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安康金堂寺、天柱山白云寺、安康佛音寺、安康双溪寺、安康龙兴寺、安康白雀寺遗址、鲁家营遗址、姜店遗址、永丰遗址、饶家坝遗址、陈家坝遗址、中渡台遗址、刘家营遗址、奠安遗址、王家碥遗址、张家坝遗址、柏树岭遗址、柳家河遗址、金鸭浮舟城隍庙、蜀河杨泗庙,陕西省安康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金堂寺位于安康城东五里。康熙《兴安州志》云:“在南山下,新建禅院”。《重续兴安府志》云:“金堂寺,宋嘉定六年(1213年)建”。道光廿九年(1849年)嵌于金堂寺大雄宝殿之《重修金堂寺庙宇碑》称:“兴安城外东南距城五里余,有古金堂寺一座,在山之巅。山虽不高,前有襟水,后有丛林,清晨则烟霞四起,至夕则百鸟噪歌,每逢炎天盛暑,文武名人,来此游赏,清出雅致,诚兴安之胜境也。”清嘉庆期间,日杲禅师主持双溪寺,纳金堂寺为双溪下院,亦称别院。光绪九年双溪寺开戒期,四方僧众自远方而来者数千人,时海内大德印光法师,从双溪寺海定律师受具足戒,因印光善书
白云寺位于安康市西南约18公里处,因主峰如柱插入云端而得名。现住寺僧侣10余人,年接待游客万余人次,是安康市佛教胜地。史载创建于唐麟2年(664年)。白云寺是陕南佛教圣地四大丛林之一,列为安康八景之一。寺庙由三进四塔、一炉五殿、九洞三院组成。沿台阶攀至12层,便是建真武祖师殿石碑。此碑为清代楷书精品。最高处三进佛殿的佛像,均为明代石雕精品。寺后有莲花池,前有方池。据传,看天池可知汉江水位。山北峭壁处有自然形成的9个洞,洞洞相通。化身炉建于明代,四座灵骨塔均高两丈余,系该寺宋至清代的灵骨。白云寺旧有亭宇、楼阁、大殿、厢房数百间。寺院内外
佛音寺位于安康市五里镇月河南岸,风景秀丽的挂榜山旁。总面积约500余亩,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月河川道“十天”高速在寺前穿过,西康高速及五里飞机场离寺仅几公里之遥,交通便利,风景如画,两条山溪抱寺而下,汇为一潭曰白鹭潭,山水相映,双龙环抱,白鹭栖息,祥云缭绕。寺院坐南朝北,隐现于千倾松林之中,依山水地貌而筑基修建,数里之外,即可见其寺气势雄伟之胜相庄严。挂榜山佛音寺因文化积蕴深厚而久负盛名(战国至秦汉遗址)秦惠王设汉中郡西城县,置于此山之下,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相传皇帝御赐皇榜,曾挂于此处,故榜山之来由于此。佛音寺前身为两重殿之观
双溪寺位于今安康市汉滨区新城办巴山东路63号,双溪寺建于何年?《州志》仅言其“在南山下,久废,新建禅院。”《府志》以《贾通志》说“在新城北门外。”旧《县志》载:“在新城北门东,寺在施、陈二沟之间,故名。有二溪图,成化间建,名普同塔,筑新城时分一塔城内。”今人多以旧志所载或者古人所叙东岳泰山庙事“计算”为双溪寺的“寺龄”。宋绍兴四年金人南逼,宣抚使张浚率兵赴援,次行安康,淋雨泞淖弗得进,祷于庙。曾不移刻,祥云披拂,旸谷炳焕,大军启行。浚曰:神之威灵竭敢不报。乃发钱十五万,命郡守王彦、西城知县高楫董重修,承议郎金、均、房镇抚使续觱为记。明
龙兴寺位于安康城汉江北岸龙王山上,据清咸丰八年六月所立《阅查龙兴寺地界碑》记载:“龙兴寺,创自明天顺元年(1457年),天圣寺僧人洪湛结茅庵募化所建”。故又有天圣寺下院之说。明成化间,毁于农民军刘千斤,石和尚之乱。嘉靖间,里人冠刚、鲍礼施山林重建。于是始成郡中名山。清康熙《兴安州志·山川志》云:“东北三十里曰龙王山”山上有寺名隆兴(龙兴),是为一郡名胜。嘉庆二年,白莲教农民军在汉南活动,当地居民将庙前后树木砍伐,以便滚木擂石,山前山后树木净尽,遂以荒芜,清末至民国为道徒所占。1988年,释观慧升座金堂,树0幢,随机说法,四方云集,始中
白雀寺遗址位于本县溢河乡卢家河坝。东接小河坝,西至大同街,南靠汉白公路,北至本县第十六中学,南北长约四华里,东西宽约一华里,阳安铁路横贯其中,遗址内暴露续断文化层,瓦砾很多,村民耕地修田挖出残砖碎瓦和陶器等。传为庙宇遗址,时代不详。
