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竹山洞风景区、仙源湘鄂赣红色旅游景区、杜平将军陵、谢灵运墓、洄澜桥、双虹桥、万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谢溪百岁牌坊、万载周家大屋、万载包公庙、万载城隍庙、万载文明塔、观鹰桥、康乐桥、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九龙自然保护区,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竹山洞风景区是赣西颇具特色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万载县东南部,是赣西颇具特色的自然风景名胜区,距县城10公里,距宜春市42公里,距沪瑞高速宜春入口40公里,距南昌市170公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景区内有四大地质奇观:长达3985米的地下长河型溶洞、面积达4000多亩的石笏石林、约4公里长的特大山体卧佛和鲁塘温泉。在三平方公里内同时拥有四大地质奇观的景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属罕见。竹山洞于2006年9月作为江西溶洞的代表荣获“江西十大特色美景”称号,竹山洞风景区2007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拟建成综合性、多功能、高品
仙源乡红色旅游景区位于万载县的西部偏北,距县城50公里。1932年4月12日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机关和其他省直机关由修水迁到仙源,当时,有“小莫斯科”之称。景区内现存有大量的革命遗址,“红色之旅”特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景区内的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省委红旗报社旧址等已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源红色景区也被被评为“江西省百姓喜爱的十大红色旅游景点”、“江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同时景区内还有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如我县第二高峰黄皮尖(海拔1182米)、拥有许多可供欣赏的名贵古树和珍稀动物的官元山林
杜平将军陵杜平将军陵1999年3月4日,杜平将军在南京逝世,骨灰葬于家乡黄茅茶亭岭的金銮殿观音莲(小地名),陵墓座北朝南,高瞻远瞩,气势磅礴。陵园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耗费3万多元,由其子女出钱,万载一建公司建造,墓正中望山碑上有-题词:“丹心献中华,雄才书春秋”。两旁的对联左边是卜明题“一生戎马南征北战,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端戈终年;一身正气坚持真理,为国富民强求安康两袖清风”。右边是戊中奇题:“文韬武略一代英豪,坚贞职守堪为吾辈典型;孺将雍容大家风度,文才书艺尽称万代师表”。
谢灵运墓谢灵运墓坐落于县城东北康乐里泉村12组莲花形山,距县城约2公里。谢灵运(385~433年),南朝宋时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有大量山水诗流传于世,被誉为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其祖父谢玄在晋太元八年(383年)的淝水之战中战功卓著,-为康乐(今万载)公。谢灵运袭承祖爵为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后降为康乐侯。曾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职。宋元嘉十年(433年)10月,谢灵运在刘宋统治集团的政治倾轧中,被诬犯有叛逆罪,在广州被行弃市刑,时年49岁。据《万载南源谢氏族谱》载:“瑍公幼子公义,字灵运
在皇权-的宗法社会里,乡贤自治使大地生机一派蔚然,各姓族建祠宇、设学馆、置学田,教化子孙,使族人商孙崇向道德礼仪。郭氏族人不仅素来尊宗教祖,还颇好施恩于乡民。第13修《万载田下郭氏族谱》载:“吾邑踞龙江之曲,一水贯城,由南浦汇于学前,下经城堰而达蜀江,两岸居民所由往来无阻者,皆藉桥为通行。”“自王家桥以西越笔架洲而前,尤为要道必经。”于是,康熙年间,郭钟桢便创修石桥于此,“以洲中有笔架洄澜之景而名曰洄澜”,又名郭家桥。至此,“东西经行一时称便焉。”洄澜桥历经百年风霜后,桥西渐渐沉没圮废,存者又皆断缺剥蚀,令过往行人不寒而栗,“每当春涨
赣西北边陲古镇万载县城,源于城南竹山洞河流穿城而过,蜿蜒北流,与蜀江合并后汇入锦江。穿城而过之河谓之龙河。龙河之上有一桥,叫双虹桥。双虹桥河东称作“婺前”,河西则为“婺背”,这是当时县城最为繁华的两条商业街。元代末年,本有一座浮桥,称“婺背桥”。人来车往,拥挤非常,浮桥颠簸起伏,左右摇晃,偶尔还会有人被挤落下河。明洪武,永乐年间,曾多次整修过浮桥。明成化年间(1465—1488),因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浪高水急,浮桥轰然倾圯,绳索全断,船板荡然无存。洪水过后,渡口土崩离析,两岸往来,只好依赖竹筏和小舟,交通极为不便。洪武永乐间,桥又圯
万载烈士纪念馆位于万载县沿河东路。万载县小源(现仙源乡)是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湘鄂赣苏区的中心,被称为“小莫斯科”。革命战争时期,全县姓名可考的烈士就有5216名。为纪念牺牲烈士,纪念馆于1953年始建,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五四运动浪潮与大革命的风暴、党组织的建立与苏区的开辟、苏区建设与“小莫斯科”的形成、小源失守与艰苦的游击战争、抗日的烽火与黎明前的斗争、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等六个展厅,陈列革命烈士重要遗物、革命文物320余件。彭德怀为纪念馆题词。2011年,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万载革命烈士陵园,
百岁牌坊座落于茭湖乡谢溪村牌坊组,整座牌坊均为麻石建造,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牌坊正面刻有“百岁坊”三个大字,旁有一幅对联“中婺星辉西江人瑞,南山寿永北阙恩荣”,牌坊背面石刻“万载县儒士钟之妻黎氏立”。在古代,年逾百岁之人极少,地方官发现百岁婆婆以后,便上奏朝廷,清光绪帝便下圣旨予以褒奖,如今在其后人家中照方上仍悬挂着一块金字木匾,-:光绪己丑年,奉旨贞寿之门百有余岁寿妇儒童钟质之妻黎氏立据当地人介绍,百岁婆婆膝下有9子,其去世时8子9媳年龄均超花甲,其有一子病时娶媳,婚后子亡,其媳至终未再嫁。为表彰其贞节,在百岁坊旁立有贞
