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旅游美景好玩的地方必去景点景区有名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介绍和排行榜,应城汤池温泉、应城孔庙、烧香台寿宁禅寺、陶家湖遗址、蒲阳绿荫公园、应城五龙寺、玉女泉、应城凌云塔、伍家山、百石绿洲、应城公园、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短港水库、门板湾遗址、龙赛湖、孝感老观湖国家湿地公园、应城石膏矿第一分矿旧址、红旗人民公社旧址、圣家岭天主教堂、应城文庙,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十大特色景点好玩的地方
汤池温泉位于应城市22公里的汤池镇,由湖北汤池温泉旅游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的,整体占地560亩,按国家AAAA景区标准建造,集温泉沐浴、休闲保健、生态、红色旅游以及完善的住、餐、娱、购配套于一体的旅游度假休闲景区。汤池温泉储量丰富,水温高达72℃—79℃,日产量10400吨,属国内已发现的产量最大的温泉资源(目前国内经营的温泉项目中,产量最大的为4000吨)。其水中含有益人体矿物质48种,平均每吨水矿物质含量35千克之多,尤以对人体最有益的氡和氢含量之多而受青睐。不仅对心血管和消化道疾病具有良好的辅助疗效,而且对镇惊安神、清热怯
应城的孔庙在应城公园内,是一处具有千年历史的建筑景点和儒学圣地。应城孔庙作为儒学圣地,源于黉学。唐·显庆元年(656年),韦思谦任应城县令,始建黉舍。至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令谢良佐于县署衙的东边,修建了学宫(即孔庙)。南宋·绍熙年间(1194年),刘炳宰应城,兴建儒学,后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贾严又重建。明·景泰七年(1456年),知县夏玑修殿、庑、门池;明·天顺五年(1461年),知县周锋又增饰一新,并建明伦堂。八年(1464年),推官章禺于堂前辟两斋:左曰“日新”,右曰“讲习”,后为讲堂。不久,又毁于
距应城城东五里处,有一座迭起的小山丘,在300年前的明末清初,就被人们命名为烧香台。传说很早以前,祖神爷看中了这里是块风水宝地,准备在此显灵。但这里地处古云梦泽岸,时有鱼腥气随风吹来,祖神爷闻不得腥味,就放弃了这里而选中了木兰山。应城的善男信女去朝木兰山就在此歇脚。后来形成一种习俗,即大年初一出方后,主人不进家门,径直上路,行至这里,天已大亮,在此燃香一炷,心默大愿,以示其诚。于是烧香台就此得名。时至明末清初,有一名叫嘉太的和尚云游到此,便搭建了一个三角草棚,设一神龛供人们烧香朝拜,周围百姓始称草庙。不久,嘉太和尚四处化缘,在乡民绅士
陶家湖古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应城市区西约18公里的四龙河与陶家河交汇处,西距汤池镇2.5公里,南距汉宜公路6.5公里,地处鄂中丘陵地区,属江汉平原的北部边缘区,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低岗丘陵、河谷平原、滨湖洼地三种地貌。陶家湖古城遗址比较单纯,主要堆积为新石器时代,属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古城遗址总面积约67万平方米,南北最大长度1000米,东西最宽处850米,平面呈椭圆形,整个城址为土筑城垣,高出地面1~4米,西垣保存最好,城垣外有壕沟环绕。现代村落陶东、陶西湾坐落在城内南部台地上,在台地东侧河沟断面上4~5米深处,挖出大量
应城市蒲阳绿荫公园是本届市委市政府,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工作目标,建设的十个大型实事民生工程之一。(城市二水厂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场二期扩建工程、汉江饮水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老县河改造工程、老城区排水管网工程、城区主干道人行道改造工程、蒲阳绿荫公园建设工程、开发区腾地村民集并工程、城南城中村改造工程)蒲阳绿荫公园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60-190米,占地总面积20万平方米,计划直接总投资8000万元,间接投资3.8亿元,分两期建设。现已建成的是东段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
相传古时有五条龙-成正果,回天庭封位后,时时思念这里的青山绿水,淳朴的民俗民情,五谷丰登的繁荣盛世,毅然决定返回定居。自此,这里更名为五龙岭。五龙岭常年瑞气萦绕,一片淸寂的祥和胜境,后来成为佛家修行之地:五龙寺。当年建成的五龙寺五殿八堂,金碧辉煌,香火兴旺,僧众500余人。从此五龙岭这方圣土,晨钟暮鼓,佛光普照,诸佛菩萨护佑,风调雨顺。。。。。现在的五龙寺,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由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五龙寺宗教文化园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在认真评阅和听取规划编制
