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池州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九华山地藏圣像景区、柯乔门坊、石门高氏宗祠、俞村章氏宗祠、杜氏宗祠、许世英故居、东流双塔、池州七星墩遗址、太和章氏宗祠、荡里姚氏宗祠、东至金氏宗祠、枣林湾遗址、梅山摩崖石刻、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石台汪氏宗祠、崇德堂戏台、石台严氏宗祠、沟汀遗址、刘冲崖刻、天台摩崖石刻,安徽省池州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九华山地藏圣像景区
九华山地藏圣像景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华山地藏王圣像景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柯村。它是九华山打造世界一流旅游胜地和国际重要佛教圣地的标志性工程,是九华山核心地标,地藏王菩萨的行愿之地!景区以99米地藏王菩萨圣像为核心,历时17年,投资逾20亿元,占地189公顷。集现代科技、建筑艺术、文化元素之大成,从园区主入口至地藏王菩萨圣像之间直线距离1900米,沿中轴线布局的主要景点有莲花手印、大愿宝鼎、五通桥、大门、牌坊群、弘愿堂、莲花宝座、六道锡杖、万方摩尼、虹桥飞天、汉白玉莲花柱、闵公道明像、乐台、八功德水、九华飞天、涤心莲池、大愿圣像等。2012年,地藏王圣像景区建成开放,同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
柯乔门坊
柯乔门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柯乔门坊位于中国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区柯村自然村青阳县九华乡柯乔门坊系明嘉靖八年(1529年)为进士柯乔而建。柯乔(1497-1550),字迁之,号双华,世居柯村。嘉靖八年(1529)进士,曾师王阳明、湛若水两位理学大师,历任篽史、经筵讲官、湖广按察史佥事、福建布政司参议等职。曾任福建安察副使,加强海防,抗击倭寇,名垂史册。柯村村:柯村位于青阳县西南九华山北麓的少微峰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的北部主入口,集九华山行政中心、交通转换中心、旅游后勤接待服务基地于一体,是建设中的柯村新区所在地。总面积7.56平方公里,南与二圣村接壤,西与老田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
石门高氏宗祠
石门高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高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该祠始建于唐朝高霁的学堂,明朝扩建,座北朝南,为台粱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原为六进,现存五进。依次为门厅、中下厅、中上厅、香火厅、祭祖祠,各进之间以天井相属,前进到后进依山势地形逐渐增高,祭祖祠高于孝恩堂0.80米。宗祠进深长63米、面阔15.28米。脊高6.5米,占地面积945平方米。柱础石为青石质,有圆形、覆盆式,方形、六面、八面形等。祠内136根木柱衬托梁枋,柱上架梁,自下而上,逐层升高,直至屋脊,构成一组排列有序的木质构架。驼梁、月梁、撑拱,卷棚、雀替等木结构雕刻较简洁,留有明代遗风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
俞村章氏宗祠
俞村章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章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原解放乡俞村村。章氏宗祠,又名仲德公祠。章姓,是古代贵池“杜、李、姜、章”四大姓之一。据《章氏宗谱》记载:章氏,炎帝和神农氏的后裔,起源于山西列山。章氏出身官宦世家,历代名士辈出。他们中有秦国的大将军章邯,汉朝的巴东将军章直、御史大夫章赣,晋代的秦王章樵、兵部尚书章平、中散大夫章展,南朝齐广平太守章道盖、陈国的司空章昭达,唐代建州刺史章及等等。章氏宗祠是以木雕、石刻艺术装饰而成。额枋、平盘斗、撑拱、雀替、梁驼、护脊木、格扇槛窗、柱础石无一不精雕细镂。在内容题材上,门厅和藻井四周的卷棚月梁均镂刻“龙”状,既有“二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
杜氏宗祠
杜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茅坦乡茅坦村。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杜氏宗祠是杜姓迁居贵池的祖祠。杜姓,位于古代贵池"杜、李、姜、章"四大姓之首。据《杜氏宗谱》记载:杜氏祖先本姓祁,为尧的后裔,虞时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改封唐,其子孙于杜城(陕西京兆)杜县。杜氏到了汉代,杜固为西汉御史大夫,便成为杜氏的远祖。汉、魏、晋、唐数百年间,杜氏祖先世代为宦。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任池州刺史。传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杜绍先由太平迁居贵池茅坦。杜绍先为贵池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
许世英故居
许世英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世英故居位于东至县官港镇许村。许村被群山环抱,双溪环绕,绿水悠悠,乔木荫荫,风景十分优美。站在村边遥望四角尖,还隐约可见明王禅寺。许世英一生自律严谨,-朴素,不置田产。许世英故居由老屋、中厅、接官厅三部分构成,建筑面积770平方米。许世英故居老屋建于清顺治年间,三进12间,青砖小瓦齐檐墙,建筑线条流畅和谐,雀替、枋梁、门楣、窗棂均有雕刻,工艺古朴典雅。中厅、接官厅建于清末,建筑面积519平方米。中厅为两层楼房,前设内走廊将老屋与接官厅连成一体。接官厅两进深,两侧山墙为阶梯式马头墙,室内宽敞明亮,建筑风格与老屋大同小异。许世英(187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
东流双塔