鲁家营遗址位于本县五里镇鲁家营村至四岭小学之间,1985年地区文管会调查越河金矿采掘区文物时发现。东临傅家河,南至飞机场,北靠汉白公路,西至冉家河,南北约一华里,东西约二华里。鲁家营村村民耕作时,陆续发现许多绳纹砖瓦,有村民用南北朝时花纹砖砌厕所。花纹样式较多,其中部分是纪年砖。还出土有陶器,上交安康县第一文化馆收存。该遗址属汉至南北朝村落遗址。
姜店遗址位于本县五里镇姜店村至中河之间,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东临中河,北靠汉白公路,西南越河环绕,面积约1平方公里。文化层表露,厚约2米左右,地面可见绳纹砖、板瓦、筒瓦和陶器口沿。姜店村中心凉河旁,距地表2米处有古窑遗址一处,窑壁烧土厚0.8米,窑址周围粗绳纹红陶片和灰陶片堆积很多。该遗址属汉代村落遗址。
永丰遗址位于本县千工乡新街、庆丰、永丰三村之间。1985年,安康地区文管会勘查越河金矿采掘区文物时发现。南临越河、北靠汉白公路,宽约一华里,东起地区农科所,西至恒河边,长约五华里。遗址靠越河、恒河交汇处有大量瓦砾、砖块和绳纹陶片。新街村村民用南北朝时铭文砖砌渠垒坎,庆丰村村民建房、打窖时挖出过铜器、陶器等。该遗址又经几次勘察,征集有汉代铜釜、铜钫、铜镜、陶盆、陶罐和魏晋六朝青瓷器等。还出土有纪年砖,其文曰:“西城县都乡长乐里姓王造”,“永平九年大岁在辛巳魏兴王造”。还有石质“半两”钱范一件。遗址是汉至魏晋时的村落、作坊遗址。
饶家坝遗址位于本县临江乡饶家坝村周围,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北靠山坡,南临汉江,南北宽约半华里,东西长约二华里,临江一侧受洪水冲刷,露出瓦砾、陶片等遗物。该遗址是火石岩水库淹没区,1985年初,库区考古队清理发掘,出土陶器有绳纹平裆鬲、鼎、罐、釜、盆、甑、灶模型等,还有少量打制石器。铜器有钫、釜、镞、剑、蒜头壶等。还发现用青石砌成的墙基一段,宽2米,断续长约50米。遗址是商周至秦汉时期的聚落遗址。
陈家坝遗址位于本县流水镇东南一华里,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南接山坡,北临汉江,面积约4万平方米,与陈家坝自然村相连。地形缓平,地表是耕地,文化层被洪积黄土覆盖,群众农作,常出土铜、陶类文物,靠汉江一侧,受洪水冲刷,露出秦汉时砖瓦或其残片。遗址属火石岩水库淹没区,1985年上半年该库区考古队进行发掘,出土有铜钫、蒜头壶、绳纹陶罐、釉陶灶和石斧、石刀等。该遗址是新石器至秦汉时期的村落遽址。
中渡台遗址位于本县中渡台村,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遗址紧临汉江北岸,与今安康城隔江相望。东起安康铁路分局寮属区,西至汉江大桥北端,长2000余米。遗址附近的魏家台、寇家沟,有两处汉代陶窑址,并有云纹瓦当模具、瓦当、流渣等遗物。安康铁路分局在遗址内取土基建,探知文化层厚约2米左右。上层含战国、秦汉时期遗物,主要有“半两”、“五铢”、“货泉”等几种铜钱和铜马刺、铜镞等。陶器有施绳纹或篮纹的板瓦、筒瓦、瓦当及方格纹陶片、陶管道等,并有屋基遗址,铺设有整齐的几何纹大方砖。下层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主要遗物有陶锉、陶锛、陶盆、石斧、石锛、石磨棒
刘家营遗址位于本县四合乡刘家营村,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北临越河、南靠山麓,东西长约五华里,南北宽约二华里,西面文化层表露。采集有板瓦、筒瓦以及大形陶瓮残片等,中部几处取过土的断层里,能看到瓦砾和陶片。陶器以灰陶为主,绝大部分饰以绳纹。器物有云纹瓦当、板瓦、瓦井圈、砖井圈、罐、盆、瓮、鬲等。铜器多是炊器和容器,有双鱼纹釜、钫、箭镞、铁釜等。该遗址属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城镇遗址。
奠安遗址位于本县张滩乡奠安塔周围,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北濒汉江,西临黄洋河,高于河床约80米,属黄泥凸地形。遗址中部压在奠安塔基下,表层是耕地,农作时有石器、陶片被翻出。采集的器物有石斧、石锛、石?、石锄和泥质红陶钵、罐等。石器中多是打制和凿制器物,以大小不等的阔口夹身锄最有代表性。
