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闽都民俗园、李纲墓、林春泽宅、大湖抗日阵亡将士墓、石洋坑坪桥、义存祖师墓、雪峰枯木庵、林如楚故居、龙山会议纪念馆、紫台庵战斗旧址、中共闽浙赣区委会议遗址、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十八重溪老爷洞遗址、兰圃祠堂战斗旧址、兰圃抗击日寇遗址、大义乡战斗旧址、桐口灵光桥、古洋遗址、牛头山遗址、上街新洲金氏宗祠、荆山境,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闽都民俗园位于闽侯县城新区,占地180亩,总投资9800万元。园区以展示闽越农耕文化为主线,通过各类建筑(包括迁建复原、仿建明清时代闽侯民居、新建功能配套建筑等)、园林布局、雕塑、实物展示、多媒体运用、互动体验等手段,反映福州地区明、清时期的民俗特征,是集休闲旅游、感悟体验为一体的文化工程。闽都民俗园于2010年11月动工,是一处突出农耕文化,以体现福州地区古代、近代耕读习俗为主的开放性主题文化公园。公园占地180亩,主要由生产园、生活园、教育园及仿古商业街等组成。建造规模生产园占地约54亩,由农耕广场、四季农田、农家大院、副业作坊、
李纲墓在大嘉山南麓山脚下,墓后山峦起伏,绵延数里,两旁龙虎相拥拱卫;墓前平畴数里,湖光山色。伫立墓前向南眺望,可望见奔流不息的闽江和层峦叠翠的远山,如一幅浓淡有致的山水画卷。绍兴十年(西元1140年)李纲逝于台江楞严精舍,葬于西郊大嘉山。据说此墓原为神晏法师墓地。后来神晏法师遗骨移至鼓山涌泉寺,李纲遂安葬于此。此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神道长近百米、宽七八米,中间以条石铺设,两侧用鹅卵石筑就。神道两侧对列旗杆、石望柱、独角兽以及文武石翁仲等。神道端有“古社稷臣”石牌坊,柱上有林则徐撰书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墓埕
林春泽宅位于南屿村水西林街,座西向东,背靠太平山,主座为三进五开间大宅。首进为宫殿式门楼,位于中轴线上,单开间带八字墙,单檐歇山顶,左右各两间倒座。门内为天井,左右带撇舍。第二进为正厅,建筑面阔五间,中央三开间为厅堂,进深六柱十三架,抬梁式木构架,大量使用斗拱、驼峰,雕刻简洁精美,屋顶为硬山封火山墙。第三进名人瑞堂,木结构两层楼阁,立面五开间,进深楼上四柱九架,楼下前后各增一柱两架,楼梯两部,一部设在后堂,一部设在右撇舍。据说水西林氏住宅始建于宋,嘉靖十三年(西元1534年。一说十六年即西元1537年)失火,整条水西林街毁于火,次年其
大湖抗日阵亡将士墓墓为塔式,占地三百平方米,边长六米,高七米,拱形为白色花岗岩构筑。墓上置两层青石纪念塔,高约十米,为青石构筑,方体,塔上碑文记载这次战役经过和阵亡将士名单。塔身镶嵌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仪书写的“大湖抗日阵亡将士墓”及纪念碑记、蒋介石的题铭“气作山河”、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题铭“功昭闽海”、七十军军长陈孔达的题铭“精忠贯日”。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四月,日军近卫师团、第18师团、第48师团各一部在日本海军第二遣华舰队的配合下进攻福州,21日,福州沦陷。五月21日,驻福州的日军48师团(征兵位置为日本“天皇”的
石洋坑坪桥位于闽侯县廷坪乡石洋村坑坪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单孔木拱廊桥,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6.1、宽6.38、廊屋高3.6米。两岸桥堍用条石垒筑而成,上建圆杉木穿插而成的木拱架,拱架上顺铺圆木为梁,再横铺木板为桥面。廊屋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九间,进深四柱。廊屋两侧设木板凳及直棂木栏杆,外护以遮雨板。当心间西侧设神龛,祀玄天上帝。东侧枋上悬挂一潘坪乡等地村民捐资芳名木匾。该桥是存世不多的木拱廊桥之一,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廷坪乡:闽侯县辖乡。1958年置廷坪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41.5公里。面
义存祖师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大湖乡雪峰寺内。始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石构,高4.1米,底径2.9米,塔座为八角形,底层石阶两级,上置素面须弥座。塔身呈钟形,石面上浮雕圆珠纹,外观如七层念珠环绕塔身。顶如圆笠,上有圆珠结顶,称“难提塔”。塔身嵌铭刻1方,楷书,“义存祖师塔”。据《雪峰山志》载,塔下地宫存有义存生前自撰、闽王王审知署名的铭与序刻石,计225字。塔于198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义存精通佛理,德高望重。禅门五宗(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中的法眼、云门二宗即出其派下。五
