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塔尔寺、丹噶尔古城、湟源元山遗址、莫布拉遗址、下石城遗址、八寺崖遗址、塔干遗址、石树湾遗址、龙山遗址、本布台遗址、西宁宏觉寺、西宁金塔寺、西宁山陕会馆、西宁文庙、西宁城隍庙、白玉巷清真寺、法幢寺、西宁南禅寺、沈那遗址、西宁北山寺,青海省西宁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塔尔寺
塔尔寺
国家旅游景区5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与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咯巴诞生的地方。由于寺院规模宏大完整,交通方便,已成为人们游览参观藏传佛教寺院最集中的地方和青海省最主要的旅游胜地。壁画、堆绣和酥油花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塔尔寺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它与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是格鲁派僧人和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中心之一。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

青海省西宁湟中县
丹噶尔古城
丹噶尔古城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自西汉以来,丹噶尔便成为商贸要地,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至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圣地。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

青海省西宁湟源县
湟源元山遗址
湟源元山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山遗址位于湟源县和平乡蒙古道村。元山坐落在药水河东岸,东南为村庄,北有大路,是座孤立的小山,因山上建有俄博又称俄博元山。面积南北250米、东西200米、高60米,略呈椭圆形。小山东北部土层较薄,部分岩石裸露,西北部土层较厚是遗址主要集中地。小山被开辟为绿化区,修建了许多宽窄不一的小阶梯,从山下到山上各阶梯崖坎皆暴露有灰层、灰坑、残灶、残墓葬等遗迹。山上到处可以见到散布的杂骨、碎石块、陶片及零星的石器等遗物。灰坑内除夹有杂骨、陶片外,有较多的羊粪灰烬,文化堆积厚50-100厘米。所见陶片为卡约文化大华中庄类型的加砂陶素面及饰有绳纹或彩

青海省西宁湟源县
莫布拉遗址
莫布拉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布拉遗址位于湟源县大华乡莫布拉村北莫布拉沟中段东岸山坡下。东北环山,西南为莫布拉沟,地段较狭窄,黄褐色土质并夹有碎石块。遗址东西宽最大处为40米、南北长150米。明清时作为葬地,80年代初遗址上部平为梯田,前沿又系农民取土处,近代墓葬布满在崖边上,破坏较严重。1987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湟源县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遗址中部靠南发现居住房屋4座、墓葬1座。房屋平面皆近似4×4米方形,有两种结构:一种为半地穴式,屋内地面用黄褐土铺垫,踩踏层次分明,周围用直径10-15厘米的木桩间隔约40-50厘米等距排列楔入地下,门向南

青海省西宁湟源县
下石城遗址
下石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石城遗址位于湟中县多巴镇银疙瘩村西,志土河西岸。志土河是条全长不足4公里的由南向北流入湟水的小河,泉水量虽不大,但常年有水。遗址南靠志土河转嘴,北有条小沙沟,西是山坡农田,东紧贴志土河岸,面积约300×200米。遗址上原有用河卵石垒砌的方形石墙,面积略小于遗址。60年代时围墙尚整齐,70年代后逐渐因平整土地被拆去,当地农民将此围墙称下石城,现地面已不见痕迹,只在遗址的东北角覆盖土下尚保留有约3米长的墙基和一些河卵石。由于遗址大部被平整,中部文化层已裸露,西部尚存一部分未动,从未动部分的断面观察,被移动的土层达100-130厘米。从志

青海省西宁湟中县
八寺崖遗址
八寺崖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寺崖遗址位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沟乡八寺崖村。遗址面积约200×150米,文化堆积厚40-120厘米,遗址处在村庄东部,大部压在村庄之下。村庄院墙及地面夹杂有陶片、石器、杂骨等遗物。部分院落中尚留有原貌,其余大部已为建庄院时被清除。遗址北部靠山坡处形成2-3米高的断崖,断崖上暴露有灰层及残墓葬与人骨。建造庄院时曾发现许多墓葬及完整的陶器、石器。调查时曾经征集陶器10余件,石凿、石斧各1件。从陶器看,此遗址为卡约文化上孙类型。遗址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西宁大通县
塔干遗址
塔干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干遗址位于湟中县拦隆口乡铁家营村东,西纳川河西岸。遗址面积约500×300米,文化堆积厚40-120厘米,地面散布有陶片、杂骨,断崖处暴露多处灰层、灰坑,灰层、灰坑内夹有较多的碎石、杂骨、陶片及零星的石器等遗物。陶片都是卡约文化卡约类型的长颈双耳罐、四耳罐、无耳罐、壶、瓮、鬲残片。石器有石斧、石杵及细石器等。遗址北部在平整土地时略有破坏,部分文化层裸露,其余保存较好。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西宁湟中县
石树湾遗址
石树湾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树湾遗址位于湟中县李家山乡吉家村西北部。吉家村处于云固川中段的东河西岸,村庄西北地势略高呈舌状,尾端崖边曲向北转,当地将这个转角地带称石树湾(石音旦),实际上该地与村庄连成一片。遗址面积约200×120米,文化堆积厚100-160厘米,东南边缘取土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调查时村庄尚在扩建,庄院及取土处到处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碎石、杂骨,断崖处暴露灰层,灰坑和形制不清的红胶泥掺细砂的居住面,西部边缘处还见有人骨及残墓葬。所见陶片有加砂陶的长颈双耳罐、双耳罐、双耳壶、瓮、鬲等残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研磨器,骨器有骨锥等。遗址除取土部位遭