东流双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流双塔位于东至县东流镇江畔南北两端。东至县东流镇江畔南北两端对峙着两座宝塔,一曰"天然塔",一曰"秀峰塔",合称东流双塔。天然塔坐落在镇北回龙山上,因地势"培娄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春三月,三载而成。塔高十一丈,周6丈6尺,五层六方,砖石结构。每层门开六扇,内设楼梯,拾级登攀,可至塔顶。"上顶以金,下底以石",飞檐翘角,规制壮观。清人冯荃写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连吴楚开云日,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洲。"因建塔筹款施工一帆风顺,又巧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
池州七星墩遗址
池州七星墩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墩遗址位于池州市里山街道办事处白沙村东星组与金星组之间。由孙家墩(占地3600平方米)、叶家墩(3400平方米)、潘家墩(2800平方米)、汪家墩(2200平方米)、王家墩(7200平方米)、虎形墩(2500平方米)和月形墩(700平方米)组成,占地面积22400平方米;从地表采集到磨制石器,如斧、铲、凿、镞、锛等,陶器鼎、鬲、罐等,陶片多泥质,夹砂陶较少;纹饰有方格纹、绳纹、回纹等,系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代群住遗址,1988年11月原贵池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月形墩、虎形墩等七个台地本体及七个台地遗址下脚四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
太和章氏宗祠
太和章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章氏宗祠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和平村太和章自然村。该祠坐北朝南,以南北中轴线而建,三进,为台梁式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大修,进深长43米、面阔12.6米、高9.12米,占地面积541平方米。宗祠整体格局为门厅、露天小院、中厅、天井、祭祖祠。门厅两侧为厢房,后进祭祖祠为一、二层结构。一楼两侧设单梯直上,二层供放历代先祖排位。该祠内部木质结构较为完整。大额枋、小额枋、斗拱、平盘拱、格扇等均雕有图案。基础石为青石质,圆形鼓腹,有圆形、六边形、八边形、方形等。屋面为硬山式,天井两侧为单坡,顶部盖有青灰小瓦,四周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
荡里姚氏宗祠
荡里姚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荡里姚氏宗祠为三进,台梁架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进深长39.8米,面阔16.3米,高8.87米,占地面积592平方米。宗祠基础随着山势逐渐升高,正中是大厅,大厅两侧为厢房。柱础石为青石质,有圆形鼓腹,六、八边形、四方裙兜形。粱枋、雀替均有雕刻。前进天井为长条形,中进天井为长方形。宗祠正面设广场,其顶端筑有半月形放生池,并立有唐代李白到此而作《宿虾湖》诗句现代碑刻。该宗祠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傩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祠堂的柱、柱础、梁等框架保存基本完整。保护范围:大门前延伸8米,东、南、北各2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
东至金氏宗祠
东至金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氏宗祠位于东至县花园里乡金家村。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全称"南溪金氏大成祠",由金和璧为首的二十公"矢勤矢慎,敛费厘规",以成盛举。该祠三进深,抬梁兼穿斗式大木构架,建筑面积981平方米。共有顶梁柱88根(不含瓜柱),最大柱子粗(周长)1.7米,高9.1米,最大磉礅周长2.65米。中进明间宽6米,次间依次渐窄。梁枋、敞卷、余轩、雀替、磉礅,细部制作(含雕刻)玲珑剔透,整体组合气势恢宏,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保护范围:东至公路,南至沟渠,西、北各20米。建设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
枣林湾遗址
枣林湾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枣林湾遗址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合镇乡香隅村与同心村交界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枣林湾,又名神山头,。1983年7月,县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5米,面积12250平方米。西为丘陵,东、南、北三面环田(旧为沼泽地),地面耕地层暴露有:石斧、石石奔、夹砂红陶鼎足、素面夹砂红陶鼎足、红烧土块等大量标本,是县内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遗址。保护范围:北至山脚路、田,西北至香隅粮站、公路,西南至同心村枣林湾自然村庄大路,东南至山脚村民住宅,东至山脚稻田。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20米。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
梅山摩崖石刻