雪峰枯木庵在福建闽侯县雪峰寺东南。相传为义存祖师初入山时栖止的地方。庵内枯本一株,己无枝梢,高3.32米,围7.13米,树腹早朽空。其表层厚约7厘米,南向开一门孔,腹中可容十余人。腹壁刻行左读的文字,正书,字径12厘米文曰:“维唐天祐乙丑岁(按为公元905年),造庵子及作水池,约伍阡馀功,于时廉主王大王。”用笔挺拔遒健,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树壁刻碑已历一千余年,金石家称为“树腹碑”。惟碑的下半段有七字已在一百年前被火灼烧,枯木腹内外原有宋、元、明题刻二十多段,现存甚少。庵为保护枯木而建,历代屡有更迭。大湖乡:闽侯县辖乡。1958年
林如楚故居,俗称尾衙,是水西林主街最后的一落,是林春泽长孙林如楚的故居,也称为“且闲堂”。林如楚(1543-1623),字道茂,号碧麓,福建候官县(今福建福州)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刑部主事。曾督学广东,好贤能,得士甚多。官终工部尚书。万历四十七年(1619)五月致仕。天启三年卒,年八十一。有《碧麓堂集》。南屿镇:南屿镇位于闽侯县南部,旗山东麓,大樟溪西畔,东隔樟溪与南通乡相望,东北与福州市南台岛相对,西南与永泰县葛岭塘前乡接壤,北连上街镇,面积170.5平方公里。下辖23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000年计有1620
龙山会议旧址位于闽侯县荆溪镇桃田村龙山。龙山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与晋安区交界的山岭中,原属桐口乡,现属荆溪镇桃田村。这里山高坡陡,丛林茂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地下党人活动的区域,是革命老区村。抗战胜利前夕,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派庄征到福州联系过去隐蔽下来的少数党员,开展城市工作。庄征来到福州后,联系了孟起、林白等人,开始发展组织,建立据点,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于1945年8月建立了中共闽江工委(简称江委)。江委以福州城市为中心,以福建农学院、协和大学等大中学校为工作重点,通过学生工作,大力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同国民党腐败统治作斗
紫台庵战斗旧址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农光村。解放前,紫台庵处于沪屿镇(现青口镇一带)管辖区域内。沪屿镇位于闽侯七里中心,人口众多,街道店铺林立,较为繁华。七里一带地主豪绅多数居住该镇,民团和一个排的保安队驻在镇南端的紫台庵内。1936年1月的一个夜晚,闽中游击队第1支队副队长吴德标率领60多名游击队员急速包围了紫台庵。庵内民团和保安队在睡梦中惊醒,急忙架起机-向游击队猛烈扫射。吴德标当机立断,立即把主力队伍分成两个小分队,第1小分队作掩护,第2小分队为主攻。在敌人的火力被第1个小分队压住的一刹那,第2小分队迅速匍匐到紫台庵墙角下,把两架竹梯
中共闽浙赣区委会议遗址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南阳顶下的大岩洞。南阳顶海拔700多米,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山深林密,路陡坡险。山顶下有个大岩洞,可容纳100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中共福建省委(时称闽浙赣区党委)机关驻地。1947年3月,中共闽浙赣区委机关从古田迁到尚干镇南阳顶,直至1948年1月又迁到南平县凤山镇。这期间,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中共中央对皖浙闽边区革命斗争十分关注,于这年6月对皖浙闽边区爱国游击战争作出指示,指出目前在皖浙闽各地人民武装力量尚小,暂时不宜过急,强调在国民党统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十八重溪老爷洞遗址位于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十八重溪。1945年5月,日寇退出福州。中共福建省委考虑到国民党-派可能对我展开新一轮的“围剿”,果断决定将省委机关驻地由长乐南阳转移到永泰、闽侯交界处的兔耳山。6月上旬,随着省委书记曾镜冰等领导率省委机关警卫班最后一批到达兔耳山,省委机关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赢得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为深入开展革命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1945年7月,省委书记曾镜冰率领部分省委机关干部在林森县(1944年闽侯县改名林森县,1950年复名闽侯县)兔耳山和古城里、十八重溪一带隐蔽,进行生产自救,坚持抗战
兰圃祠堂战斗旧址林氏宗祠位于闽侯县祥谦镇兰圃村林氏宗祠。1949年初,林森县(1944年闽侯县改名为林森县,1950年复名闽侯县)兰圃村有个大地主恶霸林柯锬,拥有田地千亩,家财万贯。他眼见农民斗争风暴日益高涨,为保护自己利益和安全,利用兰圃村农历2月14“迎神”节日之机,演戏闹节3天,特请驻扎沪屿乡的县保安队光顾自己的家宅,备盛宴款待保安队长刘兆春及其随带兵丁队伍一行,妄图借保安武力恫吓民众。兰圃村地下党支部获此信息后,立即向闽中游击队密报这一动态。闽中游击队领导当即研究决定:“趁保安队在兰圃祠堂看戏之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
