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肇庆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石洞古庙、老坑洞遗址、江头乡农会旧址、怀城文阁、肇庆古炮台、彭泽民故居、高要学宫、大岗村李氏宗祠、宋隆基闸、怀集县立图书馆旧址、宝胜古寺、宝林古寺、欧村刘氏宗祠、肇庆牌坊广场、丽先谈公祠、罗洪莫氏大宗祠、邓兆祥故居、贞仙祠、蚬西李氏大宗祠、吴桂丹墓,广东省肇庆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石洞古庙
石洞古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洞古庙位于肇庆七星岩东北石洞岩,始建于唐初,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清嘉庆三年(1798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与石洞岩为一体,岩中有庙、庙在岩洞中,古庙建于0.5米高的台基上,木结构,小型单间殿式,坐北向南,长3米,宽3米。庙内四柱高各为2.1米;前二柱为八角形,石质;后二柱为方形砖柱,重檐,四面斗拱三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石洞岩口增建山门,面积48平方米,无斗拱铺作。1983年重修,部分改为钢筋混凝土梁架。大门上花岗岩石匾额阴刻“石洞古庙”四字。檐柱两根,花岗岩石质,刻有楹联;石柱础为花篮形。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
老坑洞遗址
老坑洞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端石老坑洞遗址位于羚羊峡端溪的老坑,是盛产端砚石之名坑。该坑洞是石工于唐武德元年(618年)按天然石口开凿而成,因年代久远,故称老坑。坑洞内原有多个洞穴,今存大西洞与水归洞。大西洞全长(斜距)125米,水归洞全长(斜距)100多米。老坑砚石集端溪各名坑砚石优点于一身,质地称冠,被视为“砚中至宝”,唐代以来被列为贡品。老坑洞自清末已停止开采。老坑,又称水岩,清康熙后又曾皇岩,位于羚羊峡东端南岸紧西江处。因它开坑采石年代久远,历史较长,故称老坑;又因洞内长年累月为泉水浸渍,故称水岩。自唐代开采至今。石色紫蓝,其石品花纹为鱼脑冻、蕉叶白、青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
江头乡农会旧址
江头乡农会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会江头乡农会旧址位于现四会市黄田镇江头村委会上寨村南端(民国时期,黄田属广宁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四会县)。该建筑建于清代,砖木结构,深两进。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布局,面积375平方米。左侧有厨房等附属建筑,面积。1993年12月进行了维修,次年2月18日修葺竣工。四会市人民政府在祠门右侧嵌设云石阴刻碑文志之,并以旧址建筑外墙边为起点,正门由门口至晒场空地30米,左侧至村道10米,右侧和后面各延3米为该旧址保护范围,再向外各延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1924年8月21日,陈伯忠在第一届农-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被委任为中央农民部驻广宁特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
怀城文阁
怀城文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怀城文阁位于怀集县怀城镇沿江东路,由文昌书院和文昌阁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576平方米。文昌阁又称文昌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八月,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竣工,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15年(1926年)作过多次修缮。塔高25米,分五层,塔体为六角形。门正上方书有“梯云”二字,每层窗口由下至上依次书“得禄”“桂籍”“参天”“文阁”等字体,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意。塔体每层檐下描有花纹图案,顶端铁杆上串有一瓷瓷葫芦,六角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
肇庆古炮台
肇庆古炮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郡岗炮台郡岗炮台在端州区西北郊的郡岗,建于1920年,是肇罗阳镇守使林虎在肇庆所筑的七座炮台之一。炮台地处进入肇庆的陆路要冲,与龟顶山炮台遥相呼应,共同控制该地段。炮台指挥部建在岗顶西麓,以坑道连结于母堡,并以总长560米堑壕连结外围的西、北、东面的暗堡,组成既能整体配合、各个工事又能单独作战的防御结构。炮台指挥部(母堡)平面圆形,直径4.5米,高1.9米。堡内北面有五个枪眼,南面的进出口连接堡外坑道,堡顶固反形,用钢筋混凝土筑成。坑道分露天地段及隐蔽地段,后者平顶,用圆杉木紧密排列,杉顶再夯灰沙三合土。暗堡(子堡)两个,在指挥部东西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
彭泽民故居
彭泽民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彭泽民故居位于肇庆市四会市城中街道白沙村委白沙村。故居始建于清末,为普通民居,是砖瓦结构,建筑面积139平方米。故居于1987年由四会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91年,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提供了彭泽民先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彭泽民先生的女儿提供了彭泽民铜像在故居大厅陈列。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彭泽民(1877~1956)彭泽民,字锦泉,广东四会清塘人。出身贫寒,早年出国到马来亚吉隆坡谋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协助孙中山筹建中国同盟会吉隆坡分会,任中文记录。宣统三年(1911)初,孙中山、黄兴策划广州起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
