏服。

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必专尚威猛

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誉。

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劝课。谓劝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

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武臣七条”

一曰修身。谓修饬其身,使士卒有所法则。

二曰守职。谓不越其职,侵挠州县民政。

三曰公平。谓均抚士卒,无有偏党。

四曰训习。谓训教士卒,勤习武艺。

五曰简阅。谓察视士卒,识其勤惰、勇怯。

六曰存恤。谓安抚士卒,甘苦皆同,当使齐心,无令失所。

七曰威严。谓制驭士卒,无使越禁。

景点位置

山西省运城新绛县绛州大堂


上一篇 绛州文庙
上一篇 钟楼、鼓楼、乐楼——绛州三楼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6645.html
新绛县周边景点
绛守居园池
绛守居园池
国家旅游景区2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守居园池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内西侧高地之上,面积1464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州府园林。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由当时的内军将军临汾县令梁轨修建,他还体察民情,见百姓饮水困难,庄稼干旱,于是从城北30里处的鼓堆泉,导水开渠灌田,引余波贯牙城,蓄为池沼。园林内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园西南为虎豹门,进门入园下台阶二十九级直达洄莲亭,亭正方形,半陆半水,绿柳成荫,仲夏下池中荷花盛开,为园林“夏景”。洄莲亭西依墙而建有半亭,左右有花墙,两旁古柏翠竹,奇花异草,为园林“冬景”。洄莲亭东北方有一上山,系当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新绛龙兴寺
新绛龙兴寺
国家旅游景区2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当你从县城南关下车,涉过那座人工搭成的小浮桥,或者坐车从浮桥上游的汾河大桥通过,一踏上热闹非凡的新绛县城的街头,纵目远眺,首先迎入眼帘的,便是耸立在巍巍高垣上的龙兴古寺。龙兴寺据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称龙兴寺。当时,寺院建筑十分雄伟,规模也相当宏大。至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兴灭法运动,拆寺毁佛之风盛行,龙兴寺内的建筑毁之殆尽,唯只塔院寺幸得以存。宋代时,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为宫。后因僧人占居,才又恢复了龙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