兰圃抗击日寇遗址位于闽侯县祥谦镇兰圃村。兰圃村位于闽侯、长乐、福清三县山脉接壤交界处,四周群山环抱,五虎山雄卧眼前。1945年5月1日,日本侵略军1个小队12人,从长乐营前窜到林森县尚干,夜间窜入兰圃山寮林矮涌家,抢夺粮食,宰杀家禽。林矮涌母亲黄大妹不畏--,愤怒地上前与日军搏斗,结果身中9刀,惨死在地。儿媳潘秀基为逃命,越墙而出,被日兵发现,亦遭杀害。兰圃群众闻讯后,无比愤慨。翌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兰圃村抗日自卫队组织广大村民持鸟-、大刀、锄头、木棍等工具,分两路向日军驻地进攻。一路登上大坪顶峰,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准备打击
大义乡战斗旧址十八姓宗祠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村。1935年冬,活动在莆田常太游击根据地的红军闽中游击队第2支队,在马口镇压了罪恶累累的铺差韩觐侯和为虎作伥、欺压穷人的猴坑土豪杨本六后,接着又在渡口、银坑等地抓获并处决了伪装买山货、侦探搜集常太根据地情报的国民党特务3人。国民党-派抽调500多兵力向常太游击根据地大举“围剿”。为配合常太游击队反“围剿”斗争,牵制敌人兵力,闽中游击队第1支队遵照中共闽中特委指示,决定到福夏线攻打闽侯大义乡敌据点。是年12月,当获悉大义乡(今属闽侯青口镇大义村)十八姓宗祠内驻有民团后,闽中游击队第1支队迅速
桐口灵光桥位于闽侯荆溪镇桐口村,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万历年间。灵光桥为石构平梁桥,全长约30米,三桥墩四孔道,条石墩,不等跨,净跨为21.5米。桥面宽2.3米,用四条大石板条平铺而成,南侧中间石梁边上阴刻有“灵光桥”铭文。桥两旁原置有石栏,已圮。1989年,灵光桥列为闽侯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荆溪镇:闽侯县辖镇。1958年置荆溪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6公里。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4.3万。福古公路、外福铁路过境。辖荆溪、仁洲、六砿、关中、埔前、关西、关东、荷洋、南山、洽浦、昙石、港头、溪下、光
古洋遗址位于闽侯县鸿尾乡古洋村北面闽江下游南岸,面积约3万平方米。至今,古洋遗址已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一批石锛、石斧、石凿、小纺轮、略大的纺轮,还有少量成件的陶杯、陶豆、陶罐、支座,有的陶器底部刻有颇为规范的陶文符号。古洋遗址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洋村:古洋村位于鸿尾乡中北部,区域总面积13787亩,辖有里境、外境、棋盘石3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2250人,586户。村里有苏、陈、朱、章、赖等十余姓居民居住,其中赖姓为明朝末年迁入,是所有姓氏中最早迁入此地的。村口有一门坊,沿着316国道左转,顺着水泥路前行4.8公里,即
牛头山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洋里乡湖柄村牛头山上。1979年发现,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最厚达2.5米。有三层堆积:上层厚20~50厘米,遗物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从质地和纹饰看,与鸿尾黄土仑和昙石山上层所出土文物极为相似,属青铜器时代;中层主要是蛤蜊壳和灰土混合堆积,遗物较少;下层堆积较厚,已发现的有泥质灰磨光陶簋、篮纹和方格纹橙红陶缸和夹砂红陶釜残片以及鳖甲、石杵、陶网坠等。其特征与昙石山遗址中下层所出基本相同,应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洋里乡:洋里乡,地处闽侯县西北部山区,距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闽侯县上街镇新洲村的金氏家族,是彭城金氏的一个支系,于唐朝末年入闽。入闽始祖传至十一世,因人丁稀薄,迁居各地。金履丰,字希成,号亮功。宋端平二年(1235年)生于浙江兰溪县金府。金履丰智勇双全,征伐有功,官至驾前大将军、御史大夫。旋值元兵入侵,金履丰抗御屡胜,得军功赐券,并允世袭。后宋亡于元,金履丰愤时事不可复为,遂偕子金标归隐福建侯官县璧团洲,从此在璧团洲结庐而居,恳沙造园,将一片渺无人烟的荒芜之地发展成良田遍地的人间乐土。元大德五年(公元1302年),金履丰卒于家中,享寿六十有七。金履丰逝世后,金氏一族在璧团洲繁衍
荆山境荆山境初名“江屿庙”,始建于南宋年间,原为居住在荆山北麓的苏姓,为纪念先祖苏东坡而建的庙宇,后苏姓渐微,徐氏崛起。据史料记载,徐家村原名徐厝墩,南宋初年,奉直大夫徐荆阳由福建浦城渔沧迁居江屿山(即今荆山,当时属怀安县),繁衍生息,渐成大族。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十五世祖、永宁县令徐(木昂),在江屿山南麓筑舍读书,见遍山荆花错落,取名“荆山精舍”,江屿山也随之更名“荆山”。明万历年间(1573-1619),族人徐廷(木或)、徐师乔、徐音轩等筑坝防洪,泽被乡里。明朝末年,更是涌现出集诗人、方志学家、藏书家于一身的徐熥、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