梅山摩崖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山摩崖石刻分为碑刻、摩崖、墓志等类型。梅山接壤江西,安徽的西南门户。因山而名的参禅古寺,前来探幽访胜,咏诗作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有千言大观,也有一字之惊;既有达官显贵遗墨,也有无名之辈狂书;既有数丈摩崖,也有盈尺小碣;正草隶篆,代不绝书,琳琅满目,瑰丽多姿。其中主要的有"普门岭"摩崖石刻、"聚宝"摩崖石刻、"聚宝石记"摩崖石刻、《古木》绝句摩崖石刻、《龙泉记》碑刻、梅山东石刻、"神仙遗迹"摩崖石刻等。这些石刻大大丰富了梅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书法艺术宝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保护范围:以石刻中心点为圆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位于东至县。周馥接官厅,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硬山墙仰瓦屋面,正脊1米多高。接官厅有门楼、主楼两层,内设会客厅、客房、设施豪华。厅内悬有御赐匾额:“七旬齐案,五子登科。”七旬系指周馥和夫人寿诞,五子系指长子学海、二子学铭、四子学熙、七子学渊、九子学辉,他们兄弟都中了进士、举人、拨贡等科举。还有一块御赐“风清南服”匾额,是对周馥督江南各省,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时为官清正,受南方人民爱戴的褒扬。另有一块本县绅耆赠送的匾额,上曰“嘉惠桑梓”。接官厅右侧,是周姓义塾的楼房、花园、厨房、厕所等。周氏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
石台汪氏宗祠
石台汪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宗祠位于石台县兰关乡琏溪村。汪氏宗祠,建筑平面呈侧凸形,通面阔24.4米,通进深32.7米,7开间,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前有围廊,中有天井,门前有抱鼓石。从柱网结构看,属“满堂柱”建造,柱子粗大,呈棱形,主要柱础为覆盆式。前檐及廊檐采用明代鸳鸯交首做法。丁头拱眼雕琢考究,层次分明。从宗祠梁架、柱形、斗拱的结构和特征看,具有晚明建筑特征。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
崇德堂戏台
崇德堂戏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德堂戏台位于石台县阿田乡徐村。建于明末清初。木结构。戏台面阔14.30米,进深6.70米,台高1.90米,台面至天花藻井3.96米。台两侧有“出将、入相”和侧门,分上下两层,上层化妆,下层置衣箱道具等。台上方有天花藻井,四周绘有菊花装饰图案。据考,珂田一带明清时期盛行目连戏,此戏台对地方戏曲史的研究有珍贵价值。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
石台严氏宗祠
石台严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严氏宗祠位于石台县大演乡严家村。据严家村珍藏的《严氏宗谱》记载是严子陵后裔,占地面积530余平方米,建于明末清初时。严氏宗祠系明末清初时的古建筑。该宗祠构造极具特色,是皖南山区古宗祠建筑的典型代表。大演乡:大演乡位于石台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8100人,面积140平方公里。大演乡地名是明末清初时期我国大文学家、复社领袖吴应箕所起。当年吴应箕回家探亲,当晚正逢家乡演目连戏,便不顾旅途疲劳,兴致勃勃前往观看,当吴应箕来到戏场时,乡亲们欢声雷动,提议他题写戏台名,吴应箕情感大发,欣然挥笔写下“大演”两个大字。吴应箕逝世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
沟汀遗址
沟汀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沟汀遗址位于安徽生池州市石台县矶滩乡沟汀村。该遗址面积约225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0.3-0.5米。2012年6月21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地表采集的遗物有陶片和石器,有打制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磨制的石网坠、锛、凿、刀、斧、镞、铲等以及时期的半成品,陶器仅见夹砂红陶鼎足。在石器数量组成上打制石器多于磨制石器,磨制石器多于陶片;在种类上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与陶器共存,刮削器所占比例最高。该遗址是皖南地区首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对研究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活动具有重要价值。保护范围:南至机耕路,西、北各50米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
刘冲崖刻
刘冲崖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冲崖刻唐—清末九华山北麓九华乡柯村境内的少微峰下该地为一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狭长盆地。盆地周围由五老峰、双峰、少微峰、天香岭环绕,高阳河流经境内,自然风光秀美。自唐代费冠卿在此隐居后,历代均有仿效者隐于此地,筑室读书、著作。宋代青阳隐士刘放在陡壁上刻“清隐岩”3字,字径近1米,笔力刚劲。此后慕名参与题刻者不绝,遂形成了摩崖石刻群。刘冲石刻群从唐末至清,绵延1200余年,石刻刀工精细,苍劲有力,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具有较高的书法研究价值。柯村村:柯村位于青阳县西南九华山北麓的少微峰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的北部主入口,集九华山行政中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
天台摩崖石刻
天台摩崖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华山天台古摩崖石刻群二十余处,分布于海拔600~1340余米天台沿线的山崖石壁上。九华山天台古摩崖石刻群二十余处,分布于海拔600~1340余米天台沿线的山崖石壁上,分布在长约5公里的天台沿线石板道路旁。凿刻时间跨明、清、民国三个时代。主要作者有清康熙安徽巡抚朱作鼎、民国安徽省长许世英、国民党集团军司令孙元良、唐世遵等知名人士。文字有隶书、行楷等。刻法有阴刻、阳刻和浮雕刻法。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九华山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保护范围:上至“一线天”、天台正顶石刻群,下至朝阳庵“即是仙界”石刻止,周围50米内。建设控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