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大同古城墙、任勇烈墓、栗毓美墓(栗家坟)、祁皇后墓、明代藩九墓、麻庄汉墓群、古城堡汉墓群、北魏冯太后墓、封和要墓志铭、大同鼓楼、白羊古城、白烟墩庙、方山永固陵、赵武灵王墓、天竺庙五龙壁、万泉庄遗址、西册田遗址、洗马庄遗址、抢头岭冶银遗址、沙岭墓群,山西省大同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大同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古城面积3.45平方公里,轮廓呈正方形。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增筑起来的。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周长7.2公里,建有主城门四座,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月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古城墙与护城河及环城公园如今已成为大同这座千年古都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同古城墙据明正德十年(1515)《大同府志》载,明洪武五年(1372)
任举,字勇烈,清提督。其墓在大同城东十里水坡寺前,谥勇烈,御赐碑文、石兽并存。任举,字汉中,清代大同人。生得赭面长髯,素怀忠义,才勇过人。雍正二年中武进土,授以陕西柏林守备,以征巴里坤有功,迁宁夏都司。乾隆十一年升固原提都。因屡立战功,特授西凤协副将,晋署重庆总兵。在一次平定叛乱战斗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终年46岁。乾隆皇帝甚悯悼恤,典如提督,例谥勇烈,入祀昭忠词。并于大同城东十里之外,水泊寺前赐茔地,御赐祭文、碑文(今碑尚存)。荫其……任举详细信息++
栗毓美墓(第六批国保)时代:清地址:浑源县城东1.5公里永安镇栗毓美(1778——1840年),字朴园,山西浑源人,是清代一位颇有建树的治河专家。曾任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五月,栗毓美调任河东河道总督,专管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和运河的管理。在他上任之时,当地经常发生水灾,栗毓美实地考察,多次摸索,创造了“抛砖筑坝法”。当这些砖坝筑成后,即使风雨大作,而大堤却安然无事。在他任职期间,河水没有决堤泛滥成灾。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十八日,栗毓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谥“恭勤”。栗毓美死后,清朝道光
在大同东北三十里孤山之北,冢头峻绝如山,也名歧山。
位于大同城东5公里之马铺山下。其墓群分布是:东起东坟村东北,中经燕庄村南西坟村,西至古城砖瓦厂一带,东西绵延3.5公里,沿着马铺山弧形排列九个圆型宝顶坟墓,墓高4米有余,墓丘直径9米左右。1966年3月28日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大同府志》载:“明代藩诸墓:代简王栓墓、戾王(悼戾王)逊端墓、隐王仕X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允耀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鼎铉墓并在采凉山,惠王成炼墓、思王聪沫墓并在马铺山。”据有关考察,明代藩九王墓陵园之规模虽然比不上昌平县十三陵之大,但也相当可观。享殿皆为红墙纹瓦,碑亭、碑坊以及五供台桌一一俱全,四
麻庄汉墓群(第一批省保)时代:汉地址:浑源县城西北8公里麻庄村西汉时,麻庄汉墓群所在地为雁门郡崞县境,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频繁接触的地区之一。墓群位于麻庄村的古城洼周围,有封土堆20余座。1973年发掘清理了两座汉墓群。两座墓群的形制均为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木墓。一座有两具漆棺,木周围填有沙子和卵石。出土的随葬物有铜钉、铜熏炉、铜博山炉、铜绢、石砚等,推测此墓应是官吏夫妇合葬墓。另一座有棺具一付,骨架为男性,出土的随葬物品有素面铜釜、洗、筒形器、熏炉、刷把等。在尸骨下有很多碎铁片,推测死者身份可能为武职官吏。
阳高县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东南方60里之古城堡周围,包括南梨园沟河东岸汉墓25个。两岸汉墓15个、古城堡北汉墓8个、古城堡东汉墓10个。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南60里的古城镇,方圆面积为19平方公里范围内,以许家窑、靳家洼、单家窑、安家皂一带墓冢较为集中,现存58座,墓葬包括南犁园东岸25个,西岸15个,古城堡北8个,古城堡东10个,封土主约4至6米,封土周长30至50米。保存基本完整。1993年9月23日,划定保护范围时,发现其中五座有盗洞。1941年9月,日本人小野胜年、水野清一等,开始在古城堡汉墓群发掘,先后两次共清理了六