高要学宫
高要学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要学宫又名文庙,位于原高要县城肇庆镇(现为肇庆市端州区)正东路42号,是我省现存较大的一座孔庙,属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子(名丘)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尊孔崇儒视为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全国各府、州、县普遍建有孔庙,且规模宏伟,巍峨肃穆。学宫的建筑,一般有两部份,一是祀奉孔子的圣殿,即大成殿;一是学宫衙署。据载,高要学宫始建于北宋崇宁年初(约公元1102年),为当时郡守毛衍经始,历张新、林景新两郡守建成。南宋绍兴年间,郡守李麟、郑起沃继而扩建。元末曾加以修葺,后毁于兵战。到明朝洪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
大岗村李氏宗祠
大岗村李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岗村李氏宗祠位于南丰镇尚岗村委会大岗村,始建年代不详,按其建筑形制属清代建筑风格。宗祠为三进四合院布局,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中路三间三进,两侧青云巷。总面阔20.8米,总进深32.62米。占地面积1192.26平方米。宗祠有封闭的广场,正门面对广场影壁。广场左右分别立有4对、5对旗杆夹。殿前为牌楼式建筑,歇山顶。呈六柱三门一楼,木石结构,楼饰莲花托木栱。正门上悬“李氏大宗祠”木刻横匾。前殿左右置耳房,梁架结构为五架梁。祠堂中路建筑面阔三间,砖木结构,龙舟脊,镬耳式封火山墙。面阔9.39米,进深32.62米,前后三进,步步升高。前座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
宋隆基闸
宋隆基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隆基闸位于金渡镇水口村的联安围上。始建于1918年,坐北向南偏东10度。该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面宽16.3米、进深11.2米。闸门为钢铁铸造。宋隆基闸为单孔闸设计,闸孔尺寸为7米×9米,闸门侧墙和进出口翼墙釆用钢筋混凝土结构。1927年7月竣工。工程耗资约62万元港币,由当地募捐集资。主持工程修建是孙中山女婿、时任广东省治河处处长戴恩赛;监工聘请外国人,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统一由国外进口。该闸负责白土、金渡、回龙、蚬岗等镇集雨面积为413平方公里的灌溉、排水任务。宋隆基闸为中华民国时期广东省引进外国技术建设项目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
怀集县立图书馆旧址
怀集县立图书馆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怀集县立图书馆旧址位于怀集县怀城镇解放中路68号(旧县政府大院内),是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民国二十四年落成使用,是当时广西省(1952年以前怀集县属广西省管辖)较早建立且有一定规模的县级图书馆之一。怀集县立图书馆建筑风格典雅大方,中西合壁的建筑特色,既体现了民族风貌,又吸收了外来文化;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纪念价值,是怀集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文物资源,对研究怀集的文化发展史和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永红社区:永红居委会位于怀城镇近郊,县城中心地带——中心市场,管辖5个居民小组,670户,总人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
宝胜古寺
宝胜古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胜古寺位于大沙镇安平安一村。宝胜古寺(前身化师台)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旧寺于元贞元年(1295)落成,至今也有700多年历史,现寺重修于清中晚期,是四会市内幸存的两大著名古建筑之一。因寺内现存的碑刻从元代至清代,流传有序,对研究四会的宗教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该寺木雕、石雕、灰雕图案优美,工艺精湛,是清中晚期宗教建筑的代表,该寺保留梁公佛真身,一直以来祭祀不断,作为宗教场所存在,有着重要的宗教教育意义。宝胜古寺与柑榄宝林古寺并列一起,为四会市现存的两大寺宇古建筑而称著于世。安平村:安平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
宝林古寺
宝林古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林古寺位于肇庆四会市贞山街道柑榄上寨村。宝胜古寺始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历代重修,现寺重修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距今已有923年的历史,是四会市幸存的两大著名古建筑之一。主建筑为硬山顶,出檐平缓,形制古朴,在二、三进之院落中设有仿宋特点的“承露”建筑最为异特。寺内墙上今仍存有清代乾隆、道光重修碑记和咸丰重修的石刻门匾,以及众多的梁柱石刻古楹联等;它们不仅记载了阮公佛的历史及传说,也留下了古人精彩的书法艺术和文学作品,值得今人和后人去学习和研究探讨。宝林古寺为四会市内现存的两大寺宇古建筑之一,在当地群众的心目中有重要的地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
欧村刘氏宗祠
欧村刘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欧村刘氏宗祠位于封开县罗董镇欧村。欧村刘氏宗祠坐北向南,广三路,两侧有青云巷。建筑前有约175平方米的长方形晒地,总占地面积629.37平方米。欧村刘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重建。欧村刘氏宗祠是封开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其建筑工艺巧妙地运用木雕、灰塑、壁画等,技艺高超,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欧村刘氏宗祠在2011年1月被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
