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紫鹊界梯田、正龙民居群、下团民居村落、新化刘氏宗祠、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新化旧址(含陈润霖墓)、葛健豪故居及墓、卧云亭、洲上高桥、石花彭氏支祠、湘安古道、谭家花屋、红旗居民点、李聚奎故居、贺国中故居、体仁堂、新车桥、罗宗翰陵墓、扶田庵古寺、罗驭雄故居、乐恺堂,湖南省娄底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娄底市紫鹊界梯田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娄底市紫鹊界梯田景区属于雪峰山脉奉家山系的中部,海拔1236米,最高峰海拔1585.2米,以紫鹊界梯田为中心,共有梯田56000多亩,其中集中连片的梯田在2万亩以上,主要分布于水车镇锡溪管区,从海拔500米到1100米之间,共400余级。-紫鹊界梯田始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苗族、瑶族、侗族、汉族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历史沿革奉家山区紫鹊界
正龙村位于新化县水车镇西部,紫鹊界核心景区海拔800米的山坳内。正龙村民居,则镶嵌于田园阡陌之间,200余户居民的干栏式木房相互交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座充满奇异的自然风貌、灿烂的人文景观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古村。
下团村则位于新化县奉家镇,是当年红二军团扎营地,后又被粟海等学者考证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行笔路线。居住在这里的瑶人,在宋、明王朝的逼迫之下转为汉族,但现在依然中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瑶族文化特质。村民好客,民风淳朴,村子里栽满了多种桃花树,初春,成为桃花覆盖的村庄,素有“桃花源”之称。
新化刘氏宗祠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百茶源村。新化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建筑本体为砖木四合院,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42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3平方米,分正殿、戏台及二层两侧厢房,整体风格小巧别致,建筑构件灵动精美。戏楼为青瓦歇山式建筑,一层通祠堂正门,铺砖石地面;二层为戏台木楼板面,顶部上方及周围满绘图案。全国宗祠千千万,大部分壁画内容是暗八仙、吉祥图案等,诗句作为壁画主题的祠堂真的是少之又少。新化县的这个刘氏宗祠就是其中之一。刘氏宗祠已是新化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但它的保护级别不应止步于此。原因不仅在于
1914年新化籍著名教育家陈润霖在长沙创办楚怡高级工业学校。1938年陈润霖先生将该校迁移至新化县游家镇白沙村。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一批外地年轻学子曾在此求学。抗战胜利后,陈润霖先生因劳累过度,不幸病逝,遂就地安葬在学校旧址内。目前,旧址内有砖木结构房屋3栋,部分围墙遗存和陈润霖先生墓。2019年,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新化旧址(含陈润霖墓)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葛健豪故居位于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璜壁堂村。故居始建于民国时期,砖木结构,土砖墙、青瓦面,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点。1932年至1943年,葛健豪同女儿蔡庆熙、孙子蔡博、孙女刘昂、李特特等人在此渡过了清寒的晚年田园生活。葛健豪故居是一处不可多得红色人文景观。葛健豪墓位于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璜壁堂村。1943年3月,蔡母葛健豪逝世后,由她的家人将其遗体安葬于此。毛泽东在延安得知后,提笔写了“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1985年9月,双峰县人民政府为她立碑:蔡母葛健豪纪念碑。碑名由陈云同志题写。葛健豪墓地四
