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阴阳山
平昌阴阳山
平昌阴阳山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平昌县,阴阳山位于四川省平昌县石垭乡场镇的东南侧,幅员辽阔,由炮台村的重石岭绵延至迎风村的大屋基,高险岫一带,主要包括小罐子山,阴阳岭,青杠梁,缸厂梁,袁家梁,彭家梁,倪家梁,学堂岭,护官寨,印盒寨等组成,长达二十余里。本乡炮台,向阳,黄桷,大营,迎凤五个村的绝大部分面积被其囊括在怀中,过去因为其山顶的中间有一条古老的官道(因2007年部分村民,社会贤达,名士自筹资金修建乡村公路(红军路)而毁坏,现仍有明显的遗迹存在),把该山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一侧谓之阴山,一侧谓之阳山,二者合一,故称“阴阳山”。

沿阴阳山一线有不少的文物古迹,如:梓橦庙大庙(文革中被毁),小梓橦庙的观世音菩萨,土地庙,大营村的慈云洞,向阳村的古石洞墓葬群,三清庙(文革中被毁,现有遗迹)观音堂(文革中被毁,现有遗迹)。说阴阳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是因为当地流传三国时,蜀国军师诸葛亮曾经在这里夜观天象后,在印盒寨授印封侯于张飞命其埋伏兵于山中,打败了司马懿部下前来偷袭巴州的数万大军。(传说归传说,现无确切的证据)。

在阴阳山的一处石壁上曾有小楷书:“大清嘉庆元年(1796年)腊月白莲匪乱保宁….率南江….昭龄……武举…..春屯冠子岩战…..匪于阴阳…..岭”。估计是前人记载白莲教起义事件的文字。(以前很多人都看见过,可惜的是修红军路时,没有引起人重视,被毁坏掉了,真是遗憾!文字中提到的冠子岩可能就是今天的罐子山,阴阳……岭就是阴阳山的某处地方,比如:青岗岭)现存于小罐子山附近的一块巨石壁上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嘉庆二年国匪作乱甚无良痛杀生民侵我江请观今日域中事景是皇家天下王杨学泗书”另一段文字在其左侧,署名泗子书,目前不能完整辨认,有无历史研究价值,有待于文史专家鉴定,目前应该把它保护下来。

民国初年,石垭乡境内哥老会盛行,境内的哥老会会员自称“汉刘”或者“汉留”,本乡老百姓戏称他们为“汉牛”。这些会员们经常到阴阳山的密林里接头聚会商讨帮会内部事情。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徐向前,许世友,李先念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江口独立团在这里驻军,与国民党四川军阀拉锯战,流下了不少的真实和传奇的故事。至今广泛流传于民间。有待于急时整理并发掘。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选编(付卷)》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廖旅在占领北山场、高冠子、印盒寨、龙台寺一带后,便在新线构筑阵地。红军在金华寺将孟旅击溃后,即乘战胜余威,转向高冠子、印盒寨廖旅 阵地进攻。午夜0钟,当面红军对廖旅饶团发动猛烈攻击,一部从正面楔 入,一部从右后方迂回包围,与敌军展开肉搏。此时范绍增在北山场,见势 不佳,乃一面令廖旅严守主阵地带不得后退,一面急派总预备队包括师部直 属特科手枪一营、冲锋枪一连及范旅之周执经团快跑增援。黎明时,红军一 部已于饶团阵地茂林猛攻其背,廖旅预备队廖团亦已全力投入战斗。从午前 三时开始轮番争夺,形成拉锯,战至次日午后一时,红军以打击敌军之目的 已达,乃节节掩护,逐渐退去。廖旅伤亡共达一千余人。而《中华民国陆军二十一军军史》:一书中第六章:“川北围攻”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载:廖(开孝)旅在占领北山场、高冠子、印盒寨、龙台寺一带后,便在新线构筑阵地。红军在金华寺将孟(浩然)旅击溃后,即乘战胜余威,转向高冠子______左方兵团:三月十五日(系1934年)开始攻击,范绍增令范楠煊旅进占王家岭后,又续向袁家坪、金华寺进攻。廖开孝旅由高冠子、印盒寨出击,被阻于土地垭。孟浩然旅进占八庙山后,遭到冠子山、阴阳寨红军的英勇抗击,迄无进展。这充分地说明了:当时发生在阴阳山一线的战斗是多么的残酷和血腥。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重庆,达县等地下乡的知识青年来到这里扎根深山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和本地的骨干青年,民兵一起在山上开展练兵运动,开垦土地,栽种茶树,把火热的青春献给了这座默默无闻的大山,这座大山也养育了他们,至今仍然有一些当年的知青在保持着与本地普通老百姓的联系。作家亦然(李宁:祖籍:本乡向阳村六社,现居巴中市)的小说《通河无言》中提及的印盒寨就位于此山南段的迎凤村四社,向阳村六社交界处)。

