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龙潭殿
大理龙潭殿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龙潭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市,大理龙潭殿为文化旅游景点

巍宝山文昌宫,俗称龙潭殿。龙潭殿位于巍宝山前山,是前山的中心殿宇。传说龙潭殿始建于汉代,初期是当地的土著民族祭祀龙的地方。清初成为道家的道观,有关圣殿(二殿)、魁星阁、金甲殿、文昌殿(大殿)等建筑,供奉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等神。

龙潭殿以“龙池秋月”的景色和《松下踏歌图》而闻名。

在关圣殿和文昌殿之间由地下泉水汇聚为一池潭,称为龙池或龙潭。池中有个六角形的亭阁,叫“文龙亭”,亭子的两旁有拱桥相连,水池的四周镶有雕花大理石栏杆,池旁杨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镜,环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洒在水池中,清丽无比,被称为“龙池秋月”的美景。古人曾赋诗道:“草草横塘一镜开,碧开青晓见楼台;夜凉风度钟声静,恐有蛟龙出洞来。”

《松下踏歌图》绘制在文昌宫文龙亭右侧桥墩的石灰墙上,下部分因水浸蚀已有些模糊。画面宽约100厘米,长约120厘米,画0有30余人,用黄、黑、蓝、赭、绿、白等多种色彩绘画而成。画中人物的男女服饰是彝族200多年前的装束,舞者有官有民,男女相杂,形态各异,动作形象,线条清晰,是一幅完整的彝族打歌图。

“打歌”是西南少数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歌舞,早在西晋时就有了文字记载,它的称呼最先为“翟歌”和“跳歌”,后来叫踏歌,今天称它为打歌。南宋时,马远绘制的一幅四老《踏歌图》,作为珍品珍藏在故宫博物馆。

现存于巍宝山龙潭殿的《松下踏歌图》是云南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踏歌壁画,这幅画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距今200余年的这幅民俗歌舞壁画应证了桂馥《滇游续笔》中腾西南少数民族踏歌的文字记载,引起了史家的关注,是研究清代巍山彝族民俗的重要资料。

《松下踏歌图》的摹本曾于1983年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壁画在北京展出,获得很高评价。

上一篇 佛塔寺
上一篇 大理巡山殿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67145.html
大理市周边景点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
国家旅游景区5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距离下关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颇有气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9.9米,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近年来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两塔间距9

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

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
南诏风情岛
南诏风情岛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看点:登上小岛,一入眼便是一组巨大的石雕,叫做沙壹母群雕。这是根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有关大理地区一则神话雕刻而成的。相传,南诏的祖先是一个名叫“沙壹”的女性,她以捕鱼为生,在捕鱼的过程中,触沉木而受孕,于是生下十个儿子,后来,哀牢山下又有一对夫妇生下十个女儿,九隆兄弟就娶了这些女子为妻,后渐相滋长,繁衍至今。这一传说被雕塑家赋予了生命,而且刻绘得出神人化,栩栩如生。介绍:如果把苍洱风光比喻成一顶皇冠,那么南诏风情岛便是镶嵌在这顶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该岛位于洱海东北部的双廊村对面,往返交通十分便捷,住行也比较舒适,岛上人文、自

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