卧云亭位于涟源市斗笠山镇天井村大坳岭,始建于1905年,由娄星区万宝镇晚清先贤邓起玉捐资修建。相传,邓起玉自幼家境贫寒,16岁去安化县东坪谋生,从老家娄底万宝洞冲湾出发,4天400多里路,身无分文,和他一起出发上路的只有随身的三个桐叶皱粑。途径大坳岭,邓起玉吃了一点皱粑充饥,没有水喝,因劳累在路旁的大石板上睡着了,醒来后,他看到此地山高路险,荒无人烟,和路过的樵夫闲谈时说道:“我刚才梦见发了财,若真的发了财,我一定要到这里修一座茶亭,供过往客商喝茶歇息。”并在旁边的总管庙祈求菩萨保佑。几年后,邓起玉美梦成真不忘当年之诺,1905年捐巨
洲上高桥位于娄底市双峰县洪山殿镇,年代为清。2019年,洲上高桥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氏支祠位于娄底经济开发区大埠桥街道办事处石花村,坐南朝北,据彭氏族谱文字记载,支祠始建于明崇祯二年,民国三十六年大修。砖木结构,两侧为马头形封火墙,进深三厅,长38.7米,面阔14.3米,祠内均为青砖柱和石柱础,结构稳固,牌头有各种彩绘图案和八仙过海等泥塑造型,保存完好,雄伟壮观,泥塑栩栩如生,上厅还刻有“大清嘉庆二十五年渡船捐碑”的字样。彭氏支祠前有涟水相依,后有狮形山为靠,可谓风水宝地。历经几年的申报,彭氏支祠经娄底市文物管理处【2012】14号文件批复同意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划定支祠本体建筑以内为保护范围,支祠本体建筑东南
这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驿道,名称“湘安古道”,起点湘(潭),终点安化梅城。这条古道虽然蜿蜒曲折,三尺来宽,却是古代大梅山地区进出的主要通道。此古道未见县志、族谱记载。其名,根据仍残存于古道上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复修半排上乐善亭碑记》,当地人现称呼该道路为“湘安古道(湘乡至安化)”。现存完整古道7.5公里长。宽度均匀,为1.3米(符合清代古制的“三尺三”)。台阶长约1.3米,宽约50厘米,高度10厘米。主要使用本地常见的六面青片石拼铺,少量路段使用一块完整的本地青片石铺装。2019年3月,湘安古道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
欢迎来到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谭家花屋参观指导(或游览)。游客们也许你见到这处近现代建筑物有些不以为然,心里也许在问一栋普普通通的民宅国家为何要对它进行保护呢?先听我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个世纪30年代末,日军入侵华北,一时间战火纷飞,狼烟四起,“偌大的华北容不下一张课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几近瘫痪。中华民族面临着-灭族的危险。一位年轻有为的教授,从上海辗转千里,到古镇涟源蓝田任教。居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座地主的宅院里。就在这所看似普通的宅子里,他写出了《谈艺录》的大半部分,并构思了抗战文学的长篇小说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围城》,一句
红旗居民点(共产主义示范村)位于湖南省涟源市山甲乡玉屏村,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墙上到处写着毛主义语录,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同类建筑全国都十分少见,文物价值极高。4500平方米。共6栋平行的平房。1958年涟源县红旗公社拆除300多间正屋、40多间堂屋建集体宿舍和公共食堂,与次年底完工。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共6栋平行的平房,每栋有12根廊柱,24间房,20间同样大小的房子左右对称结构分布,4间较大的房子是办公室和会议室,房屋正中是一条笔直的过道。整个居民点共144间房,结构整齐划一。
李聚奎故居位于今涟源市龙塘镇新石桥村,始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故居坐北朝南,东西两端前后突出厢房,呈对称长五间形制,砖木结构,占地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共有1厅(堂)12房,另有猪舍、牛栏、柴房等杂房。条石为基,青瓦为盖。正堂屋设木制神龛和鼓楼。故居现保存较好的是正堂屋和东边“田”字形房舍。西边及前后突出的厢房、杂房均被拆毁,仅存条石基础。2011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南安化兰田(今属涟源)西坪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就开始读书,在开国上将中算得上小知识分子。1926年