肇庆牌坊广场
肇庆牌坊广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岩牌坊始建于1958年,为肇庆市标志性建筑。牌坊广场设计的色调是红色、绿色、天蓝色,基本格局是奔放、热情、开朗。这种传统模式的格局,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今,七星岩牌坊、牌坊广场、彩色音乐喷泉这三者的组合,由于迎合了人们怀旧、幻想和回归自然的心理,已成为肇庆牌坊广场文化的一大标志。七星岩牌坊两侧的建筑物拆除后,代之而起的,是对称地建造的步级、花坛、磨菇形水帘亭和八字形九级叠式喷泉。正是这些绿色和流动的景点把红棉树簇拥的牌坊烘托得更为开阔、明朗、亮丽。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装饰的霓红灯流光逸彩,使牌坊更显瑰丽夺目。不管是白天还是夜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
丽先谈公祠
丽先谈公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丽先谈公祠位于官圩镇金林村,建于清代。丽先谈公祠为砖、木、石结构建筑,三进三开间,两侧建耳房。中堂前天井内有清代嘉应州(今梅州)广东才子宋湘题书“柑罗园”石匾。丽先谈公祠建筑规模大,有岭南建筑特色,对研究清代岭南建筑艺术有重要价值。1938年抗战期间,肇庆中学曾迁址金林村办学,以丽先谈公祠作肇庆中学校本部,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2001年,丽先谈公祠被公布为德庆县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
罗洪莫氏大宗祠
罗洪莫氏大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洪村现存的古建筑有莫氏大宗祠、履恕莫公祠、竹斋莫公祠、梅村莫公祠、敏斋莫公祠、尧夫莫公祠、雪峰莫公祠共7间。其中莫氏大宗祠建于明隆庆5年(15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建,面积527平方米;梅村莫公祠建于民国,面积140平方米;竹斋莫公祠建于清代中期,面积268平方米;敏斋莫公祠建于民国,面积130平方米;履恕莫公祠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面积328平方米。莫氏大宗祠是德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西北向东南,为砖、木、石结构,总面阔13.7米,总进深38.5米,占地面积527.45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中堂石柱础保留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
邓兆祥故居
邓兆祥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兆祥故居在端州区厂排一街35号,为普通的砖木结构民居,占地面积91平方米,由两间住房和一小天井组成。邓兆祥,1903年4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高要县肇庆镇双木棉村(现肇庆市沙街)。11岁考进黄埔海军学校。1949年2月25日,他与爱国官兵在吴淞口举行了震惊中外的“重庆”号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行列。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邓兆祥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海军服役长达70余年,堪称世界海军之“最”;他有过驾巡洋舰起义的壮举,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慰勉和接见;他曾担任过基地、舰队、海军副司令员等要职,为人民海军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担任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
贞仙祠
贞仙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贞仙祠有1200多年历史,是古邑四会的一座古祠,历代屡毁屡修,现在的贞仙祠是1982年由四会旅港同胞苏东霖先生捐资重建的。建祠初期,有两副对联,如今仍留于门口和祠内:“贞风留竹柏,仙气活鱼螺”,“麻缕纺当年,一片冰心尘不染;鱼螺传千古,千寻潭影月同清。”在贞山的山溪里,有种鱼叫做煎鲫鱼,鲫鱼一面煎成了黄褐色,而另一面象平常鲤鱼的色,俗称“煎鲫鱼”。有一种石螺则是无尾笃的,俗称“无笃仙螺”。相传贞女躲进深山后,一直没有忘记村子里孩子们放牧捉鱼摸螺的艰苦生活,时时回来煎鱼,煮螺给孩子们充饥,一天那几个纨绔子弟进山企图施暴,贞女把剪了尾笃准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
蚬西李氏大宗祠
蚬西李氏大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蚬西李氏大宗祠位于高要市蚬岗镇蚬一村。始建于清代中期,清末扩建,历代有维修,2004年大修。坐东向西。总面阔12.8米,进深36.2米。为三开间三进深合院式建筑,硬山顶,正、斜脊均为博古脊,墙楣均绘有壁画。花岗岩石脚。两进之间均有两廊和天井。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封檐板雕岭南佳果。前廊虾弓梁上置狮子顶如意云纹,双步梁上设斗拱,前廊梁架均雕有戏曲人物。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脊饰亦同头进。梁架为穿头式,前廊为卷棚顶。前廊板式梁架及雀替均雕刻有精美纹饰。后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梁架,脊饰亦同前。蚬西李氏大宗祠木雕装饰工艺精湛,人物雕刻精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
吴桂丹墓
吴桂丹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桂丹墓位于高要市白土镇久留村。属清代墓葬。坐北向南,拱形状三道护墙,水泥石米批荡墓墙。总面阔10.4米,深11米,墓两边第一道护墙镶嵌砚石碑志2块,记述吴桂丹生平。吴桂丹(1855—1902年),高要水坑(今属肇庆市鼎湖区)人,清光绪年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记名御史,是中国物理之父吴大猷的祖父。吴桂丹墓葬规模较大,现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