当代书画名家孙震忠(已离世)就出生于印盒寨下的迎凤村。“绿树青山格外斜,峻岭陡峰猿愁攀,独立巴山不争秀,自有神韵天地间。”是阴阳山最真实的写照。

阴阳山区奇异景观:

阴阳山松林和红岩嵌:位于石垭乡向阳村五组的阴阳山上,从石垭乡场镇沿红军路向东南方向约五公里可以步行或者乘小车,摩托可以到达。松林秀丽,岩嵌奇特。

大营村山洞:石垭乡大营村三社,距北石路的桥河坝上,大约一公里处的阴阳山两岭分水涧沟下,有一自然形成的大岩洞。洞内岩石地基地势平坦,场面宽敞,洞口开阔。洞顶亦由一巨大平整的坚固岩石骑跨在洞壁的三个侧面上,构成一个较大的圆弧状。洞内冬暖夏凉,一年四季常有涓涓细流自洞顶的山间小沟中流下,洞内也有从洞壁中浸润出来的流水由小沟中流出。雨季时,山洪暴发,山沟中的大量流水自洞顶流下,形成壮美的瀑布景观,回声震耳欲聋,震响四山,为当地一大奇观。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本村社员杨志体一家四口人,在洞内建立了木门窗,卧房,仓库,灶台,客厅以及猪牛羊圈,还养了鸡鸭鹅狗猫等在里面。其穴居方式,远近闻名,许多人慕名前来观看。现洞穴完好,已无人居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其子结婚时,本乡书画名人孙震忠老先生曾为其书写一对联:“水帘洞外天高地阔,木门窗内家大业旺。”一度传为佳话,广为流传。阴阳山区古寨古遗迹:西方寨:位于阴阳山阳侧袁家梁不远处,修建于何时,不得知,现有毁损残存的寨门没于荒草从中。

护官寨:位于向阳村六组.迎凤村四组的山顶上,现存有明显的寨道,寨台遗迹。慈云洞:位于阴阳山阳侧,大营村庄伟岭上的悬崖下,洞内塑有多尊菩萨,只有一条险峻的小道可以通达。

印盒寨:位于迎凤村七社,向阳村六社的山梁上(张家梁),因其山梁形似印盒,山上修有古石头寨墙而得名,现寨墙石条已被当地居民拆除用于修建房屋。三清庙:位于向阳村五社的阴阴山上,因文革中修水库,民兵训练修大平坝而毁坏。

梓橦庙大庙:位于罐子山与阴阳山交界处的平坝上,文革中被拆除,庙地被劈为农田。小梓橦庙和观世音菩萨:位于向阳村四社,现存的小梓橦庙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复的被毁古庙,原庙在文革中被毁。观世音菩萨保持原貌至今尚存。观音庙(堂):位于向阳村三社(今向阳村小学校)文革中被毁,现有残存遗迹。其庙建于清朝末年,庙周围原有七座巨大的石头,传说鲁班夜吆七肥猪至此,突然鸡鸣狗叫,天将放亮,而猪不肯再走,变为石头,从此落根于此。原观音庙为传统古庙建筑,三间木结构瓦房,四角飞檐,房顶塑二龙戏珠,正厅两宝瓶柱上雕刻显眼对联:庙堂辉煌人间灵应护众生,慈航普渡辅良驱邪佑安康。中殿塑刘关张三佛像,左殿塑观音慈航二像,四周有108位啊护,右殿塑佛祖药王太上老君,解放前庙内有和尚三位,庙堂周边有约三十亩良田归属庙产,作田者以四六分成供养三位念经和尚管理庙堂。每月初一十五,山前山后百里内外,进庙上香拜佛念经者络绎不绝。香火辉煌,解放后本村小学开设于此,因几次扩建学校,庙内设施尽毁,几尊大佛在文革中荡然无存,现在的向阳村小学校就是过去的观音堂旧址。目前只有观慈母像尚存于学校后面的树林里。