贺国中故居,位于娄星区双江乡新庄村,建于清宣统年间,占地211平方米,正房八间,砖木结构、土砖青瓦,坐北朝南,东面有娄星区第一高峰洪家大山,北临胜仙洞,清澈的杉山河从旁流过。1904年1月,贺国中诞生于此。贺国中故居是娄底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娄底红色旅游的五大基地之一。故居建于清宣统年间,占地211平方米,正房八间,具有典型的湘中民居特色。新庄村:新庄村……新庄村详细信息++
体仁堂是红茶商人刘麟郊故居,位于双峰县域的西部,三塘铺镇枫树山村。西距三塘铺镇城区5公里,西邻架子塘村,北与山冲村相邻,东与石排上村毗邻,南与胜云村接壤,前有八湾河流过。在咸丰初年的纷飞战火中,他经商于汉口等各商埠,以外销红茶为主,短短数年便积累了巨额财富。刘氏致富后,以重金聘请名师教其二子刘校亭、刘良丞,两兄弟不负厚望,成为名重双峰的乡绅,于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开始在家修建这座气派的豪宅-体仁堂。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大宅院,横跨棉花、洋楼、年丰三个村民小组,前后分四次历经二十余年才建成。第一批修建了正厅和正屋,第二批修建了左右两
在涟源市蓝田镇东郊的温江,有一古风雨桥,名新车桥。始建不详,从古碑中可知,该桥曾多次补修。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长35米,宽5.6米,石墩、木梁、木板路面,柱式木结构,重檐小青瓦屋面,上覆亭廊,桥廊柱子上挂联数幅,桥北柱联曰:“春秋浩气光青史,日夜温泉下大江”。1989年,涟源市政府将该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当地易承乾老人为首倡议筹款,对桥进行了大修。1995年,市政府又划定桥南20米、北、西、东各50米为保护范围。(黄义志摄)2019年,新车桥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宗翰陵墓坐落于伏口镇林家村的摇篮山,紧邻国道207线,与二广高速相距约500米。罗宗翰陵墓上立着一块墓碑,二尺来高、灰白条石凿成的一块普通墓碑。正面写着一行正楷大字:罗公宗翰之墓。背面的碑文则介绍其生平的事迹。罗宗翰的墓与一般人有些不同,一般的墓讲究靠山临水,他的墓却正好相反,对着巍巍高山,靠着的小山下却有一条涓涓的小河流向远方。年老的人,说是当年罗宗翰下葬时,风水先生遍寻他家乡的山山坳坳,找了大半天也找不准吉地。带去的一条黄狗或许是走累了,卧在那正对大山、背靠小河的山冈上,怎么赶也赶不动。风水先生便顺水推舟,说这里就是那“踏破铁鞋
扶田庵古寺古寺位于伏口镇伏口村境内,坐落于伏口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面的镇南山半山腰之中,前靠归水河和国道207线以及正准备动工的二广高速,面对狮子山,背依湄江胜地,左邻梅城古镇,右靠涟源新城,始建于明朝初年,内供24位诸天佛祖,关圣帝君,观音圣母,乾隆三十六年,幸得复修,增其旧制。此后善男信女尽皆朝拜,香火愈盛,声名远播。1917年,毛泽东游学伏口,与罗驭雄、罗卓雄、罗宗翰等几位同学曾到此探古寻幽。伏口镇:"伏口镇位于涟源市西北部,辖62个村,1个居委会,653个组,5.5万人,总面积182.7km2,有耕地3.6万亩(其中水田2万亩,旱
罗驭雄故居,原名健园,坐落于伏口镇林家村小宝堂组,紧邻国道207线,与正在建设的二广高速相距约200米。健园始建于1910年,复修于1939年10月,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依山傍水,座西朝东,前临归水河,后靠鸟崽山。健园系砖木建筑,有厅堂、偏房、杂房等建筑共5栋。健园的槽门离归水河约20米,槽门宽阔大气,上面的石灰墙上写着毛主席语录,槽门的两边是杂房,进入槽门是一块大坪,坪内种着各种花木,大坪的北面就是健园的主厅,主厅建筑大气,装饰简朴,堂屋内设有神龛,共有12间房,为典型的农村民居建筑。主厅的两旁是偏房,右边的房屋保存较好,左边
乐恺堂位于涟源市金石镇桃林坝村桃林湾,是清代“翰林父子”谢振定、谢兴峣的祖居地,也叫“谢家大屋”。2011年,“乐恺堂”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桃林湾现在的三进九厅“乐恺堂”大屋是湘中地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之一。乐恺堂是清康熙17年(1678年)谢添荫、谢添弦兄弟修建的,堂名“乐恺”,取父子兄弟相聚一堂、和睦快乐之意,已有300余年,作为翰林府第,现在的面积大约有1万平方米。乐恺堂前后四排平房,青砖木制结构,三进九厅相连。正院中有两道门,两座天井,后厅厅中木格上的金黄色油漆还十分鲜明,厅内木柱横梁上面还有很多雕刻图案。这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