玉女泉水温高达70摄氏度,内含硫黄等矿物质,以此沐浴,对风湿病、皮肤病等有较好的疗效。周围树木葱宠,花草繁茂,丘陵起伏,流水潺潺,景色秀丽。唐代诗人李白寄居安陆时曾专程来此游览,留下了“池底烁朱火,沙旁敲素烟。沸珠耀日月,皎镜明中天”的诗句。1937年0中央委派陶铸在玉女泉主办“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培训抗日干部,当年的办公室、教室,保存完好。建国后除建有浴池、疗养院外,并建了旅社、餐馆接待游人。玉女泉堪称一绝。热田面积大,水温高(63℃),水量大(日涌量达4000吨),化学成份稳定,且富含有十多种对人体保健有益的化学元素。境内旅游景
凌云塔在应城市区南3.5公里大富水故道东岸。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兴建。初为3层,以“文峰象征”之意称文笔塔。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取“高耸入云”之意,易为今名。七层六面,高30余米,砖石砌筑,楼阁式,门窗、柱枋、斗拱、檐角等多仿木结构,铁铸塔刹,凌空卓立,风格古雅。内置旋梯,登顶环眺,远山含黛,近水漾蓝,田园流韵,扑面而来。
大洪山余脉延伸进入应城境内,形成何家脑、八百湖、牛脊岭、曾家湾、座庙、龙山六大山系。座庙山系一支折而南行,止于高楼山;一支蜿蜒向东,尽于伍家山。伍家山位于应城市东北三合、两河平原间,东临漳河,西距应城市区15公里,山体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方圆约4平方公里。跨东径113°40′—113°41′,北纬30°59′—31°01′。主峰名求水台,海拔高程77米。据《光绪应城志》记载:“伍家山,在县东三十里。隐士伍员(非伍子胥)居之”,“伍乃楚著姓,此山盖伍氏所居”,伍家山因此而得名。伍家山东临漳河,峰峦层叠,百鸟云集,古木参天,浓
从应城的东大门--东马坊集镇出发,北行约2公里,便是自西向东蜿蜒穿行于应城北部境域的府河。百石洲,如同一颗绿色宝石,镶嵌在府河的北岸。百石洲依府河北堤而卧,呈月牙形与东马坊朱前村隔水相望。面积约700余亩,按民俗计算其面积,约折合田亩120余石,故得名百石洲。百石洲原是一座荒秃的沙洲,因府河汛期急流的回冲,泥沙经年淤积垒结而成。洲子除灌木、野草杂生其间,历无人烟与生机。1982年,朱前村农民刘望山开荒种麦,植树造林,才使得沙洲逐渐绿意葱茏,生机盎然起来,随之也引来不少游人踏青、赏景、怡情。立于府河南堤,凭岸而眺,就会有一幅朴素的彩色画
应城公园,亦称人民公园,蒲阳胜地。现有园地面积虽只有140亩,(其中水面40亩),却也小巧玲珑,格调高雅,布局合理,韵味无穷,建筑错落有致,景色流光溢彩,是人们陶情冶性、晨晚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应城公园建成于1931年,在当时是鄂中地区唯一的一座县级公园。座落在应城县城的城区中心,曾招徕孝感、云梦、安陆、汉川、京山、天门诸多县市的人民群众慕名游览。如今,当你置身应城宾馆客房楼上,倚窗远眺,公园景色尽收眼底。民国九年(1920年),邑中名士李基鸿、王育之、赵保民等倡议在城中修建公园,供百姓娱乐,扬蒲城文明。后由于资金聚集困难,加之园
汤池,因李白“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的诗篇而闻名遐迩。抗日战争初期,陶铸及一批0人在此举办汤池训练班,由此点燃鄂中抗战烽火,更使汤池成为一座拥有重要革命斗争历史和地位的圣地。1984年,-主席题写了“汤池是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的题词。1988年,时值纪念汤池训练班创办五十周年之际,经中央领导明确指示,在汤池训练班旧址上正式兴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纪念馆。10月28日,纪念汤池训练班创办五十周年大会在汤池召开,同时举行纪念馆竣工落成典礼,由曾担任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主任的任质斌题写馆名——“鄂中