青海省西宁湟中县
龙山遗址
龙山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遗址位于湟源县申中乡卡路嘴村北山上,当地将此山叫龙山或丹津岭,因该地筑有俄博,又俗称俄博台,又因在卡路嘴村北申中河入湟水口处,所以叫卡路嘴子。遗址坐落在山岭尾端,面积约40×150米,黑色土质,土层较薄并夹有碎石片、石块,文化层裸露,地面到处可见灰层及圆形灰坑遗迹,陶片散布满地,并有较多的杂骨与零星的石器,但陶片细碎看不出具体器形,从陶质上看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片及卡约文化加砂粗陶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砺石、研磨器等,遗址除文化层已裸露,保存尚好,是湟源县境内唯一的齐家文化遗址。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西宁湟源县
本布台遗址
本布台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布台遗址位于湟中县多巴镇王家庄村。王家庄西原有一藏传佛教所设的本布,现习惯上仍将这里称本布台。遗址面积约100×100米,文化堆积厚约70-100厘米。遗址南部有条大路,西、北、东三面皆为村庄院落,中部尚为耕地,地表散布有陶片,部分地表灰层裸露,南部大路断崖暴露有灰层、灰坑及白灰居住面房屋遗迹。从陶片看都是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素面及饰有篮纹的双耳罐、腹耳罐、加砂陶素面及饰有绳纹的罐、瓮碎片。遗址因平整土地和建设村庄对上层略有破坏,保存基本尚好。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巴镇:多巴镇是湟中县18个乡镇之一,位于湟中县城鲁沙尔北部25km,东

青海省西宁湟中县
西宁宏觉寺
西宁宏觉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亦称“宏觉寺”、“洪觉寺”。位于今西宁市南大街东侧的宏觉寺街东南头。《西宁府新志》载,“在城南门内,旧名‘妙华庵’,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永乐十年敕赐额曰‘弘觉’”。该寺在明代前期颇受朝廷重视,寺僧札思巴锁南曾受封为国师,多次进京朝贡。由于明王朝的支持,该寺曾在西宁地区冠盖一方。明末,塔尔寺和佑宁寺等相继建成,弘觉寺遂被取代,开始衰落。清时成为甘肃拉卜楞寺属寺。该寺一进三院,人山门即护法殿,前院两侧分列钟鼓楼,中院主殿塑有三大菩萨像,另有僧舍18间,全寺建筑占地约4亩。解放前夕,该寺成为省内蒙藏王公、千百户和上层僧人来宁时的常住

青海省西宁城中区
西宁金塔寺
西宁金塔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塔寺位于西宁市南大街东侧宏觉寺街35号院内,约建于明代。清代为塔尔寺的属塔。1958年时,该寺尚存古佛殿1座,僧舍9间,约占地1亩,寺内已无常住僧人。现古殿尚存,其余皆拆除。1985年该寺重归塔尔寺,由占用单位和塔尔寺出资维修,塔尔寺派人管理。历史上一直为塔尔寺驻西宁办事处。金塔寺坐南朝北四合院,占地面积666平方米。南房系佛殿,殿堂内供奉三世佛祖、八大菩萨、十八罗汉及大威德金刚等佛像,主供释迦牟尼佛。阴历四月十六日上午大家一起在西宁金塔寺供奉千盏灯。​祈愿这些灯火遣除有顶至无间地狱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而现见诸佛菩萨的清

青海省西宁城中区
西宁山陕会馆
西宁山陕会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是青海省西宁地区颇具影响的一处中式建筑,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财神的场所。明清时期,山陕商人远离故土,在外经商,为了加强彼此联系,互相关照,增进乡谊,交流商情,协调商务纠纷,融洽与官府的关系,设立一个共同议事的场所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山陕会馆应运而生。史料称,青海在明末清初时还奉行“藏不入汉,汉不入藏”的贸易原则。到了乾隆年间,大胆追逐利润的山陕商人,以冒险精神进入青海,并深入藏区贸易,赚了个盆钵皆满。到清朝光绪后期已有上千人之多,民国时期更为兴盛,于是就有了“山陕客娃半边城”之说。民间甚至有“先有晋益