又名永固陵,位于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据《魏书》记载:“大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文明太皇太后葬此,号水固陵。”《水经注》记载:“方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旧志》所谓北魏二陵。唐朝诗人温庭筠游览冯太后墓,赋诗名曰“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团名陵闭玉颜。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全名为屯骑校尉建威将军洛州刺史昌国子封史君墓志铭。1980年出土于大同市西8公里的小站村附近。墓碑高0.42米,宽0.32米。楷书十二行,每行十二字,共141宇。石上刻以浅(上其下石)子格,格长宽为2.7厘米至2.9厘米。刻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石质极好,书刻俱精,铭文完好如初。无书刻人姓名。墓主人封和,是北魏代郡平城(今大同市)人,生于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38年),主要活动于文成、献文、孝文、宣武帝时。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乾隆年间均有重修,是山西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明清鼓楼。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鼓楼四面均悬挂牌匾,南向上匾为“鼓楼”,下匾为“声闻四达”;东向上匾为“歌风”,下匾为“云开春晓”;西向上匾为“振德”,下匾为“和声鸣盛”;北向上匾为“时雍”,下匾为“蟾云就月”。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
白羊古城位于左云县城东4公里处,109国道从城内穿过,属左云县乃至大同市境内最早最古老的城廓。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城是春秋时期的游牧民族北狄白羊族所筑,因而称白羊城,是当时白羊部落的指挥中心。同时期的白登山也因北狄白羊族所居而起名。白羊城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米,占地18万平方米。左云汉代称武州塞,该城到汉元帝之年(公元前33年)重修后改成武州城,传说昭君出塞最后一站住在这里,然后经五路山走出武州塞。该城明洪武四年(1371)后,先后为大同都卫、大同行都指挥使司、镇朔卫驻地。明以前,古城始终为北方重镇。虽经2000多
白烟墩庙始建于清代,正殿三间,分别为奶奶庙,龙王庙和马王庙。庙能被完整保下来,是沾了上世纪生产队做粮仓的光;但现在已严重破损。白烟墩庙虽外型破败,但庙里壁画保存完好。其壁画根据三个大殿的供奉,分别绘着各位神祗有关的故事等内容。壁画笔法飘逸,线条流畅,色彩明快,极具功力,有强烈的民间美术特色。尤其是马玉庙的马王爷,神态凝重,额眼刺光,在其它寺庙很少见到。人们常说的“马王爷三只眼”,也许只能在这里看到。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县城内
方山永固陵遗址(第五批国保)时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城北30公里处的方山(今寺儿梁山)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拓跋睿之妻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太和五年(481年)开始营建,八年告成,十四年(490年)入葬。1976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和大同市博物馆清理发掘。陵墓建造在方山南部山顶玄武岩上,地表为高大的封土,上部半圆形,下部为方形基底,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24米、通高22.87米。墓室置于封土堆的中心,坐北朝南,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和后室四部分组成,南北总长17.6米,前室平面呈梯形,拱形顶,以甬道与后室相连。甬道前后各有一道大