王家碥遗址位于本县建设乡红旗村,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东临洋芋河,西连丘陵,地形平缓,黄土覆盖约0.80~1.00米,表层是耕地,东、南有断层,黑褐色灰土厚约0.90米。采集标本有石锛、石刀和夹沙陶片。石锛、石刀皆小巧,通体磨光。夹沙陶片里红外灰,很有特色。
张家坝遗址位于本县四合乡光荣村,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北濒越河、南靠鲤鱼山,自张家坝向东延伸约500米。越河冲刷遗址北部形成断层,中有文化层,厚约0.30~0.80米,夹杂红烧土、炭渣、石器、陶片等遗物。采集的标本有彩陶钵、夹砂红陶罐、石刀、石锄、石杵、刮削器等。
柏树岭遗址位于本县花园乡柏树岭,1959年调查汉水流域文物时发现。遗址由北向南延伸,东西两侧有水沟,南接越河北岸阶地。修阳安铁路时,遗址有三分之二被毁坏,尚余4万平方米左右。该遗址文化层表露,厚约1~2米,含石器、红陶片、彩陶片、红烧土、炭渣、骨器等。石器多为磨制,部分打磨兼制。器物有斧、锛、凿、磨盘、磨棒、锄、叶形小刀和两面有脊的箭头。陶器以夹沙红陶、泥质红陶为主,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器物有纺轮、陶锉、鼎形釜、碗、罐、钵、盆、盘、甑、缸、瓮和尖底瓶。还有一件饰辫索形纹的陶环,制作十分精美。大部分陶器饰有黑色或紫色彩绘,有
柳家河遗址位于本县五里镇民主村,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南距越河100米,北距神仙街200米,周围地势平坦,中部隆起,呈不明显土丘状。东面被柳家河村叠压,西面是耕作区。遗址表面有石器、陶片和红烧土。西部有高约1.5米的断层,系褐色灰土,含陶片、红烧土。断层以下向西的稻田中,文化层表露,可采集陶片石器等。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沙红陶为主,兼有少量夹沙灰陶。器物有尖底瓶、尖底器、罐、瓮、钵、锉等。纹饰普遍为绳纹,多数在肩部或领部绳纹上又勒七至十一道弦纹。其中一件高领罐、沿壁薄而外侈,领部饰指尖戳印纹及乳钉纹,极有特色。还有少量彩陶,素面磨光陶
城隍庙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庙宇,位于210国道183公里处,县城北5公里,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四面环水,远远望去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它始建于乾隆50年,即178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陕南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设计独特的庙宇,在陕西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堪称一绝。潺潺南流的长安河至此分为东西两条水道,使城隍庙四周环水,妙趣横生。每当明月当空,左右两河,银波荡漾,相映生辉。故此,有“月镜双辉”的美名。数百年来,多少次洪水袭击,城隍庙仍完好无损,这就引出了“金鸭浮舟”的美好传说。相传城隍庙底有一对金鸭栖身地下,水涨浮起,水落卧下,一直护佑
杨泗庙位于蜀河古码头岩壁之上,处于蜀河古镇的最南端。座西向东,西依后坡而南临汉江,大门正对着蜀河与汉江的交汇之处。杨泗庙为清代蜀河“船帮”的会馆,按残碑推断,应该是创建于清朝中期。据旁立的残碑记载,建于清乾隆十年(1754年)。进杨泗庙大门,步上十几级石头台阶就是一个能容纳近两千人的大“天井”院。五、六十年代这是曾是“蜀河汉剧班”和“蜀河电影院”是蜀河人的文化娱乐之场所。现存建筑主要有上殿、拜殿、乐楼和门楼,形式与黄黄州馆基本相同,只是规模与精细程度不敢与黄州馆相提并论。拜殿面阔11.1米,进深7.45米,檐柱高4.6米,为硬山式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