青海省西宁城中区
西宁文庙
西宁文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文庙,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文庙街,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其后经三次修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成。大部分建筑已被拆改。2004年10月改建后,在原址修建了店铺、广场等设施。文庙的前门设有两个由照壁连接而成的牌坊门,门楣上面分别写有“道冠古今”和“德配天地”,这是寓意孔子的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在赞颂孔子。穿过这两扇牌坊门,迎面就可以看到气势恢弘的大牌坊,上书“棂星门”三个大字。棂星门是文庙特有的设置,高十余米,飞檐斗拱,造型十分壮观。棂星门令人惊叹的一点在于,它建于1741年(清乾隆六年

青海省西宁城中区
西宁城隍庙
西宁城隍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城隍庙,自明洪武十九年始建,历经明、清、民国几代,曾经几度修缮,遂成昔日的规模,透过迷信香烟纸烛的燎绕,可直观到古城西宁文化艺术真品的辉煌。西宁城隍庙座北朝南,从“大照碑”到牌坊山门开始,向北步入庙门。从中轴线分东西对称,向北进深有五院。主要建筑有:三楹大牌坊(山门)、大戏楼、砖砌半墙栏“香厅”(照胆台)、“鉴心殿”、“后寝宫”。东西对称的有“钟、鼓楼”,东西“廊坊”(十八阴司、十八层地狱),东西县厅城隍、地方先贤。主殿为雄伟静穆的“鉴心殿”,殿内正中供奉府城隍“威灵公”——邓训,及掌簿、鬼判、侍从塑像。人们都这么说,“威灵公”邓

青海省西宁城中区
白玉巷清真寺
白玉巷清真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玉巷清真寺坐落在城东区白玉巷3号。寺内主要建筑物有砖木结构大殿三间,建筑形式单脊梁两流水瓦房,正面两边有砖砌花墙与屏风,雕花草图案。南有砖混结构二层小楼一栋,上下六间,分别为满拉宿舍、接待室,东有平房四间,为男女水塘,北有砖混结构二层小楼一栋,上下十四间,分别为阿訇宿舍、教室、仓库等,西有砖混结构二层小楼一栋,上下四间,南有土木结构平房三间,为伙房,大门双开朝北,上面建有砖混结构唤醒楼一座,三层高十五米。1980年10月8日经城东区-部批准恢复寺院开放。历届阿訇有马玉贞、陈克功、王德贞、马建业、马守庆、马秉庆等。地址:西宁市城东区白

青海省西宁城东区
法幢寺
法幢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幢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山公园南禅寺旁边,是青海省最大的汉传佛教比丘尼寺。法幢寺始建于1943年,原来位于西宁市城西区园树庄。2003年为给西塔(西宁——塔尔寺)高速公路建设让路,该寺从园树庄搬迁到这里,这里原是“南山文苑”旧址。法幢寺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殿、财神殿、玉佛殿和大雄宝殿,这座雄伟的大雄宝殿是2009年8月落成的。法幢寺每年中比较大的宗教活动有六次,信徒分布在西宁、大通、湟中、湟源等市县,该寺在全省汉族信教群众有较大影响。地址:西宁市城中区南山公园南禅寺旁边

青海省西宁城中区
西宁南禅寺
西宁南禅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南禅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麓。追溯历史,北宋时(公元997~1065)年在凤凰山已建有寺院,明永乐八年(1410年)形成一定规模。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战乱,有部分殿宇被毁,后在清光绪年间先后集资和捐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规模较大的殿宇建筑群。这个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是目前西宁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汉传佛教信徒(净土宗派)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青海省历史最古老的汉传佛教寺院。该寺有四合院五座、房屋86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殿、玉佛殿、三圣殿、韦陀殿、弥勒殿、地藏殿等,占地面积约60

青海省西宁城中区
沈那遗址
沈那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台地东邻小桥大街,西有一条洪沟与大西山山坡相隔,洪沟内有泉,泉水由北向南流(原注入湟水,现已断流),北部有条东西向的大沟,俗名瓦窑沟。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呈长方形。台地西、北、南三面较整齐,东侧中部有一缺口(封闭形小沟,当地称为小瓦窑沟)。西部中段,因引水灌田塌陷,后经平整成约40×40米、低于台地约2米的梯田。台地东南建有变电站及家属院,小瓦窑沟北部有5处民居,其余皆保存原貌。整个台地都是古代文化遗存,无空白。东北部为马家窑文化区,面积约50×50米,北端有少量的卡约文化遗

青海省西宁城北区
西宁北山寺
西宁北山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宁湟水北的土楼山峭崖间,历史上称为土楼山寺、永兴寺、北禅寺,现又称为土楼观。始建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水经注》中说:“上有土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北山寺多用洞窟建成,北魏壁画存于悬崖岩洞中。还利用山势崖型凿造高达10米的两尊金刚佛雕像,因雨水冲涮,现只有一尊雕像还依稀可辩。现存的北山寺是明代重建的。山顶有宁寿塔,悬崖有“九窟十八洞”,用栈桥曲廊连接,是青海少有的寺院建筑。土楼山峻拔雄伟,北山寺嵌筑危岩,奇巧玲珑。

青海省西宁城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