赵武灵王墓位于灵丘县新华西街西段。灵丘县名由此而来。赵武灵王(约前34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赵肃侯之子,赵国的第六代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山西大同市赵武灵王(约前31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元前326年,年方12岁的赵武灵王继位时,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赵国四面强敌环视,周围被
介绍:天竺庙五龙壁位于城内大北街三道营坊巷内,乃夭竺庙山门前之照壁,建于明朝崇侦年间,其构图、格式均与善化寺五龙壁相似,也是彩色琉璃照壁,因年久失修,壁身有倒塌之危险,为妥善保护文物,故而,于1978年拆除,将其原件贮存在善化寺内。山西大同市
万泉庄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新石器时代、汉代地址:大同市新荣区花园屯乡万泉庄村西南约300米万泉河西岸崖头上遗址坐落于西寺梁山山麓东侧,东西约440米,南北约660米,分布面积约29万平方米。万泉庄遗址原名为西村遗址,新荣区花园屯乡万泉庄2001年前称“西村”,现名“万泉庄”,故更名为“万泉庄遗址”。遗址地表暴露的遗物非常丰富,遍布陶片等,遗存具有新石器时代、汉代两种文化特征。在遗址东边缘崖头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1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2处。地面采集遗物有新石器时代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及石斧2件和汉代泥质灰陶。新石器时代纹饰有篮
西册田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大同县许堡乡西册田村西北约2500米处西册田遗址,地处大同县东部,许堡乡中南部,桑干河段之册田水库南岸,遗址正南10000米处为六棱山脉,正北百米处即大同县册田水库。该遗址处在一个位置稍高的平坦缓坡上,遗址内及周边地貌以植被为主。本地村民称“法门寺”遗址,该遗址东西约287米,南北约229米,分布面积约6.5万平方米,应是一个北魏时以烧制砖瓦为主,兼有大量房屋建筑群的综合体北魏遗址。遗址范围内的田埂多由残瓦碎砖集成,堆积多者形成堆丘,此种状态当是耕作者多年耕种挑拣所致。断崖处发现两处文化层
洗马庄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旧石器时代地址:大同市广灵县蕉山乡洗马庄村东北和加斗乡上恩庄村北遗址地处大沙沟西岸的台地上,俗称“花石头沟”,是晋冀两省的分界线。东西长约872米,南北宽约679米,分布面积约59.2万平方米。遗址内遗物丰富,地表暴露的遗物有刮削、尖状器、石片等,石质为红白相间的燧石等,为旧石器时代晚期。197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陈哲英先生曾做过调查,曾发现新石器晚期陶片、东周陶片及宋金以后瓷片等,但以大量石制品为主要文化遗物,代表其文化性质。石制品先后采集近千件,原料基本是硅质酸性火山岩,石英岩很少,质地脆硬,种类有石
抢头岭冶银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明代地址:大同市灵丘县柳科乡刁泉村的自然村-头岭村东坡尖山脚下遗址地处柳科乡东部黄土丘陵山区,遗址东侧为东坡尖山,依山势堆集有冶炼银后留下的废碴,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60米,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初炼年代不详,据村中义勇庙碑记载,明代这里就有冶炼的矿场。由此可知最晚在明代这里就是土法炼银之地。现废弃的矿碴、碾矿石的石磨盘、石碌碡分布于山脚下、村庄内外。矿碴装于高岭土制作的圆柱筒中,直径5.5~6.5厘米,长度为0.3~0.4米。石碌碡约有10余个,置于村民的围墙下,直径0.5米左右,长度亦在0.
沙岭壁画墓群(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城区水泊寺乡沙岭村东北1千米处沙岭壁画墓群已发掘的壁画墓坐东朝西,为长斜坡墓道砖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现存墓葬总长8.5米,宽3.4米,其中墓道长3米。出土文物27件。木质葬具残破严重,未见人骨架。拼对墓葬中残存的漆片,上有彩色绘画和文字铭记。壁画布满了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顶、侧部,保存面积达24平方米。其表现手法是用红线起稿大体定位,再以黑线勾画整体轮廓后定稿,然后进行涂色。壁画主要有红、蓝、黑、三种色彩。内容主要有车马出行图、男女主人端坐图、宴饮图、武士图和伏羲女娲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