周家大屋位于株潭镇株山村丁家桥,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约200年历史,大屋分3列,每列5进,门坊、牌楼、雕檐、镂窗均古色古香,均为木质结构,共计有房间200多间,栋栋相连,列列相通,属江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清代汉族古民居,曾在此处拍过多部电影,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建筑、习俗等有重要作用。
包公庙位于黄茅镇洪炉村铁山界,距县城58公里,与湖南浏阳接壤。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乾隆庚子年(1780年)重修。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又由浏(阳)万(载)士民募款扩建,置有田产。庙坐北朝南,穿斗式砖木结构,三进,17间,面阔9.34米,进深31.76米,占地面积约312.52平方米,硬山顶,脊饰宝葫芦。侧山花板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一檀径。山花板上绘有花草,三面的风火墙高达12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已倒毁,仅存鼓形石柱基4只,中殿与后殿均用石柱木梁穿插法架成。檐下、梁前均见木雕、木梁与石柱间施斜穿斗拱,上
城隍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丞冯厚礼以红巾刘仁旧居改建,座落在康乐街道龙河东岸集贤坊(今仿古街),永乐年间毁。正统10年(1445年)县丞周济重建。景泰三年(1452年)典史朱选修葺,弘治年间(1488~1505年)颓废,知县张文谋复新。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辛润出资重建,前殿后寝,东西两廊,中外二门,规制略如县衙,教谕朱宪曾撰文褒美。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邑人又3次捐资修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拓基重修,添建头门外站亭两廊。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进攻县城,与
文明塔位于城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监生易琼等捐建。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易琼后裔先后重修。塔身由砖石砌成,通高约30米,共7层。下6层为六角形(底层为基座),最上一层为圆柱形,层与层相接处有腰檐挑出;7层之上是灰色圆锥形宝盖,盖上垒有塔刹。塔座开有两门,一门朝北偏西,一门朝东偏南,门高1.8米;第2层至第6层均设有6道拱门,其中4道假门;塔内底层东侧嵌有一方石碑,上刻阳文楷书“光绪十八年岁壬辰春月立,易琼公后裔重修”。1983年初夏,县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将塔内木梯改为铁梯。1998年县人民政府对文明
观鹰桥亦作观音桥,位于万载县北官元山船埠潭,离县城60公里。据清道光版《万载县志》载,该桥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12月,易霁翁、汤文学重修,旁有石崖镌字。”比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约晚400年。观鹰桥,虽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依然完好无损,仍稳稳当当地横跨在绿水之上。整座桥规模不大,由6块长约10米、厚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的花岗岩组成桥面,两端的桥基均由雕凿整齐的花岗岩石块衬砌而成,显得十分稳固和沉重。观鹰尖山阴水绿波荡漾自桥下流过,屈曲东流进入泰溪(康乐水)。遗憾的是,桥两边的石崖因风雨剥蚀,石上所镌之字已遍寻无着。
康乐桥又名毓英桥、丁田桥,位于县城东北5500米处,横跨蜀江。该桥4墩5拱,长98米,宽7米,高8.5米,有麻石砌筑,砖块栏墙,单向舟形墩高3.5米,券拱跨径15米,拱券由9道单券磋列而成。桥头有石雕残狮1对。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僧片云募款,龙珦建,以康乐侯灵运名,学士欧阳元书额。明万历初年(1573年),郡守郑惇典檄修,易名“毓英桥”。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知县姚继舜率邑人砥石为墩,架长材构楼其上,置官田为修葺费。崇祯八年(1635年),县令韦明杰易置地田于近地,十七年(1644年)桥毁墩存,易舟以渡。清雍正五年(1
江西宜春市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位于县城阳乐大道中段。该馆成立于1961年,1962年5月在万载仙源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进行原状陈列。1968年受“文革”冲击停止开放,机构瘫痪。1983年3月,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得到恢复,同时成立万载县博物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全馆占地面积1880余平方米。展厅主体建筑为四合院仿古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内设有两个陈列:“湘鄂赣革命斗争史”基本陈列分3个部分介绍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斗争史。陈列200余件革命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腾代远、黄火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
景点位置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九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