古坟墓:阴阳山区各村分布着大量的古坟墓,文革时被毁坏掉的不计其数,现仍存留或残留者没有确切的统计,现略举如下:

赵帮荣夫妇合葬墓:位于向阳村五组的赵家,现保存完好。

赵能文夫妇合葬墓:位于向阳村五组的赵家,现保存较好。

上一篇 皇家山风景区
上一篇 平昌八庙山
本方链接: http://ly.web258.cn/show/i58427.html
平昌县周边景点
平昌南天门旅游景区
平昌南天门旅游景区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南天门旅游景区位于巴中市平昌县五木镇,距巴达高速驷马互通口25公里、平昌县城30公里,幅员18.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5平方公里,系米仓古道重要节点、川陕苏区军事战略重地。景区集山地运动、道教养生、红色旅游于一体,主要由南天门森林运动公园、双河生态园两部分组成。南天门旅游景区景观资源类型十分丰富,景区内分布有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人文活动、旅游商品共8大类、15亚类、27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且组合良好。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
平昌巴灵台
平昌巴灵台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巴灵台又称巴灵寨,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灵山镇,处三巴(巴东、巴西、巴中)腹地,主峰海拔760余米,台上东西长约300米,南北最宽处约25米,最窄处仅3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四面峻峭,由巨石垒成,山顶突起如台,远观形如天马,素有“铁打巴灵寨”之称。清时修起一座石拱桥,连通两座石山合为灵台。置身高高耸立的灵台之上,仿若位于天地中心,与天神距离最近,正如古诗所云:“峥嵘峭壁接青天,乘兴登灵意豁然”。正如古诗所云:“峥嵘峭壁接青天,乘兴登灵意豁然”。巴灵台集儒教、道教、佛教于一山,系米仓古道的重要节点、古巴国祭天遗址。巴灵台现有七座殿宇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
三十二梁
三十二梁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三十二梁景区位于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和青凤镇境内,紧邻巴达高速青凤互通口,距离平昌县城20公里,主要包括千佛山、马垭风情小镇、龙井芍药花海、龙尾茶文化产业园等四大景点,总面积25.5平方公里。景区三面环河、山水相依,内有大小山峰三十二座,松海浩荡,云蒸雾绕,花香鸟语。始建于唐代的千佛殿,古韵悠长;见证科举的刘家大院,古朴端庄;历经300多年沧桑的蔡家大院,如今保存完好。近年来,通过种植万亩七彩林、5000余亩芍药花海、万亩生态茶园、10公里樱花长廊等,景区成为巴中、达州乃至成都、重庆、西安等地游客观光旅游、赏茶品茗、休闲养生的绝佳去处。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
白衣古镇
白衣古镇
国家旅游景区4A级

白衣镇古称柳州,又名白衣庵,位于平昌县东的巴河岸边。“太阳出来照东门,巴河有个柳州城,柳州城里出美人。”这首民歌所说的柳州就是白衣镇。传说又叫“美人镇”。白衣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料载,始建于秦汉时期,方圆十余里为古柳州遗址。因古时河边有四五人合抱的柳树,绿荫遮天,覆盖古镇,巨枝十数丈,延伸到河对面,行人不假舟楫,可从大树枝上来往,柳州因此而得名。明、清设永睦县。清嘉庆年问因发生一起谋夫案而降格永康镇。清咸丰年间遭火焚,唯白衣观音庙幸存,故俗称白衣庵。清光绪年间,奉旨重建,取样皇宫,大兴土木,动用州、巴两河十三年河道税银,并在各省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