短港水库位于应城北部杨河镇境内,是一座中型水库。承雨面积70平方公里,蓄水量4786万立方米,其中有效水量4141万立方米,死水量645万立方米,最大蓄水面积15345亩,最大水深16米。该库于1959年10月动工兴建,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困难、百姓艰苦的背景下修建的一座救命水库,1964年12月配套竣工。后经多次整险加固,至1982年,累计完成土方326.76立方米,混凝土1.36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07.2万元。水库大坝为均匀土质坝。主坝长1380米,坝顶海拔高程58.4米,坝高19.4米,顶宽6.5米。坝面临水一侧筑有防浪墙,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应城市星光村门板湾,大洪山东延余脉向江汉平原北部过渡的连接地带。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2米。是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聚落的典型遗存。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9、2000年发掘。遗址中部有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址一座。城址平面呈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00米。城垣底宽约40米,顶宽约14米,残高约1~5米。垣外有城壕遗迹,长约260米,最宽处约60米,深约3.5米。城垣外坡陡峻,内坡稍缓。城垣内含有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彩陶杯、曲腹杯、鼎等残片。尤其是西城垣内坡发现一处石家河文化的灰坑,
龙赛湖,位于应城西南,跨东径113°29′—113°31′,北纬30°48′—30°51′。有两个子湖,上名赛湖,下名龙湖,水域相通,实则一体。该湖属自然形成,原是一个泛水湖,上源渔子河、毛家河诸港水,下通天门河,原有水面55000余亩,盛产鱼蟹、野鸭等水禽水产品。1969年,汉北河改道,同时修筑汉北河堤,河湖分家,龙赛湖始成一个内湖。1973年,又在湖中狭窄处,兴建大坝一座,分湖为二,亦即赛湖蓄水、龙湖垦田。近年,赛湖沿岸又相继筑堤围垸,水面锐减,现有湖面约剩14000亩。湖底高程一般22.5米,最低处21.8米,正常水位25米,平
老观湖原为泛水湖,建国后多次修堤筑坝,面积不断缩小,遂成内湖,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镇村企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污水排放较多,水质有不断恶化趋向。面对这一生态环保问题,2012年起,应城市委市政府逐步推行水环境截污工程、污水处理、水生态修复和湖岸景观工程等综合整治。该市实施河湖连通,引汉北河水2500万立方米进湖,加快湖泊水体循环,改善水质。逐步取缔和拆除拦网养殖,拆除拦网水面1200余亩,并禁止在湖泊水域养殖珍珠和投肥养殖。采取生物控制措施,修复水域生态系统,提高湖泊水环境质量。多措并举之下,湖泊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修
应城石膏矿第一分矿旧址位于应城市城关镇李家河。明嘉靖年间,应城发现石膏矿,随后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开采,至1917年,当地共有洞商104家,井筒243对,年产石膏13.1吨。应城石膏矿第一分矿成立于1950年,1952年开始投产。采用中央并列式竖井开采,共有两井,相距8.3米,井田范围210万平方米,总储量553.3万吨,设计年限10年,1961年停采。现存有矿井洞及办公楼、发电厂、机械修造厂等附属设施。该矿是新中国第一个国营石膏矿。(第五批)
红旗人民公社旧址位于应城市南郊。1958年8月28日,应城县红旗人民公社设于此。1958年11月,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张体学省长曾陪同朝鲜首相金日成来此视察。旧址坐北朝南,五开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砖木结构。红旗人民公社是湖北省第一个人民公社,该旧址对研究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第五批)
圣家岭天主教堂位于应城市红堂村卧虎岗,由于屋面为红色机制板瓦铺就,俗称“红堂”。1924年,利用“应城教案”赔款所建,为罗马式群体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该教堂是中国民众反对殖民主义精神奴化德的重要见证。(第五批)
应城文庙位于应城市城中街道办事处中心街。始建于宋淳熙末年(1189),明成化七年(1471)重建,后屡有废兴,现存大成殿和泮池。大成殿,重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坐北朝南,面阔五间19米,进深三间11米,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砖木结构。清末以后,应城县图书馆、民众教育馆曾设于此。该文庙是研究应城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遗存。(第五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